古代如何祭奠海神娘娘,古代如何祭奠海神娘娘

2021-03-26 04:20:59 字數 6124 閱讀 9122

1樓:夏日聽風者

祭海神娘娘是我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俗。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海上捕魚活動,穀雨時節祭拜海神娘娘活動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海神娘娘是海上生產作業者的保護神,是沿海民間最崇拜的神祗。

海邊的人對她非常虔誠,奉她為海上保護神,親切地稱之為娘娘。石島天后宮作為目前膠東半島現存最古老的海神娘娘廟,她救人危難的傳說根植民間,人們採取各種各樣的形式祭祀海神娘娘。每到穀雨節或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娘娘生日這天,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湧向石島天后宮,婦女獻上精心繡制的花鞋、幔帳;男人們則焚香燒紙頂禮膜拜;船家或漁行也以此還所許之願,唱戲酬神,耍獅子、走高蹺,從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為感謝海神娘娘以往對海上作業漁民的庇佑,感謝「海神」賜給的豐厚魚蝦,祈求神靈保佑,免災除難。祭海神娘娘活動也就應運而生了,人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海神娘娘的敬意。祭祀海蔘娘娘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大節日上:

「上網節」、「魚燈節」和「穀雨節」。

海上的運輸業者同樣在航行的船上進行祭祀活動。與漁民不同,運輸船設眉目清秀、未成年男孩充當香童,專門伺奉海神娘娘 。他們都在舵樓的上層專設神龕,祭祀海神娘娘。

幔外接供桌一張,一日三時致祭,由香童上香。航業的船員絕對禁止赤身**,以免褻瀆神靈,規模較小的運輸船一般不專設香童,由船老大親自致祭。在風暴中一切防風措施無濟於事並已迷失方向時,船老大要在海神娘娘神龕前焚香跪拜,請求海神娘娘送燈救助,指點迷津。

平安返航後一般都以全豬一口,大戲三天,酬謝海神娘娘。

2樓:哈利波特老魔杖

海神娘娘是媽祖,媽祖出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宋朝人。天后宮是明朝開始有的,祖廟在湄洲島。山東的天后宮是福建船商建造的。

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

古代中國人對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現

3樓:南瓜蘋果

1、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2、媽祖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 ,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23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3、海神禺強

禺強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強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強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

4、龍王廟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聞名遐邇的興凱湖畔,在鮮花和綠樹中間,有一座佔地十多平方米的龍王廟。就是這座普通的龍王廟,竟引發了不少的傳奇故事。那時候在興凱湖北岸,住著七十多戶人家,靠種地和在湖上打漁為生。

雖然不算富裕,可是,人們都平平安安,消消停停地打發著日子。就這樣過了不知過了多少個時日,多少個歲月。然而在那年夏天的一個早上,風平浪靜的湖面上,突然捲起一陣狂風,一根粗大的水柱直衝雲天,隨即湖上黑浪洶湧,鋪天蓋地,好大一陣才小了一些。

就從這一天起,湖上就再也沒有消停過,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雨,以前的風平浪靜已經十分少見了,弄得岸上的農民實在難以生存,本來這年從春到夏,大片的莊稼長勢非常喜人。

莊稼人以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誰知自從那天興凱湖上生起的那根粗大的水柱以後,常常發大水,不少澇窪地都被大水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秋天,只有山旁子的莊稼才有點收成。

5、滄海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

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五條龍拉的車上,前往蔡經家。但見他戴著遠遊的帽子,掛著彩色的綬帶,佩著虎頭形的箭袋,顯得威風凜凜。

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她的隨從人員只及王遠的一半。

蔡經家的人這才見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髮,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制的,上面繡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召來車駕,**而去。

4樓: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 張九齡

2.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唐 錢起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 李白

5樓:佩紫懷黃

福建一帶信奉媽祖

古代山海經有精衛填海的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從未背棄過海洋,但也從未真正關注過海洋,海洋作為「化外之域」的觀念一直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那麼,中國人是怎樣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認為「海」字,從水從晦。

漢人劉熙《釋名》說:「海,晦也。」所謂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晉人張華《博物志》也說:「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與此同時,中國人還把大海與苦難、凶險和荒蠻聯絡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災難稱之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亞荒涼不毛之地稱之為北海,把茫茫沙漠稱之為瀚海,等等。

中國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則海夷」的說法,意思說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會氾濫成災。中國古人把海洋等同於災難所在,所謂「海夷不揚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風平浪靜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徵。成語中的「海宴河靜」,更是把平靜的海洋與不氾濫的黃河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存條件。

據《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北海之神禺強(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惡,且地處幽暗,掌管生殺予奪,實際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話中還有關於大禹巡海、海外異國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海外世界的異國奇民的神話,比如其中記述了「灌頭國」、「長腳國」、「大人國」、「玄股國」等的生活情況,充滿了奇詭怪誕。這些神話折射出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即海洋是強大、凶險和變化莫測以及不可知的。

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衛填海》神話(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話:言炎帝之**娃,失足於東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為了與溺死她的凶險大海進行抗爭,其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每天銜著西山的木頭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外,主要是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觀——海洋是陰森可怖的死亡之所。

及至唐宋,伴隨著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興旺,出現了新的民間海洋神話,最富有影響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媽祖的故事,其主要內容是說媽祖女神經常顯靈,解救海上從事捕撈和運輸業的人們。這則神話表現的出無非還是人們對大海的畏懼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願。

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和崇拜,中國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於江河之後,「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禮記·學記》)。事實上,秦以前,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人很少與海洋發生利害關係,因此人們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體之神。直到秦朝一統天下後,隨著疆域的拓展,人們航海活動的增多,才開始祭祀海神。

到了漢朝,海神才逐漸被提到了與內陸水神同樣的地位。這種河享有獨特地位而輕視海洋的傾向,完全出於人們的功利目的——對華夏民族來說,大海所能給予的恩惠遠遠小於江河;與此同時,古人對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於對這種自然力的畏懼。可以說,對海洋的畏懼是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心理與佔統治地位的「四海」說相結合,乃有「海內」、「海外」之別和天涯海角之說。這種認識無非是把海洋與陸地的邊緣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內是可觸控的土地,屏障之外則是虛無縹渺、吉凶難測的未知世界。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封閉的「海洋地域觀」,對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海洋的畏懼使中華民族更多地在大陸上縱橫馳騁,而很少涉足海洋。

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民族習慣於「臉朝黃土背朝天」,對蒼天厚土甚至貧瘠的不毛之地充滿了依戀,能夠做到寸土不讓;而對像藍天一樣廣闊、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識,或視而不用。中華文明之所以被稱為大陸文明,顯然與此有直接和重要的關係。

7樓:癸水乙木

中國《易經》中將坎卦(坎卦屬水)的數字定為一,可見一斑。寧波有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即代表以水防火。

老子《道德經》更是講上善若水,講究水德。

秦國開國,以水德建國,崇尚黑色。

。。。中國古人更多地是對水的敬畏,而不只是對海洋。

8樓:馬羅子君

沒當過年過節的時候,古代的勞動人民都會去祭拜大海,說是祭拜海神

古代中國人對海洋非常敬畏,但是是誰忍不住第一個發起了挑戰?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從未背棄過海洋,但也從未真正關注過海洋,海洋作為「化外之域」的觀念一直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那麼,中國人是怎樣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認為「海」字,從水從晦。

漢人劉熙《釋名》說:「海,晦也。」所謂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晉人張華《博物志》也說:「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與此同時,中國人還把大海與苦難、凶險和荒蠻聯絡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災難稱之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亞荒涼不毛之地稱之為北海,把茫茫沙漠稱之為瀚海,等等。

中國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則海夷」的說法,意思說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會氾濫成災。中國古人把海洋等同於災難所在,所謂「海夷不揚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風平浪靜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徵。成語中的「海宴河靜」,更是把平靜的海洋與不氾濫的黃河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存條件。

據《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北海之神禺強(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惡,且地處幽暗,掌管生殺予奪,實際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話中還有關於大禹巡海、海外異國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海外世界的異國奇民的神話,比如其中記述了「灌頭國」、「長腳國」、「大人國」、「玄股國」等的生活情況,充滿了奇詭怪誕。這些神話折射出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即海洋是強大、凶險和變化莫測以及不可知的。

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衛填海》神話(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話:言炎帝之**娃,失足於東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為了與溺死她的凶險大海進行抗爭,其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每天銜著西山的木頭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外,主要是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觀——海洋是陰森可怖的死亡之所。

及至唐宋,伴隨著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興旺,出現了新的民間海洋神話,最富有影響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媽祖的故事,其主要內容是說媽祖女神經常顯靈,解救海上從事捕撈和運輸業的人們。這則神話表現的出無非還是人們對大海的畏懼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願。

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和崇拜,中國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於江河之後,「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禮記·學記》)。事實上,秦以前,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人很少與海洋發生利害關係,因此人們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體之神。直到秦朝一統天下後,隨著疆域的拓展,人們航海活動的增多,才開始祭祀海神。

到了漢朝,海神才逐漸被提到了與內陸水神同樣的地位。這種河享有獨特地位而輕視海洋的傾向,完全出於人們的功利目的——對華夏民族來說,大海所能給予的恩惠遠遠小於江河;與此同時,古人對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於對這種自然力的畏懼。可以說,對海洋的畏懼是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心理與佔統治地位的「四海」說相結合,乃有「海內」、「海外」之別和天涯海角之說。這種認識無非是把海洋與陸地的邊緣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內是可觸控的土地,屏障之外則是虛無縹渺、吉凶難測的未知世界。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封閉的「海洋地域觀」,對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海洋的畏懼使中華民族更多地在大陸上縱橫馳騁,而很少涉足海洋。

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民族習慣於「臉朝黃土背朝天」,對蒼天厚土甚至貧瘠的不毛之地充滿了依戀,能夠做到寸土不讓;而對像藍天一樣廣闊、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識,或視而不用。中華文明之所以被稱為大陸文明,顯然與此有直接和重要的關係。

古代皇子如何稱呼皇帝古代皇子如何自稱

一 宋朝皇帝也叫 爹 南宋初,宋金議和後,金人放回了當年擄走的宋高宗生母韋太后。有一年,韋太后過生日,高宗派人在太后的寢宮裡點了十幾根灌入龍腦 沉香 龍涎香等香料的名貴蠟燭。當時,皇室比較窮,這已經是很奢侈的行為,但韋太后還覺得不滿意,說 你爹爹那時,皇宮裡到處都插滿了這種蠟燭,金碧輝煌。高宗偷偷跟...

古代如何驗證女子貞潔,古代宮廷如何鑑別女子的貞潔?

在古代主要是用守宮砂來驗證女子的貞潔。在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點一顆鮮豔的紅痣,以驗證女人們的貞操,在古代是常見的,叫 守宮砂 不明就裡的人,以為 守宮 就是守住那神聖的一方妙處。引晉朝 博物志 中記載 如果用硃砂餵養壁虎,壁虎全身會變赤。吃滿七斤硃砂後,把壁虎搗爛並千搗萬杵,然後用其點染 的肢體,顏色...

如何稱呼古代年輕男子,古代年輕男子如何稱呼?

1,吉士,這是詩經時代的叫法,詩 召南 野有死麕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回 2,子,壯答士,義士。這個是春秋戰國的叫法,那個時候很講義氣嘛。3,公子,郎君。這個應該漢晉時期的叫法了。4,大郎,小哥。這個叫法是唐宋時期的。5,官人。這個是宋朝的。6,秀才。作為普遍稱呼,這個是明代出現的.難得有見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