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為什麼不能殺生祭拜的原因,為什麼佛教不能殺生

2021-03-30 15:34:55 字數 4423 閱讀 2875

1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殺生必獲罪業報,害生害己

2樓:8848選擇真理

去學《藥師經》你就知道了

為什麼佛教不能殺生

3樓:海印放光

推己及人,試問世上誰願意被殺?誰願意自己的家人被殺?中國聖人孔子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佛教不殺生的註解。

我們看看動物被殺時的哀嚎掙扎,就可以知道,一切眾生都不願意被殺,佛教憐憫一切眾生,制定不殺生的戒律,恰恰證明佛教是最偉大的宗教。

中國古代聖賢也說:」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個義理與佛教是相同的。

佛教的「空」,不是斷見。四大皆空,不是說沒有,如果什麼都沒有,還需要佛教幹什麼?空,是說一切都是因緣聚合而成,。

對凡夫來說,被殺刀割的疼痛以及失去親人眷屬的痛苦,凡夫會痛入骨髓,因此佛菩薩悲憫眾生,倡導佛**不殺生。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並沒有說不能殺生,只有和尚才有五戒。

佛祖釋迦摩尼創立佛教之前,隨其他宗教做過幾年的苦行憎--素食和禁慾,放棄的時候遭到隨從的鄙視,他就解釋說:苦行憎解決不了人們的苦難,我要另尋真理。他在後來創造的佛教裡只有不提倡殺生的思想,他死後,是他的**們傳教的時候加進去的,因為當時絕大多數宗教都提倡不殺生和禁慾,這樣更容易招到信徒

5樓:白色的哈逹

我發一下五戒表解當中的話,如果還有疑問就請追問。

●制 意

一、由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此生結冤,後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貴之珍寶錢財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眾生故。

●次 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須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6樓:獅子奮迅三昧

因為被殺的時候,刀刃臨身異常的洞窟,佛教以慈悲為懷。再者,經中說,一切的有請生命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都做過我們的父母。你對空的理解,有點偏於頑空,為佛教所破斥。

佛教的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不是沒有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身體就算個房子,別人強拆他人的房子,會怎樣?

有情並非植物,會痛苦。

還有冤冤相報的業力很難緩解。

人家辛辛苦苦的照料身體容易嗎?為什麼由得別人去破壞?

還有活著,並非只是為自己活著,還有親人需要照顧。

8樓:騎銘聞人嘉勳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現象,你說的沒有錯。但是,人是有高度智慧的動物。殺生,就會帶來其相應的後果。人為了活得更加明智,更加有智慧,因此講不殺生。

假如,按照「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殺人也是正常的。但是可以隨意殺人的話,這個社會將會混亂。為了社會的安定,每個人的安全,社會才會制定出法律。

這個法律就是保護大家,保護自己的法寶。

人與動物,都是生命,沒有什麼兩樣的生命。因此,佛教在更廣的範圍講不殺生,是為了一切生命而言。

佛學裡的不殺生如何理解

9樓:金果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

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

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

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唸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

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10樓:丶蘇酌

不殺生

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

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有靈魂的眾生」,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

植物屬於無情眾生地水火風也是無情),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不殺生」範圍內。

不殺生是為了:

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痛苦而生怨恨,前來報仇

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令自己更容易平靜,更容易契合修行。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眾生(佛學術語):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無量生死輪迴,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為聖者,脫離生死,餘皆有情,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歷經六道輪迴,是為凡夫。

梵語bahu-jana,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譯。音譯僕呼那、禪頭、社伽、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

『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卷六(大二·四○上):『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載,無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於世,故稱眾生。俱舍論光記卷一解為受眾多之生死,故稱眾生。大智度論卷三十

一、大乘同性經卷上謂,眾生系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又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眾生。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

若廣義言之,佛及菩薩亦含攝於眾生之中。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二下):『攬五陰通稱眾生。

眾生不同:攬三途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雜阿含經卷四十

五、法華文句卷

四、大乘義章卷

六、往生論注捲上]

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

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大毗婆沙論》雲:此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又名學跡。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

又名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

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

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11樓:羽艸

按《五戒表解》講,什麼是殺生?斷命曰殺,有情曰生。

斷有情命,是為殺生。

佛陀告誡我們,生命對每一個眾生都是寶貴的,都具有強力的求生怕死的願望,愛惜自己的生命。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每一個人都有求生存的權力,並且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應有安全感。這是人權最基本的要求。

在任何一種社會中,如果我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們就會活得幸福,就能安心工作,社會才能向前發展,變得繁榮富強。反之,如果我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們整天覺得自己不安全,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朝不保夕,生活在這樣極度恐懼與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如何才能活著,我們的主要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方面去了,那有時間考慮好好工作,又怎能安心工作?!這樣的社會怎能發展?!

所以在世界上,第一寶貴的是生命安全,人們愛惜自己的生命重過世界上任何一件東西,甚至是自己的妻兒。所以佛陀把「不殺生」放在第一位。

鼻毛老「竄」出來是因為什麼原因,能不能拔掉

為什麼鼻毛會 竄 出來?鼻毛太過於茂盛,能不能直接拔掉 是因為鼻毛生長旺盛,也可能由於壓力大,吸菸喝酒導致激素紊亂。鼻毛不能拔掉,因為會讓細菌進入,容易感染。鼻毛總是竄出來,說明鼻毛長得過於旺盛。可輕鬆剔除多餘鼻毛,但比較微弱,若剪鼻毛過程中器具不乾淨的話,會帶有細菌引起鼻道感染,損傷鼻前庭 或黏膜...

耳鳴是因為什麼造成的,耳鳴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

耳鳴主要是耳部的疾病引起的,常見的可引起耳鳴的疾病包括外耳道腫物或異物 中耳炎 耳硬化症等。另外,還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 低血壓等也可引起耳鳴。還要有無是否有焦慮症 抑鬱症等,這些精神疾病也可導致耳鳴。耳鳴原因比較複雜,累及的部位 不僅是耳朵,可能全身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耳鳴。外耳道的...

為什麼說我跟佛有緣,算命的說我和佛有緣是怎麼回事

具體為什麼,也許說的人也說不出來吧。同時,我告訴你,你如果很有佛緣,但是,自己根本不去修行佛法。等於這個佛緣沒有意義。有的人,也許沒有什麼佛緣,但是,聞得佛法後,馬上就有了領悟,而深入佛法。必定能夠脫離苦厄。我還告訴你一個真理,信不信也由你。佛法是什麼?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