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在佛教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2021-05-22 15:52:51 字數 6442 閱讀 6395

1樓:遮蓋著的真實

菩提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麼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裡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

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

1::(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

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

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

(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

(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唸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

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

二、菩提心經卷

一、舊華嚴經卷三十

八、卷五十

二、新華嚴經卷七

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

一、卷二十

七、大智度論卷四十

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雲「大乘心」,或雲「普賢心」,再簡雲「發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

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眾生。這就是學佛人走的路。 3::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系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

《大智度論》卷四十四雲(大正25·380b)∶『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無量壽經》捲上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覺異號。

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義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佛教的禮拜物件,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陀。

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即所謂一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說,系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

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

此中,前二種菩提系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則一併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又,聲聞菩提系依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係為求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

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雲(大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三)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

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證覺。

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轉依,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法身攝。』 此外,《大智度論》卷五十三又說佛菩提有五種,即∶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為因中說果。

(2)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此即所謂般若波羅蜜之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世,到薩婆若。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地行滿而得常涅盤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淨涅盤名為法佛菩提。

《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淨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二種智,及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並百四十不共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

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之三十七種行品,稱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提樹。

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唸佛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

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

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

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

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盤,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

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 《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

二、卷二十

四、卷二十六;《維摩經》捲上;《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一;《摩訶止觀》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

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

黃色?紅色?白色?

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

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

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菩提樹在什麼季節生長,菩提樹生長在什麼地方?

菩提樹為桑來科榕屬植物,源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國內分佈於西南部 以及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於寺院 街道 公園作行道樹。菩提樹也是臺灣花蓮的縣樹。菩提樹是熱帶樹種,一年四季都在生長,當然還是夏季長的快,冬季長的慢 菩提樹生長在什麼地方?菩提抄樹 ficus religio...

菩提樹結的果子是什麼樣子的,請問菩提子是什麼樹上結的果?果實是什麼樣子的?

菩提子有很多品種,這樣問就好比你問 水果樹上結的果子什麼樣子的 請問菩提子是什麼樹上結的果?果實是什麼樣子的?其實菩提子現在只是一個概念了,網上有很多介紹您可以查,就僅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吧。首先釋迦穆尼悟道的菩提樹又叫畢缽羅樹,中國海南現在也有,但是這種樹結出的是漿果,不能用作佛珠 其實最正宗的是這...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應當是如來藏。佛祖在從金剛座上起來之時說道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只是由於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裡的 如來的智慧德相 就是所謂的如來藏。按照唯識宗所說,我們的無漏種子,也就是解脫與覺悟的種子有三種,聲聞乘種性種子 緣覺乘種姓種子 菩薩乘種姓種子。其中的菩薩乘種姓種子就是佛的智慧與功德,只有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