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心雕龍》時序篇的文學發展史觀

2021-03-04 05:37:29 字數 2243 閱讀 4753

1樓:匿名使用者

《文心雕龍》全書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樑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 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它提出的「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隱之為體義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等說法,雖不完全是劉勰的獨創,    《文心雕龍》

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了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志、氣相聯絡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合的有「採」之言。兩者的關係是: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

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了生動的描繪,說: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合,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

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

」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志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才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了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劉先銀書法

儒家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學範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面,而不偏執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在對道與文、情與採、真與奇、華與實、情與志、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了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

劉勰特別強調同儒家思想相聯絡的陽剛之美,表現出企圖對齊、樑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向。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對後世發生了重要影響。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

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聖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

「神道設教」語出《易?觀?彖》: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實中的**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聖」的觀點﹐並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帶來了許多侷限性。

例如,他認為一切種類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枝條」。對當時的各種應用文都設有專目論述,卻對正在形成的**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卻拋棄了經學家的抽象說教﹐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文學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闢的見解,富於獨創性。

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樓:靈魂該隱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

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於「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係。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

只有不斷的創新﹐即《文心雕龍》所說的「變」﹐文學創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變則其(可)久」(《通變》)﹐「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但它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

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新意」和「奇辭」的創造﹐都是離不開「通」﹐即繼承的。不然﹐「雖獲巧意﹐危敗亦多。

」因此﹐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求日本經濟的發展史,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 戰後初期 後昭和時代 平成時代。1 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製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

誰能幫我列一下西方文學的發展史

以上地址的介紹比較簡潔而全面 這樣的問題任何一本外國文學教材的目錄上都會有答案,樓主自己可以去翻翻啊!大概的線索 人文主義 14 16世紀,代表作家莎士比亞,內容傾向主張人性,反對神性。古典主義 17,德國戲劇家席勒以及歌德 浮士德 戲劇形式上提出三一律,內容上在宮廷王權的鬥爭中提倡人的理性與感性帶...

求弓箭的詳細發展史,弓箭的歷史發展

在遙遠的古代,弓箭是人類狩獵 作戰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揉合了高科技的弓箭依然是特種士兵手中的利器。然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誰製造的?解放後,在我國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與小泉河匯合的一塊麵積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塊被稱作 峙峪人 的枕骨殘片,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