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建築風格中世紀都有哪些建築風格?

2021-03-05 09:17:23 字數 5544 閱讀 4572

1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維多利亞女皇2023年掌權後的一段時期內,英國本土建築風格發生了改變,和喬治皇時期的經典式和希臘羅馬式風格不同,維多利亞式建築更趨向於吸收12世紀歌特人建築,其突兀的窗戶、削尖的屋頂和濃重的鐵質裝飾,無不讓人聯想其起歌特人的豪華生活。最先體現這一風格的建築是國內的教堂,但隨後也成為住宅建築爭相模仿的物件。許多維多利亞式建築都有裝飾相當考究的鐵質柱子和大型遊廊。

維多利亞女皇在2023年駕崩,央格魯·波爾戰爭也在一年後結束。此後,英國國內的建築風格又發生了鉅變。維多利亞女皇死後,由愛德華皇統治的9年間被稱作「愛德華時期」。

法國的「新藝術」時期對當時的建築風格影響極大。房屋的風格不再非常對稱,而裝飾也開始多樣化,包括花朵、植物、動物和其它自然景觀等。屋頂的材料開始改用瓦片建造,此外還有裝飾性的山牆和窗戶等。

愛德華時期的建築外都種有大量植物,歐洲本地的建築也在同一時期開始用鴕鳥的羽毛來裝飾門窗。

2樓:勞夏青悉能

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的歐洲被稱為中世紀

四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衰敗,西歐經濟嚴重衰退,君士坦丁皇帝遷都拜占庭後羅馬分為東西羅馬,東羅馬後改名拜占庭帝國.

所以說中世紀建築主要是這段時間的建築,而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建築代表是教堂建築,因為東西羅馬教會不同(分為西羅馬天主教和東羅馬正教)所以建築風格迥然不同,這個時期因為戰亂的原因,西歐建築技術嚴重下滑(和古希臘羅馬相比)建築發展緩慢,光輝的拱卷技術失傳了,建築一度混亂,直到十世紀後才開始復甦,復興了羅馬建築,叫做羅馬風建築,類羅馬建築等,主要用拉丁十字式的巴西利卡,並漸漸發展到後來的以法國為代表的哥特式建築.

再補上---相對於西歐,東歐的建築發展好一點,保留了穹頂的建造技術,而且東正教不像天主教那樣重視聖壇上的神祕儀式,宣揚信徒親密一致,中間是穹頂的集中式構圖的建築很適合教義要求,所以這種建築逐漸增多,這種建築就叫做拜占庭建築.

總的來說---歐洲中世紀建築從平面上分為拉丁十字式的巴西利卡空間(西歐),和希臘十字式的集中構圖空間(東歐)

西歐後來以法國的哥特式為代表東歐以拜占庭建築為代表

中世紀都有哪些建築風格?

3樓:鴿子最純

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的歐洲被稱為中世紀

四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衰敗,西歐經濟嚴重衰退,君士坦丁皇帝遷都拜占庭後羅馬分為東西羅馬,東羅馬後改名拜占庭帝國.

所以說中世紀建築主要是這段時間的建築,而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建築代表是教堂建築,因為東西羅馬教會不同(分為西羅馬天主教和東羅馬正教)所以建築風格迥然不同,這個時期因為戰亂的原因,西歐建築技術嚴重下滑(和古希臘羅馬相比)建築發展緩慢,光輝的拱卷技術失傳了,建築一度混亂,直到十世紀後才開始復甦,復興了羅馬建築,叫做羅馬風建築,類羅馬建築等,主要用拉丁十字式的巴西利卡,並漸漸發展到後來的以法國為代表的哥特式建築.

再補上---相對於西歐,東歐的建築發展好一點,保留了穹頂的建造技術,而且東正教不像天主教那樣重視聖壇上的神祕儀式,宣揚信徒親密一致,中間是穹頂的集中式構圖的建築很適合教義要求,所以這種建築逐漸增多,這種建築就叫做拜占庭建築.

總的來說---歐洲中世紀建築從平面上分為拉丁十字式的巴西利卡空間(西歐),和希臘十字式的集中構圖空間(東歐)

西歐後來以法國的哥特式為代表東歐以拜占庭建築為代表

西歐中世紀建築風格

4樓:匿名使用者

羅馬風與哥特式

西歐自西哥特人佔領羅馬之後就進入了中世紀,文明直到公元9世紀才重新開始發展。新的建築風格在此時形成,由於它比較多地模仿了羅馬時代的風格,後人稱之為「羅馬風」(romanesque),或者譯為「似羅馬的」風格。

教堂仍然是這時建築的主要題材。由於在中世紀的西歐曾經有一個「千禧年」(millennium)傳說,說**將在公元2023年時重新降臨。類似的毫無道理的頭腦發熱我們在2023年也遇見不少。

可是時間到了,天堂並沒有開啟。大家現在終於明白塵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建造教堂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起來。不能再將就了。

這時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廳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種結合。對此我舉一個典型的例項:義大利的比薩教堂(pisa cathedral,右圖,建於公元11-13世紀)。

著名的比薩斜塔其實是這座教堂的鐘樓,就在它後面。十字式教堂的交叉處仍然有大穹窿,而十字式教堂的翼廊現在變成了廳堂,而且其中一個特別大,和它相對的一翼變成了龕。所以也可以說是原來的廳堂式長出了兩個小翼和一個大穹窿。

兩種樣式的結合是明顯的(平面圖見左)。而之所以說它模仿了羅馬時代的建築,我們可以從正面的拱門看出來。另外,原來的廳堂式教堂都只是樑柱結構,但比薩教堂的整個大廳都是用拱建構的。

為了更好地觀察羅馬風教堂的內部,我們可以看看另一座典型建築――建於公元11-12世紀的法國卡昂的st etienne教堂。值得注意的是拱在這時又有了不小的進步。首先,原來由兩個筒拱交叉得到的十字拱現在多了一個兄弟,就是由三個筒拱交叉得到的「六分拱」。

在右圖中左上角我們可以看到拱頂處交叉的有六條稜,如果是十字拱的話應該只有四條稜。其次,建築師們發明了「肋」(rib),也就是說他們在有意地加強拱交叉處的那六條稜,其目的仍然是為了加強拱的承重能力,這從右圖中可以看得很明顯。

羅馬風教堂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在教堂正面的兩旁加上了鐘塔。我們可以看看建於12世紀的法國的angouleme教堂(右圖)。其後,鐘塔越來越高,簡直成了各城市之間的比賽。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st etienne教堂的正面(左圖)。

除了教堂,羅馬風時期建築的另一個主要題材是修道院。修道院的佈局基本上和教堂是一樣的,只是多了由連續的十字拱或者六分拱組成的四方形的迴廊(cloister)。左圖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這種迴廊在有關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現。我們可以想象羅密歐和朱麗葉就是在這樣的迴廊下商量那致命的計劃的。

這一時期建築中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下曾經上演了無數騎士的功勳和惡夢。最初,封建領主們在山頭上建立他們的住處,用城牆圍起來。

裡面有作坊、商店,完全是自給自足的。教堂當然也少不了。周圍的農民經常會在發生戰爭時躲進去,後來就漸漸定居在裡面或者附近。

這樣,這些石頭城堡就慢慢催生出最初的城市。右圖是法國的卡爾卡鬆城(carcassonne),可以明顯地看出由一個城堡演變而成的痕跡。

哥特式(gothic)建築的名聲一直不好。但實際情況是無論在建築風格上,還是建築結構上,哥特式都表現得相當不錯。在技術和藝術的和諧一致上,哥特式達到了希臘-羅馬風格達到的高度。

和它相比,羅馬風可以說是簡單而粗糙的。哥特式在當時確實代表著文明和進步。

最早的哥特式是從羅馬風自然地演變過來的。以教堂為例,在佈局上哥特式一直跟從羅馬風:結合了廳堂式的十字式、兩個高鐘塔都沒有什麼變化。哥特式的精髓在於肋。

這裡不能不提法國的st denis教堂。2023年,閃電引起的大火燒燬了教堂的一部分。教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長蘇格(suger,1081-1151)開始考慮如何重建它。

這位院長是自維特魯威之後第二位建築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為他把自己改建st denis教堂的過程寫成了一本書,而這本書很幸運地儲存了下來。他天才地在這本書中強調了肋的重要性,說是可以增強人們對宗教的敬仰。且讓我們先看看經他改建的st denis教堂中所使用的肋(右圖)。

肋明顯地比以前複雜了,加固的物件也不只是稜。它現在不僅有承重的功能,還有裝飾的意義。裝飾現在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主的殿堂」,這在以前思想禁錮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到了後來,肋的複雜程度簡直令人難以想象。左圖是14世紀英國的格羅切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裡的肋。

也是由於肋的增多,肋組成的網路就足以承擔重量,拱柱之間的牆承受的壓力就小了,所以蘇格創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馬賽克組成的大窗替代了牆。光線就這樣第一次以瑰麗的形式進入了原來教堂裡陰暗的空間。信徒在這樣光線下,怎麼不會產生接近神靈的感覺?

2023年,在慶祝st denis教堂重修完成舉行的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於是25年之後,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特式教堂。左圖是當時建造的英國的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如果說複雜的肋網路是哥特式建築的第一個特點,大面積玻璃窗的出現是第二個特點的話,拱形狀的改變就是第三個特點。我們前面談到的所有從真拱中演變出來的結構―― 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內角拱、帆拱,其橫截面都是半圓形或者一段圓弧。但是到了蘇格手裡,拱終於有了尖頂的樣式(pointed arch,或者乾脆稱為gothic arch,右圖)。

這是分辨哥特式與其之前風格的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很多人都認為尖拱是伊斯蘭教因素的影響,因為這在東方是常見的。但蘇格以及後來的追隨者使用尖拱造就了全新的效果。

尖拱很明顯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傳遞。這樣一來,側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個建築更容易建成豎長的樣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右圖為法國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的中廳,建於13世紀,高度為43米。

尖拱本身也給人以往上衝的印象。同時,羅馬風時期已經開始的鐘塔高度競賽現在得到了技術上的支援,越發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了。其中最高的恐怕是德國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左圖),2023年始建,最高的西側塔樓建成於2023年,高度150米。

有時,高度競賽並不是由正面的兩個鐘塔擔當的,而是把十字式中心的穹窿往上加高。比如建於14世紀初的弗賴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右圖),高度為116米。

現在要提到的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建於13世紀的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paris,左圖)。很多哥特式教堂的特徵都在它身上匯聚起來了。有一點要指出:

它的鐘塔不是尖頂的,而是平頂的。這種鐘塔在法國很流行。從外面我們就能看見巨大的玻璃窗和尖拱,而哥特式的第四個特點就體現在它的門上。

由於整個建築的重量最終還是靠最下面 一層的牆承擔的,所以底層的牆非常厚。為了讓群眾在進教堂時不至於對牆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經常把大門設計成層層推進的(右圖為巴黎聖母院的後門),並雕刻上聖徒的像分散人們的注意力。

哥特式建築的最後一個特點是所謂「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建築越來越高,雖然採取各種減輕自重的辦法,但重量還是太大,由此產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銷。而扶壁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建造的。

原來的扶壁都是實心的牆,這時出現的這種輕巧的結構,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躍動感。巴黎聖母院的「飛扶壁」是有名的(左圖)。

和馬賽克給拜占庭建築打上烙印一樣,哥特式建築也有其特有的裝飾藝術――外形酷似尖拱的各種各樣的窗櫺(tracery)。「decorate」的原意就是指窗櫺上的花樣。有時這些花樣之複雜讓人懷疑它們是不是我們想象中那個落後的中世紀的作品。

不過,可以想見的是象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這樣的經院哲學家,就是在這樣精密細緻的窗下構思那些精密細緻的哲學的。

最後,我們欣賞一下哥特式建築中和聖母院齊名的精品――建於13世紀的法國蘭斯大教堂(rheims cathedral),這裡是歷代法國國王加冕的地方。哥特式的各種特點在這裡得到了濃墨重彩式的表達。外表粗重,像骷髏堆積起來的石頭建築(巴黎聖母院曾經讓馬克思感到壓抑),走進去才發現一切似乎都高不可攀、輕靈浮動,好象隨時要拔地而起、飛上天去的樣子。

另外,一些建築史上有名的著作大家也可以找來看看,但是要注意其觀點和視角並非一點問題沒有。有中譯本的我寫在下面:

維特魯威(古羅馬)的《建築十書》;

勒·柯布西耶(法)的《走向新建築》;

羅伯特·文丘裡(美)的《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查爾斯·詹克斯(英)的《後現代建築語言》;

湯姆·伍爾夫(美)的《從包豪斯到現在》。

中世紀歐洲著名將領有哪些,中世紀歐洲有什麼著名的人物

中世紀的定義抄就是從西羅襲馬帝國滅亡 bai公元476年 到15世紀末這段時期du 對zhi於歐洲來說,這是一段非常dao黑暗的歷史,在軍事學術上,這段時期的歐洲遠遠不如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和蒙古,比凱撒時代的羅馬都退步不少,杜普伊曾說過 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方陣,可以擊敗任何一支火器普遍裝備之前...

西歐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要

答案 1 城市是政治 商業活動的中心 宗教活動是人們 精神 生活的重要內容 市內擁擠骯髒 已有市政管理 採取了一些清掃排汙措施 在中世紀的人們眼中,城市是幸福的所在,也是 的淵藪。等等。6分 2 思路符合歷史認識即可得分。如,以倫敦為代表的12世紀西歐城市面貌與社會生活,是5 15世紀中世紀西歐歷史...

中世紀國王加冕的過程歐洲中世紀國王加冕和騎士冊封儀式可以在同一天進行麼?

蘭斯大主教開始吟誦起每一位國王加冕之時都需要朗誦的賜福之詞。吟誦進入尾聲,站在加冕臺左側的教士們簇擁著王冠走了過來。國王的王冠被放置在一張用紅色天鵝絨鋪墊的托盤中,由一位主教級別的教士舉著,他的身邊,另跟隨著兩位主教級別的教士。他們三人一起來到了蘭斯大主教的身旁,而後跪下。王冠的骨架由 打造而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