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關於信的典故麼,關於誠信的典故

2021-05-31 10:26:32 字數 5419 閱讀 7537

1樓:華玲蕊

書信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是寫在竹簡上的

2樓:我自無名

卓文君勸夫(這是中國古代才女以信傳書的經典)

西漢時,司馬相如寫成《子虛賦》、《上林賦》後,由於迎合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在他二次赴京師長安的時候受到重用,被拜為中郎將,臨行前,在成都北部一小石橋邊,司馬相如對送行的妻子卓文君立誓:「不高車駟馬,誓不為人,」美麗多情的卓文君聽了卻深為憂慮。她知道,丈夫年輕氣盛,才智過人,過去懷才不遇,遭受壓抑,此去一旦功名就,必定會迷戀於長安這個繁華世界,夫妻之情也就很難維持.

因此她哽咽著叮囑:「男兒功名,固是大業,郎君若未能獲得一官半職,也當早早歸家!」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卓文君,哪兒知道丈夫變了心!她朝思暮想,不知在神像前祈禱了多少遍,不知在孤燈下流了多少淚。春花一遍一遍開,鴻雁一遍一遍去來,五年光陰轉眼就過去了。

這一天,她正在暗自垂淚,忽然京城來了一名差官,交給文君一封烙有火印的信,並言司馬大人吩咐,立等迴文。卓文君又驚又喜,拆信一看,只見一張大白紙,寥寥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萬」這麼幾個大字。文君一下子明白了————當新貴丈夫,已有棄她之意,這是變著法刁難自己呀,一時悲憤交加,當即寫了回函交給差官回京覆命。

司馬相如滿以為這一下可難倒了卓文君,不想回信竟如此神速。忙拆開一看,卻傻眼了!原來,卓文君按司馬相如的「數字信」回了一首字字血淚的「數字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回思想,千般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勿勿,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

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為女來我作男!

司馬相如讀信後十分羞慚,越想越對不起自己才華出眾,多情多義的妻子,終於用高車駟馬,親自回家迎接卓文君赴京團聚。

3樓:匿名使用者

哥們,勸你看一下《送往加西亞的信》。

那樣你會對信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4樓:謎蝴蝶

你想知道故事還是信的起源啊

說清楚,我找到好多故事啊

5樓:青山悠悠

在戰爭年代,人們想出了各種方法通訊,如表示緊急信件,就插三根雞毛,就就是雞毛信,地下黨在獄中用全仿宋字寫信,以防被認出字跡,列寧曾用牛奶當墨水,用麵包當墨水瓶,遇有檢視,就趕緊吃掉,曾經一天吃了六個"墨水瓶"

6樓:匿名使用者

「魚雁」、「尺綿」

都是書信的雅稱

關於誠信的典故

7樓:默痴默唸莫相見

1、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 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2、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8樓:匿名使用者

1.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一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2.郭汲守信: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

」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

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3.尾生抱柱,又稱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那女子還沒有到來。

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後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9樓:辛淑蘭充巳

尾生抱柱,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那女子還沒有到來。

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後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關於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有哪些

10樓:wxy123456穎

1、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

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

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但是荒郊野地**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淚寫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書信,讓鴻雁捎去。

2、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

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裡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係,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徵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

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

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就能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關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

3、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紫燕,名曰詔蘭(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4、風箏通訊

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竹筒傳書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用竹筒傳書的故事哩。 竹筒傳書的故事,得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0年)說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紛紛發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率領水軍渡江進入江南,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收復了京口、無錫等地,士氣非常旺盛。於是,楊素一鼓作氣,率領主力部隊追蹤叛軍,一直追到了海邊。面對綿延的山脈和茫茫的大海,楊素一面命令大部隊就地駐紮,一面指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領軍隊兩千人,翻山越嶺穿插到叛軍的背後發動進攻。

史萬歲率部猛進,轉戰于山林溪流之間,前後打了許多勝仗,收復了大片的失地。當他想把勝利的戰況向上級彙報時,卻因交通的阻絕和資訊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絡。一日,他站在山頂臨風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狀隨風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節竹子,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

幾天後,有一個挑水的鄉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開啟一看,發現了史萬歲封在裡面的報告,便按報告上的提示將它送到了楊素手中。史萬歲一去無音訊,不知生死,為此楊素正焦急不安,忽見鄉人送來報告,大喜過望,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況向朝廷作了報告。

隋文帝聽到喜報,龍顏大悅,立即提拔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然後,楊素率領大部隊,繼續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

古代寄信的故事有哪些,有什麼關於信的典故麼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 的典故,出自 漢書 蘇武傳 中 蘇武牧羊 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 公元前100年 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 今貝加爾湖 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

請你寫出兩個關於誠信的典故?

請你寫出兩個關於誠信的典故。這個問題有人知道嗎?關於誠信的三個典故 1.曾子殺豬。是講古時一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2.郭汲守信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 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

有哪些關於誠信的句子,關於誠信句子有哪些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2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塞3 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 喬臾4 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 莎士比亞5 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6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 葛洪 7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 8 誠實的人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