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論語六則》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分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021-04-17 09:02:13 字數 5503 閱讀 2758

1樓:半路遇到狗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內從之容,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1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

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穫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孔子及其**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有哪些觀點?

2樓:同心斷金

學習方法和態度上的主張有: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⑵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⑹擇其上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談感受: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語文版的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六則 就是.. 10

3樓:匿名使用者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有領悟到新的知識,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孔子說:「仲有,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諡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和有於我哉!」

解釋:孔子說:「默默的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有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這學期沒學過,只能幫你這麼多 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4樓:吉訓蟲

通假字不亦說乎:「說」通

「悅」,愉悅,高興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活用現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點長處」。

一詞多義

1. 知:

(1)瞭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習」:古義:複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

一日「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數詞,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溫故而知新:

「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範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

善良的人「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範圍)可以為師矣: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把,今義:

可能、許可是知也:「是」:古義:

這,今義:表判斷

同學,看到了沒有????老師教初一的,你不合格啊。好好努力吧。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去看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書

6樓:忘卻我的愛

通假字說通悅;罔通惘

7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六則原文 20

8樓:紫月幽絮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9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學中文的,可以給你做具體的講解:

按原文、註解、譯文的順序排列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裡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朋黨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學習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複習知識,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所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本句的意思有兩種說法:

1.溫習舊的知識,再學習新的知識

2.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們更偏向於第二種,但中學教材中或不作註釋以防爭議,或解釋成第一種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兩種說法: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二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二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被欺騙;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迷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是以」就是「以是」,「憑藉這個」的意思,意譯為所以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藉什麼稱作『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憑藉這個稱作『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識」念做zhi4,記住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讀音仍有殘留,如博聞強識,標識中的「識」都念zhi4,不念shi2

「厭」不是討厭的意思,同「饜」,本義吃飽,引申出滿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漢語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難」的意思,就教材解釋成**有,說這是孔子的謙辭,其實是孔子的自負之語

孔子說:「默默的記住,學習又不滿足於已經學會的知識,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難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虛數,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個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個「擇」字

孔子說:「很多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其中好的地方並且仿效它;選擇其中不好的地方並且改正自己身上與他相同的毛病。」

讀了論語12章後你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有什麼新的認識

從 論語十二章 選取的內容來看,編者是希望大家建立樂觀 謙虛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我們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糾正我們的學習態度,改掉不好的習慣,從別人身上取長補短,完善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完美 學習方法 1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

論語中談到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修身做

一 論語 中關於 學習態度 的句子 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二 論語 中關於 學習方法 的句子 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 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中孔子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張談談你的體會

孔子關於學習態bai 度的主張du有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zhi學而dao不厭。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內擇其善者而從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主張有 1學而時習之。2溫故而知新。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在學習方法和態度上有哪些主張?試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