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又要怎麼做才行

2021-05-31 15:35:04 字數 5331 閱讀 5301

1樓:寂寞男才美

就是說該小有成績了。做事也該穩重大方。如果說一個男人20歲以前是窮人那可以怨他的家庭父母不好。如果30歲了還窮就是兩個原因:

1、努力工作但是時運不濟

2、懶人一個。

2樓:楊123子涵

就是說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3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你的小dd還沒到三十釐米,就想立起來,門都沒有sb

古時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麼,六十又是什麼啊?

4樓:麼麼茶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出處

出自於《論語·為政》

1、賞析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2、《論語》簡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5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原文:「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擴充套件資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願意是,在三十歲時,他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了。

用時下的話說,這個「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後人多從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並在事業上初步有所建樹。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瞭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4、六十而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5、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對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參透。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總結,也是現世國人自省自勉的標準。

6樓:丁丁小洛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出自:《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樓:蠟筆小虧

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9樓:說的是多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11樓:命運與夢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

詳解:一句無人不曉的話,卻一直無人真的曉得,甚至連並列成分省略的簡單語法現象,都沒被指出過。「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的「立」、「不惑」、「知天命」, m「於」,相當於「被」、「用」;「志」,「志」的古字,標記。

「志於x」,用x來標記。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十有

五、三十等年歲數字,大致和孔子達到某種相應境界的實際年齡相關,但並不表明這個體經驗有著任何絕對的意義,例如,並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與「立」之間並不必然相關,這些境界也並不一定按年齡機械地被賦予某種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種標記;

二、所有以往解釋都忽視了「志於」的省略,而把後面的境界當成「學」的必然結果,更把每種境界當成一個固定的標準,卻不知每種境界是自足而動態的,每種境界都有其「成住壞滅」,之所以是「志於」,只是把每種境界用一個名言標記而已,決不能掩蓋其鮮活的當下呈現。

「學」,「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聞見」而「學」,「學」而「行」,「學」是貫通「聞見」與「行」的樞紐,「學」,包羅萬有,相應境界、所為,以「學」為標記。

「立」,世間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窮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窮其位次,如此境界、所為,就以「立」為標記。

「不惑」,「立」則有其「患」,「患」則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窮其「不患」,則不能「不惑」,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為,就以「不惑」為標記。

「天」,時也;「時」,當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當下生存而呈現智慧。所有的智慧,都離不開當下的生存,否則都是虛無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須是當下生存的鮮活呈現,這境界、所為就以「知天命」為標記。

「順」,遵循;「耳順」,「耳」,「聞」也,「聞」與「見學行」是不可分的,「聞見學行」遵循什麼?就是「知天命」。「聞見學行」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耳順」,這種境界、所為,以「耳順」為標記。

「從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從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謂「矩」?「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依從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這境界、所為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標記。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這樣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白話直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境界、所為用「從此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來標記,三十歲的境界、所為用「窮盡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現實可能位次」來標記,四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透徹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現實可能位次的不患」來標記,五十歲的境界、所為用「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讓智慧依當下生存鮮活地呈現」來標記,六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以成就內聖」來標記,七十歲的境界、所為用「依從民心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位次而成就外王」來標記。

12樓:喵喵喵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擴充套件資料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在古代,八歲上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它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和大學。小學以學進退應對、禮儀規範,學規矩為主。大學就要窮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

十五歲就是要入大學的階段。十五歲孔子有志於學,這個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

這是講的志,志向。心趣向聖賢之道,這就是志於學,這個學就是《大學》的學,是大學之道。在《大學》裡面講到的,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講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大學之道。

孔子十五歲就有這樣的志向,希望明明德於天下,也就是真正成為聖人,幫助社會,幫助大眾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諧。既然發了這樣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絕沒有退心,絕沒有厭足,這個不厭就是不滿足。

2、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願意是,在三十歲時,他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了。

用時下的話說,這個「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後人多從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並在事業上初步有所建樹。

3、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4、五十知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瞭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為什麼說男人要三十而立?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是孔子所說,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賞析】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男人三十而立」的立代表什麼含義

論語 中孔子那段 三十而立 的名言是大家很熟悉的,但要給出確定的解釋並不容易。古往今來,註釋 論語 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對於這段話的釋義不盡相同,提出了多種對於孔子 三十而立 之 立 究竟何所指的具體解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體可以歸結為 立於學 立於禮 與 立於道 三種。根據現存的材料,最早提出 立...

三十而立,後一句,三十而立,下一句是什麼?

四十而不惑 出自論語 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下一句是什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後面是什麼,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誰知道後面是什麼?

這句話的後面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處 論語 為政 解析 孔子說 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 三十歲能夠自立 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