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什麼方法計時,古人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2021-04-19 23:21:05 字數 5187 閱讀 8631

1樓:匿名使用者

日晷,沙漏,水漏,星象移動位置,燃香

古人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2樓:易書科技

1.地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依此類推。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即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以此類推。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以此類推。

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劃分為五個「點」。

古人有什麼計時方法?

3樓:高樓居士

古人用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至11時。

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

在這以前,古代人根據太陽的起落和人獸的活動來計時,把一天分為雞鳴、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十二個時段。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為不太科學,終於被12地支計時法所替代。

另外,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19時到21時為一更,21時到23時為二更,23時到1時為三更,

1時到3時為四更,3時到5時為五更。 (小林)

4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5樓:冀辰歐元冬

古人的計時方法一般如下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鍾由一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臺"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古人的計時方法?

6樓:湛藍的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鍾由一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

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臺"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7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8樓:匿名使用者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

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的計時法

1、 十二時辰制。

h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 二十四時辰制。

h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h 3、十時辰制。

h t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h 4、五時辰制。

h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h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h t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h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h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h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h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更天」前最大的數字是五,是指三時至五時。

這是什麼計時工具,古人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宋代蘇頌 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的一座大型天文儀器,它把觀測天象的渾儀 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國古代一項卓越的創造。水運儀象臺高約12米,寬約7米,呈下寬上窄的正方臺形,全部為木建築結構。全臺分為三部分,最上層是一個可以開閉屋頂的木屋,裡面放置一架銅製渾儀...

古人計時有巧招,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三種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 的工具有 刻漏 沙漏 水運渾天儀 水運儀象臺 大明燈漏。計時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 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 水運儀象臺等。1 刻漏又稱漏刻 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

古人最先製造的工具是什麼,古人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到自然條件的極大限制。製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從附近的河灘上或者從熟悉的岩石區揀拾石塊,打製成合適的工具。古人最早製造的工具是各種石器,石斧石矛等等 古人的計時工具是什麼?在古代是沒有時鐘的,他們是用什麼計時的呢?古代的計時工具主要有下面幾種 圭表 我國最古老的計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