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的平仄寫詩一定要嚴格按照平仄嗎

2021-05-26 00:02:42 字數 6060 閱讀 3774

1樓:9點說史

不一定。

詩分古體和近體,寫近體詩(律詩、律絕)必須嚴格如律,古體詩則幾乎百無禁忌,押韻就行。詞要嚴格一些。填詞按譜,每一個詞牌都有對應的詞譜,上面規定了一首詞的用韻、斷句、每個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須嚴格按照詞譜規定的來填。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樑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樑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擴充套件資料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

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

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2樓:閃閃s閃

古代詩詞是要講究平仄的,現代詩詞可以不用。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

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3樓:爆牙奶奶

所有詞牌都有自己的平仄規律

但是如果自己做詩的話初學者一般懂得押尾韻就行遵循 的話呢

嚴格是要遵循啊

但也可以稍微不遵循

詩一般只要注意尾部要押韻就行

沒有限制嚴格的規律吧

4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的詞牌都有規律

一定要遵循

詩的話沒有詞分得那麼細

但是七言還是五言

是律詩還是絕句

也都是有規定的

你要是隨便寫的 那叫打油詩

不過打油詩通常也是要求押韻的

5樓:素手擷香

律詩,有韻不合平仄,叫古風.不合平仄也沒有韻,那就什麼都不是.每個不同的詞牌,它的要求不一定,句子長短\平仄位置等都有差異,包括所寫的內容.

舉個例子:

據說詩詞挺難學,

要有耐心去堅持.

加油啊我支援你,

希望有所成就哈.

以上你說是什麼?什麼都不是,它只是看上去像七絕.

再舉例:

臨江仙有塊石頭潮溼了,滋生某種黴斑。

火爐燒烤水迴圈。

死灰沉澱處,**那張船。

光影參差流幻影,一雙彩蝶翩翩。

鮮花爛漫是春天。

偶然來個我,彌散在炊煙。

這個詞牌叫《臨江仙》,是按照規定填寫的,基本合乎要求,你說這能算詞嗎?

所謂詩詞就是以文言詞彙為基本詞彙,以平水韻聲韻體系為其基礎語音,以表現高貴的人文精神與高雅的審美情趣為旨歸的具有嚴格而穩定的韻律的文體。

初學建議先從平仄開始對聯開始.

6樓:抑兒

也不能這麼說,人們遵循仄平的規律是為了使句子讀起來押韻,有韻味,有深度,而並不一定都要遵循

再而,古詩詞的韻律一般較深,現代詩歌注重得較少~~~

7樓:落陌祭

詞一定要要,詩嘛……律詩或絕句一定要。

好像唐代以前是不要的

8樓:賈爆竹

不一定,有的是有的不是,比如現代詩詞就不必了!

關於詩的平仄 寫詩一定要嚴格按照平仄嗎

9樓:紫逸洛可

其實寫詩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心而且的,不用去在乎太多的。

古體的詩,不一定要講究平仄的,但若是講究平仄的話,那就得按照平仄的格式來寫,不然,會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讀起來,也不太順口。

如果不講究平仄的話,古詩還是要講究押韻的,韻壓好了,詩的感覺會好很多的。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10樓:我是誰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嚴格,格律詩講究平仄,填詞要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樑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樑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總結即齊樑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樑以後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11樓:完美假知己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

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一定,主要還是看什麼型別的詩。古風詩對於平仄的要求每那麼嚴格,押韻就差不多了。

詞,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當然,近代有所謂的散詞一派,我個人表示無法接受。散詞給我的感覺,與現代詩無異,是硬要扯上古詞的大旗。

13樓:鴻鵠涼簘

詩詞一般沒有這麼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規定對聯末尾的那個字的。

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這是對聯的嚴格要求!而不是詩詞!

14樓:望月近影

律詩、詞要求很嚴格,五古、七古、駢體、六言等不太嚴格。

15樓:面壁

如果你要寫格律詩,那肯定要講究平仄粘對等規則在內的格律規則。

不過,寫詩未必非得依格律規則來,畢竟格律詩只是古詩的一個分支。像李白誰能超過,可他對格律就不以為然,而像王文鬱等格律研究專家未必寫得出好詩來。

個人看法:其實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開始時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就是依四聲定規則,後來發現難度太大,這個遊戲規則很難遵守,便將它分成了平仄兩類。

其實,平仄感本是虛無的,只是通過學習後強加給自身的一種條件反射。押韻和對仗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能叫人明顯感覺到,而平仄是什麼,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歸納定義。適當的音調搭配(而非平仄)的確讀來好聽(其道理類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詩的表現力來說,本身就是不合美學的,其表現力類似於給任何詩都套上《跑四川》的調子。

後補:其實我寫詩,一般還是就寫的格律詩。人也是挺矛盾的啊……

寫詩一定要講究平仄嗎?

16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 我在網上檢測了下

丘逢甲的春愁合乎韻律,用的應該是平水韻。

屬於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規則-----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藍字應平,紅字應仄) --------------

春愁難遣強看山【山:十五刪】 押韻

往事驚心淚欲潸【潸:十五刪(平),十五潸(仄)】 押韻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灣:十五刪】 押韻

17樓:車釐子

流暢,讀起來舒服就好寫詩靠感覺,建議不要拘泥形式,

18樓:匿名使用者

寫古體詩是要講平仄格律的,只是一些地方可以變化的,關於律詩的平仄,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

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一般講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有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寫詩詞一定要遵循平仄規律嗎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不一定。詩分古體和近體,寫近體詩 律詩 律絕 必須嚴格如律,古體詩則幾乎百無禁忌,押韻就行。詞要嚴格一些。填詞按譜,每一個詞牌都有對應的詞譜,上面規定了一首詞的用韻 斷句 每個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須嚴格按照詞譜規定的來填。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

絕句律詩一定要嚴格按照格律來作嗎

樓上貼著一大堆,想當年我也看這些都看到暈了,想必你也一樣吧 呵呵 打正 格律詩呢,顧名思意,格律是必然要有的,但是詩詞格律的有關書籍都會給出一些詩的平仄,為定格,例如五絕中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可是為何咱們平時所看到的格律詩,卻很多都不是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的呢?其實格律詩通常都只是按著整句的偶...

詩詞的平仄怎麼區分,為什麼一定要平仄

為bai何要講平仄du 漢語是單音節字,一字一音zhi,通過dao字音微妙多變的對比,也版就是平仄交錯權,可以達到聽覺上的享受,使之悅耳動聽,增強詩詞的抑揚頓挫效果,形成漢語的 美。平仄是漢語特有的東西,並非古人閉門造車的產物,而是歷代聲韻學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語音規律後所達成的共識,也帶有一定的約定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