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恨期未有期是哪首詩,「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整首詩是什麼意思?

2021-05-25 02:17:26 字數 4602 閱讀 4363

1樓:字蘿

夜雨寄北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樓:安小姐的夏天

"君問恨期未有期"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全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賞析: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

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

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

「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

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

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

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3樓:

不是「君問恨期未有期」,是「君問歸期未有期」.

全詩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名《夜雨寄北》.

這是李商隱(唐)旅居巴蜀時寄給妻子的詩。詩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以此時此地的感受寫出彼時彼地的景況,又以彼時彼地的和融襯托此時此地的苦寂,造成迴環對照之勢。全詩跌宕有致,構思新奇,情永韻深,融悽清與溫詢,默然與神往,寂寥與慰籍為一體,既有民歌樸素流暢的優點,又不乏文人創作曲折攜永的特色.

對不對?

以後提問不要寫錯哦!

4樓:杭枋藹

李商隱 《夜雨寄北》

5樓:蜂腰橋上人

歸期!!!!!!!!!!!!!!!!1

「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整首詩是什麼意思?

6樓:淚洱兒

「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整首詩的意思是: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1、出自《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2、全文為: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白話翻譯為: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4、作者簡介: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朝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類似跟君問歸期未有期的詩句。

7樓:匿名使用者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韋應物)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 —夜雨寄北 (李商隱)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周邦彥《玉樓春》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晏殊《山亭柳·贈歌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 在城闕兮。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8樓:巨集泰基

格式相似的詩句只有六句。

1.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2.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3.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必誓言;昔日種種,似水無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

4.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5.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6.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9樓:凜血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0樓:王者穩不住

類似「君問歸期未有期」的詩句有:

1.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歐陽修 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

2.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歐陽修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3.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 絕句二首(其二)4.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李白 長幹行二首5.翰林風月三千首,寄與吳姬忍淚看。

——劉著 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1樓:大樹碰小樹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2樓:我喜歡秋敏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必誓言;昔日種種,似水無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14樓:匿名使用者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15樓:桂枝柴胡

相見時難別亦難

日日思君不見君

一寸光陰一寸金

16樓:真希望

道是無晴卻有晴

相逢何必曾相識

應該很多,只是想不起來了

17樓:時光似荏苒

君記我一瞬,我念君一生。

18樓:臥舒雲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19樓:亞克力精品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0樓:遊某人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必誓言;昔日種種,似水無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

青山從未有恨 從來孑然一身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從來沒有恨 都是活的孑然一身的意思。青山從未有恨,從來孑然一身的意思是什麼?安時不恨青衫晚什麼意思?5 20不恨青山碗是什麼意思?那可能又是他在按安逸的時候吧,他覺得非常不錯,等到晚年的時候就恨了青年時候為什麼不奮鬥?但是很晚的意思就是想結婚了。安時不肯輕傷玩就是說在平安的時候就沒有去限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詩是誰寫的,有什麼背景

此名句摘自為唐代 銅官窯瓷器題詩 作者不詳。見載於陳尚君輯校 全唐詩補編 下冊,全唐詩續拾 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 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 全唐詩補...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詩

此名句摘自為唐代 銅官窯瓷器題詩 作者不詳。見載於陳尚君輯校 全唐詩補編 下冊,全唐詩續拾 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 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 全唐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