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發展史,長城的由來及歷史

2021-05-02 07:07:20 字數 5187 閱讀 5049

1樓:匿名使用者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是《長城謠》的歌詞,人們一直以來習慣性地稱長城為「萬里長城」,然而在中國大地上橫亙了數千年的長城到底有多長?近日,隨著長城資源調查河北試點工作的正式啟動,中國有望歷史上第一次瞭解到長城的精確長度,這是中國第一次運用全面的調查和測繪技術對長城進行精確測量。國家文物局確定在河北和甘肅兩省開展試點工作。

文物專家周魁英說:「作為保護工作的前提,國家文物局要求一定要搞清楚長城的長度和分佈情況。由於長城的平行、交叉分佈等原因,長城肯定不止萬里長。」

中國長城學會祕書長董耀會認為,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的長城,其單線長度都超過一萬里。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的長度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

河北省文物局從全省抽調了15人組成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隊,對河北試點段長城進行徒步實地考察、測量。通過試點工作,將摸清長城資源調查試點段長城主體及相關遺址、遺蹟的規模、分佈、走向、儲存現狀等基礎資訊,為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和保護維修方案的編制提供可靠的依據,探索適合於長城資源調查的工作程式及方法,為2023年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這次調查將運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航空遙感技術和地理資訊系統等先進的現代測繪手段對長城進行精確測量。

記者瞭解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範圍的長城調查已經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23年代中期結合全國文物普查對長城年代及分佈情況進行了初步的摸底;第二次是在2023年代結合第二次文物普查對長城進行調查。

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負責人孟琦介紹說,河北省現存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代等不同時期的長城,其中明代長城儲存較為完好,約有2000多公里。

2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歷時約兩千年,始建於秦朝.始建原因:當時因邊境匈奴常常侵犯邊境城市,造成了不少損失.

於是秦始皇不昔重金建成萬里長城.又在漢,明兩朝得到了擴建.每隔100米就有一座烽火臺,路寬約六頭馬並行.

在漢朝是與西域共通的絲綢之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坐落在河北秦皇島東北部,是華北與東北通道的重要屏障.八達嶺,是萬里長城儲存最完好的一段,建築材料是用堅固的石頭沏成.

十分壯觀.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3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不知道嘿嘿嘿嘿嘿嘿111122344567080560849029655.465856079565068565505683584

長城的由來及歷史

4樓:不起眼的小過客

一、長城的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1、長城,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

2、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3、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4、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

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

5、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

二、長城的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擴充套件資料:

長城的歷史意義:

1、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

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2、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3、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4、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長城的有關故事:

1、晾經石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

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

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揹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脣乾舌燥,面紅耳赤。

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

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溼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晒一下。

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

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開啟經卷攤開晾晒,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

很快,經卷晾晒乾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準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晒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2、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裝置,全靠人工搬運。

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

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樓:我哪敢說話呀

長城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華夏**,必然,北方遊牧勢力就強盛,向南襲擾理所當然。於是齊、燕、魏、趙、秦等各國各修各的長城以御北方來犯。這是長城的雛形。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接下來是,①出現了漢唐2個盛朝,北方遊牧民族逐漸臣服於華夏②出現了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宋對峙,元朝大一統,華夏勢微,胡漢雜居,民族大融合。對於①,漢族政權沒必要重修長城。對於②,少數民族政權沒理由修長城。

這2條几乎使長城荒廢了千年,幾乎成了土墩墩。

明取代元后,為了防禦蒙古韃靼、瓦刺的侵擾,又開始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

到了清的大一統,長城就幾乎沒有大的價值了,它正好位於清版圖的南北中間,很有意思。

長城如今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中國之象徵。但仔細品味長城,其實是一長段中國的榮辱史,民族的交融史。

6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7樓:浩否

1.長城最早是春秋戰國時期秦、趙等國為抵禦匈奴等遊牧民族侵襲在地勢險要的關口建立的城牆和要塞,秦統一六國之後,將各國長城連城一片,才有來最初意義上的長城。

2.後來的朝代也出於同樣的原因或修繕或重新修築長城,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

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

3.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

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4.今天的長城是明長城,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弘治十八年(2023年),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1300多裡。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鍋爐的發展史及原理鍋爐的發展史及原理

火力發電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電站鍋爐作為火力電站的三大主機裝置之一,伴隨著我國火電行業的發展而發展。近年來,環保節能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火電行業在 上大壓小 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 汙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裝置的更新換代。前瞻產業...

中國玉器的發現及發展歷史,中國玉器的發展史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並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 說文解字 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 角閃石 還包括蛇紋石 綠松石 孔雀石...

水杯r發展史,紙杯的發展歷史

紙杯歷史的成長曆程經歷了四個階段 圓錐形 折褶紙杯最初問世的紙杯是圓錐形的,由手工製造而成,用膠來粘合,較容易分離,必須儘快地使用。後來出現的摺疊紙杯,在側壁加了折褶,以增加側壁的強度和紙杯的耐用性,但要在這些摺疊表面印上圖案就較為困難,而且效果不甚理想。塗蠟紙杯 1932年,第一隻塗蠟兩片紙杯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