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奴隸制度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2021-05-05 03:04:45 字數 3578 閱讀 6622

1樓:

古代印度社會中以奴隸制生產關係為基礎的一種經濟形態。古代印度早在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前1750)即進入階級社會,並出現了國家,但關於這個時期奴隸制經濟的具體情況迄今還無跡可尋。當公元前14世紀印度·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後,由於他們和土著居民之間以及後來在他們的各部落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產生了被稱為「達薩」的戰俘奴隸。

至列國時期(前6~前4世紀),小國林立,奴隸數量增多,這時奴隸制始作為一種生產關係發展起來。孔雀帝國統治下的印度(約前4~前2世紀)是古代印度奴隸制經濟的興盛階段。

- 古代印度各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北印度的兩河(印度河—恆河)平原發展較快,特別是孔雀帝國的中心摩揭陀地區,奴隸制經濟已達到很高水平。在其他地區,特別是周邊地區則較為落後,有的部落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狀態。

印度是較早地使用鐵器的國家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就已利用鐵製工具進行生產。鐵器的使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農業逐漸取代畜牧業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並大規模地進行墾荒,興修水利。手工業分工漸細,木工、鐵匠、織工、陶匠等成為重要的手工業行業。特別是紡織業,在帝國時代,已不僅能生產精良的棉織品,而且能生產高階的絲織物。

從公元前 6世紀起,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商業十分活躍。最通常的**商品是貴重的紡織品、寶石和香料等。礦產品和鹽、酒之類的民需品由國王專利。

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商品貨幣經濟的活躍,為奴隸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時奴隸的**很多,除戰俘奴隸外,還有債奴、罪奴、家生的、繼承的、贈予的、買來的以及由於饑荒為食物而服役的,等等。古代印度文獻記載的奴隸數量十分龐大。

2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力不發達,社會性,等級性確立。

古印度奴隸制社會的四個階段

3樓:南冥有魚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2023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2023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

所以,2023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2023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2023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2023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

大約從公元前2023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2023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

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

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裡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

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

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

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遊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佔據大夏,逐漸從遊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

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林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

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係。

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的奴隸制各有什麼特點

4樓:貞觀之風

古印度奴隸制:其特點是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制,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只是在村社、礦山和行會中使用奴,最普通的奴隸稱之為達薩-布林塔卡。

印度奴隸制社會的主要特徵是種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古巴比倫的奴隸制度寫入漢謨拉比法典中,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5樓:

這問題專業,電腦上打說的不清楚,我儘量給你解答。首先,古印度:其特點是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制,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

只是在村社、礦山和行會中使用奴隸.最普通的奴隸稱之為達薩-布林塔卡.

然後是古巴比倫:古巴比倫國家處於奴隸社會的早期階段——家庭私有奴隸制階.很早就出現債務奴隸制,漢莫拉比法典有相關規定.

送一個古埃及的:中小奴隸主增加了.他們叫涅傑斯,之後在新王國時期叫涅木虎.

他們構成新興的奴隸主階層.他們擁有土地、奴隸,有的出任官吏,有的經營商業,有的是富裕的手工業作坊主,也有的逐漸貧困沒落.他們中的上層在王權的卵翼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很大發展.

法老主要就是依靠起用這部分人來加強**集權,抑制大奴隸主的勢力的.奴隸也在增加.中小奴隸主一般都擁有幾個至幾十個奴隸.

法老常向官吏賞賜奴隸.一個法老一次就賞給他的衛隊長一百名奴隸.奴隸除了用於最艱苦的勞動外,還成批地被當作殉葬品.望採納

6樓:牛牛的天空下

古巴比倫:古巴比倫國家處於奴隸社會的早期階段——家庭私有奴隸制階.很早就出現債務奴隸制,漢莫拉比法典有相關規定.

古印度:其特點是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制,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只是在村社、礦山和行會中使用奴隸.最普通的奴隸稱之為達薩-布林塔卡.

古代奴隸制度國家是怎樣加強和鞏固王權的

1.金字塔式的分封制度 2.信教,將某一宗教定為國教,如孔雀王朝將佛教立為國教等。3.頒佈發典 其他的還有很多把 古代奴隸制國家是怎樣加強和鞏固王權的 5 王權神化,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定監獄,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等。王權神化有利於統治秩序,便於國家的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展,但這是...

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現象,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

1 現象 唐 朝來對外交往比源較活躍 或答 唐朝海陸對外交通均比較發達 唐朝對外交通從海陸均可通往西亞 2分 2 原因 如答唐朝 比較開放 唐代處於封建社會繁盛時期 唐朝重視對西域的管理 重視民族關係 外國紛紛向唐朝學習等等。言之成理,一條給2分,此問最高4分 本題考查的是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材料一...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當時有很多的有才華的人都是有志難舒,空有一身才華,卻沒有用武之地 不但不善於發掘人才,甚至無視人才,傷害人才,導致埋沒人才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