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和主觀

2021-05-05 22:51:26 字數 1136 閱讀 7986

1樓:假面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觀條件是「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

2樓:匿名使用者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觀條件是「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3樓:匿名使用者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

4樓:匿名使用者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樓:匿名使用者

越是經歷過磨難的人越能對人生有深刻的感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論證造就人才的時候有哪些客觀因素和主管因素?

6樓:匿名使用者

客觀因素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主觀因素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7樓:匿名使用者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字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及翻譯

不包括標點符號,143個字 選自 孟子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練習,「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原文講解加習題及答案

1 必先 一詞引領的句子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2 一個人要擔當大任先要經歷的磨練 相同。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00字

孟子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版人才的結論,權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 任何團體組織 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歐陽修有云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