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形態為什麼,形成時代為什麼,褶皺形成時代的分析

2021-05-31 07:20:16 字數 5689 閱讀 7280

1樓:漢舞明月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

褶皺構造是地殼中最廣泛的構造形式之一,它幾乎控制了地球上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態,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

褶皺雖然改變了岩石的原始形態,但岩石並未喪失其連續性和完整性。

褶皺形成時代的分析

2樓:中地數媒

從褶皺的形成與沉積作用的關係來看,有的是在沉積物成巖後受力變形而形成的,有的則是與沉積同時逐漸變形而形成的。

(1)同沉積褶皺形成時代的分析

同沉積褶皺是沉積岩層在沉積同時遭受構造變形逐漸彎曲變形而形成的(圖8.21),同沉積褶皺與石油、天然氣、煤田或其他沉積礦產的形成和控制有著密切關係,對礦產的普查和勘探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沉積褶皺具有以下特點:

圖8.21 同沉積褶皺構造剖面特徵示意圖

(a)褶皺兩翼的的傾角一般是上部平緩,往下逐漸變陡,褶皺總的形態多為開闊的對稱或不對稱褶皺。

(b)岩層厚度在背斜頂部變薄,個別層甚至缺失;向兩翼厚度逐漸增大,向斜核部常厚度最大。沉積的等厚線與相應的構造等值線基本符合。

(c)岩層的巖相受構造控制明顯,背斜頂部為剝蝕區或淺水的粗粒物質,向斜核部岩石顆粒變細,反映盆地較深處的沉積。

(d)常在一側或兩側伴有同沉積斷層。

(e)常對沉積礦產的形成和分佈起控制作用。

(2)利用角度不整合確定褶皺形成時代

絕大多數的褶皺是成巖之後受到構造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時代可以根據區域性角度不整合時代來確定。

如果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地層發生褶皺,而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沒有發生褶皺,則褶皺形成的時代通常看作與不整合所代表的時代相一致,即不整合面下伏褶皺中最新地層沉積之後,上覆最老地層沉積之前。

所以識別地層間的角度不整合關係是確定褶皺形成時代的關鍵,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確定:

(a)地層方面的標誌:在區域性範圍內,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某些地層而造成地層時代上的不連續,說明有過沉積的間斷。

(b)古生物方面的標誌:上、下兩套地層中的化石時代相差較遠,這兩套地層之間的化石反映出在古生物的演化過程中存在不連續的現象。反映了下伏岩層沉積以後,由於地殼運動引起自然地理環境的較大變化,導致生物物種的不連續,說明有不整合的存在。

(c)沉積方面的標誌。

ⅰ 上、下兩套地層的巖性和巖相截然不同。

ⅱ 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接觸面不平整或平整,儲存有古風化殼、古土壤或與之有關的殘積型礦床。

ⅲ 上覆地層的底部岩層常有由下伏地層的岩石碎塊、礫石組成的底礫岩。

(d)構造方面的標誌。

ⅰ 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構造變形的強弱也有所不同,上、下兩套地層中的褶皺樣式及斷裂性質存在差異。

ⅱ 下伏地層中的構造變形較上覆的新地層要強,構造變形的期次也要多於上覆的新地層。

ⅲ 下伏地層中的地質構造,如斷層、褶皺等,延伸到不整合面時就被上覆地層所截交覆蓋。

一般來說,上、下兩套地層中的地質構造的構造線方向迥然不同。

(e)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方面的標誌。

由於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及其地質構造是在不同時期的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因此各自發育有不同時期、不同特點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一般來說,下伏老地層中的變質程度要比上覆新地層中的變質程度要強。

在利用角度不整合確定褶皺構造形成時代時,應該避免兩種錯誤的分析:一種是由斷層接觸造成的上、下兩套地層間的地層缺失和岩層的相交被誤認為角度不整合,從而錯誤地判定褶皺運動的時期。雖然沿不整合面也經常因順層滑動而留下了一些斷層運動的痕跡,但斷層造成的兩套地層之間的關係,其地質界線不僅與下伏地層相交,沿走向追索還可以發現斷層也會切過上覆地層,或並不是與上覆地層中的最老地層相接觸。

另外,在強烈變形或變質岩區,兩套不同時代、不同變質程度的地層,遭受垂直不整合面方向的擠壓,或沿不整合面的順層滑動,可以使下伏岩層的層理或片理在接近不整合面時與上覆岩層或不整合面強迫一致,而造成了一種平行過渡的假象。所以,必須考慮總的地層分佈情況,兩套地層在構造特徵、變質程度等方面的差別來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

褶皺形成時代的研究

3樓:中地數媒

圖4-27 褶皺的派生小構造

箭頭示上盤滑動方向;a、b、c分別表示壓性褶曲層而擦痕、劈理、拖褶皺發育特徵:a′、b′、c′分別表示壓扭性褶曲上相應派生小構造發育特徵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地質構造可能經歷了不同的構造運動,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並有一定的聯絡。研究褶皺,不僅應從空間上研究它們的分佈、形態、規模、型別等,而且還應從時間上研究它的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追索褶皺構造的變形歷史,確定褶皺形成的主要構造運動時期。常用方法如下:

1.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根據區域性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時代確定褶皺的形成時期,即從不整合面上、下構造形態是否連續一致,來推斷包括褶皺在內的各種構造的形成時代的上限和下限。如果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層均褶皺,而其上的地層未褶皺,則褶皺作用應發生於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層沉積之後和上覆最老地層沉積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均褶皺,但褶皺方式、形態又都互不相同,則至少發生過兩次褶皺作用;如果一個地區的三套地層中有兩個角度不整合,且兩個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層均褶皺,褶皺的形態又不一樣,則該區發生過三次或多次褶皺作用。

從圖4-28中可以看出該區發生過兩次褶皺作用。第一次表現為白堊系與侏羅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第二次表現為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統與古近系及中生界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

圖4-28 新疆喀拉扎山附近地質圖

2.放射性年齡法

根據與褶皺相接觸的岩漿岩體的同位素年齡確定褶皺形成時間。

如何確定褶皺形成時代

4樓:星小派

一般通過區域性角度不整合來確定褶皺形成的時間範圍。原始水平岩層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形成褶皺,同時伴隨著地殼的上升運動。進入相對穩定時期,褶皺底層接受風化剝蝕,形成風化剝蝕面,若地殼重新下降,就會在風化剝蝕面上沉積新的水平岩層,從而形成了岩層的角度不整合。

顯然,褶皺的形成時代在最新褶皺岩層(即不整合面下伏最新褶皺岩層)沉積之後的不整合面上覆最老岩層沉積之前。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褶皺的形成期都與某些地質構造運動相關,可以用角度不整合來分析確定。

6樓:大cui的時光

不整合面之下最新地層之後,之上最老地層之前

褶皺的形成時代

7樓:中地數媒

確定褶皺形成時代,除同沉積褶皺 ( 於岩層沉積的同時逐漸形成的) 可採用巖性厚度分析法外,一般均採用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主要是根據反映區域構造運動幕 ( 褶皺幕) 的區域性角度不整合,來判斷褶皺的形成時代。一般來說,褶皺是在掩蓋它的不整合面下伏最新的褶皺岩層時代之後,在上覆最老地層時代之前形成的。這個時差,即是一次區域性角度不整合形成時代,它反映一次與之相對應的區域性褶皺形成時代。

此時差愈小,所確定的褶皺形成時代愈準確。

巖性厚度分析法 主要是根據組成同沉積褶皺的地層在剖面中的巖性厚度變化,結合兩翼產狀變化來判斷褶皺的形成時代。如一個同沉積背斜的頂部,岩層粒度較粗,度度較小,甚至缺層; 向兩翼和向斜部位,粒度逐漸變細,度度逐漸增大,甚至層數增多; 且這種褶皺常較寬緩,頂部和槽部的岩層傾角較小,向兩翼傾角逐漸增大等。上述特徵表明,岩層在沉積過程中地殼發生過長期不均衡的升降運動,褶皺是在岩層沉積的同時逐漸形成的。

所以同沉積褶皺的形成時代,可根據所在地層剖面中具有上述特徵的地層時代進行確定。即組成同沉積褶皺的地層中,其最老地層至最新地層的時代,為該同沉積褶皺的形成時代。

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

8樓:中地數媒

褶皺是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是岩層受到力的作用發生變形作用的產物,其形成時期有長、短之分,可以根據下面幾種方法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

角度不整合分析法:採用角度不整合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是最常用的方法。對於應用時間跨度較短的角度不整合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一般採用不整合面之下參與褶皺的最新地層和不整合面之上未被褶皺的最老地層所代表的地質時代,作為褶皺的形成時代。

也有人用時間跨度較長的角度不整合來確定褶皺的形成時期,往往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褶皺構造與其他構造一樣,其形成過程也是緩慢、漸進的,被褶皺的地層之上是否形成角度不整合並不與所謂的構造運動「幕」相對應,而與構造變形過程中構造的隆升速率與沉積速率的比值有關,即使發生構造運動也不一定形成角度不整合,所以根據角度不整合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的方法往往具有片面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慎重應用。

褶皺上部生長地層分析法:在褶皺形成過程中,當褶皺的隆升速率小於沉積速率時,在褶皺的上部就會形成沉積地層,在構造隆升較大的部位,地層的沉積厚度較小,在構造隆升較小的部位,地層的沉積厚度較大,在沒有隆升的部位,地層沉積厚度最大,這套與褶皺同時沉積的地層為生長地層,它完整地記錄了褶皺的形成過程,這套生長地層的形成時代就是褶皺的形成時代。有關斷層相關褶皺上部的地層生長模型很多,這裡僅給出兩個有代表性的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生長斷層褶皺模型(圖4-67)。

圖4-67 褶皺與生長地層

此外,如果有巖體侵入到褶皺地層中,可以根據巖體的同位素年齡間接地推斷褶皺的形成時代。

褶皺形成時期的研究

9樓:中地數媒

對褶皺構造的分析與研究,不僅應從空間上研究它的分佈、形態、規模、型別等,而且還應從時間上研究它的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

就現今觀測到的褶皺本身而言,有的是在短暫的地史時期內形成的,有的是在較長的地史時期內逐漸產生的(伴隨沉積作用逐漸生長起來的產物),有的是經歷多次構造運動的複雜疊加而形成的。

研究褶皺形成時期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巖性厚度分析法和同位素年齡測定法。

(一)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為了分析構造形成時期或構造發展階段的歷史,人們常把地層按不整合面劃分為構造層。它是指在一定地區內經歷了同一構造運動階段、具有相同的構造發育歷史和構造特徵的地層總和。不同構造層之間多數為區域角度不整合。

褶皺的形成時期也正是根據這種劃分構造層的區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時代來確定的。

具體地講,如果不整合面以下所有地層發生褶皺,而以上地層未褶皺,則該褶皺形成於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層沉積之後、上覆的最老地層沉積之前,即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時代就是下伏構造層褶皺的形成時期。考慮到這個時間間距較長,不少人把偏於上限的時期定為褶皺形成時期,以免這一時期範圍過大。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均褶皺,但褶皺方式、形態以及展布規律互不相同,則認為下伏構造層至少發生過兩次褶皺變動。

如圖5-49所示,存在兩個不整合面(劃分三個構造層):一是中、下侏羅統j1+2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面;另一是古新統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面。根據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原則,本地區至少發生過兩次構造運動(褶皺變動)。

最下伏構造層經受兩次褶皺作用,一次為晚二疊世之後、早侏羅世之前;另一次發生在晚白堊世之後、古新世之前。中部構造層只經歷了一次褶皺變動,即經過第二次構造運動形成褶皺。最上覆構造層,即古新統地層沒有經受構造運動,故保持水平狀態。

圖5-49 利用角度不整合關係確定褶皺形成時期

(二)巖性厚度分析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生長背斜(在沉積層沉積的同時逐漸變形而形成的褶皺)形成時期的確定。因為生長背斜是一邊隆起變形、一邊接受沉積的構造,所以褶皺隆起的時期和幅度直接反映在沉積物的厚度及巖性上。

(三)同位素年齡測定法

利用同位素年齡來確定褶皺形成時期的地質依據是:一次區域性的強烈地殼運動,在形成褶皺變動的同時,也引起各種地質作用,諸如斷裂活動、岩漿侵入、火山噴發以及變質作用等,也就是在褶皺形成的過程中可伴有斷裂和岩漿活動。因此,褶皺的形成時期可根據與褶皺相伴的岩漿岩體(常侵入於背斜的核部)的同位素年齡來加以間接確定。

高鐵時代,為什麼這些城市成了贏家

贏家就是高鐵線中的小城市,比如京滬高鐵,本來是為了連線北京南京上海,但是線路從小城市走過,這小城市就撿到寶了,比如曲阜,宿州,蚌埠啥的。比如廈深高鐵中的惠東汕尾陸豐葵潭普寧,都是因為被經過,才有了高鐵,而不是因為經濟實力強 高鐵時代,為什麼這些城市成了 輸家 無論是柳州還是洛陽,其在高鐵規劃中成為 ...

為什麼說漢朝是尚武崇文的時代,為什麼說漢朝是一個尚武崇文的時代

舉個例子,漢武抄帝晚年,發生了一起襲 大案 巫蠱之禍,而當時太子劉據為了自保,矯詔徵發首都長安的市民,而這些市民組成的臨時民兵,同丞相率領的正規軍大戰了五日夜。就這,普通市民的戰鬥力剽悍如此,更何況邊疆地區的民眾的戰鬥力。不僅普通民眾,而且文人也頗有尚武之風。著名的東漢名將班超出身文人世家,投筆從戎...

現在到了高鐵時代,為什麼出行還是選擇坐火車

首先,現在普通火車已大大減少,如從衡陽到溫州就只有一趟火車,其餘都是高鐵,再往全國看都是這樣的,為了升級交通,都在建城際軌道,或輕軌或高鐵,速度上在做功夫,160km h起步,分很多檔次,按當地情況而定,普通火車逐漸減少退出 其次,關於出行還是選擇坐火車,無非是更實惠划算點,長距離的高鐵 跟飛機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