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得不到的就是好東西。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有沒有專門的名詞,有無相關的實驗

2021-05-08 19:52:41 字數 5614 閱讀 516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心理叫做....好奇心!

才疏學淺,倒是沒聽過相關的科學試驗。但生活上的觀察,應該就不難發現了。

這是你的錯覺,你以為你真的想要而不是因為好奇?其實是的。在你這輩子中你有多少得不到的東西?

因為越是不知道而越是增加你的好奇心,於是越是想要一窺究竟。但是要一窺究竟,就必須先得到,你只是很想要得到它,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好,你並不知道他好不好不是嗎?

這是好奇心引起的。你以為你真的想得到是因為覺得他好!那只是你的錯覺。

先就心理層面簡單的說一下: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層次分為三。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原始慾望。例如:餓了想吃東西、性需求、好奇心等等。

自我:是因為智力而能選擇方法。例如:本我的餓了想吃東西,自我告訴你可採取的方法,去偷東西來吃?去和媽媽說?或去找朋友請客等等。

超我:是最高層次的,主宰最後你會採取哪一種自我的方式並且可以符合良知。簡單的說就是道德。去搶來吃比較不可能。

好奇心是人的原始慾望,嬰兒出生不久就有好奇心,會探索周遭世界,這毋庸置疑。

最開始引起對沒有接觸過的某事物有興趣,是因為好奇。我認為對於沒接觸過的事物,可以排除是因為需要的理由而產生興趣。誰會迫切的需要一種他從來沒用過的原子筆呢?

前面提到因為好奇(本我)越是想要一窺究竟就必須先得到這個事物(自我)。超我主宰除了實際上要用什麼方式得到外,還會幫你轉把理由合理化,以符合自己的和社會期待的良知。

因為好奇所以我要得到,這個理由是真的,但不符合社會上高標準的道德,於是得轉化成一些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例如:我好喜歡、我需要這個東西等;當一段時間仍沒達成目的,有可能會加強成,我非常的喜歡、我非常的需要;有些超我能力強的人,也許會打消念頭了。

但是以上這主要是來自於好奇心!而不是真實的需要。看看多少人得到另一個人之後就嫌棄了、當時覺得好喜歡的東西一買回家後就置之不理?

因為好奇心被滿足了,慾望被滿足了,沒有持續好奇的理由,就不要了。

好奇心是原始的慾望,設施根據觀察嬰兒得知。上面已經有提到了,如果你還想問為什麼嬰兒的慾望是原始的慾望,那我實在是不想解釋了。

一買回家當然是滿足了好奇心之後,有些人就置之不理。如果你要追究為什麼我沒打「滿足了好奇心之後」這幾個字,實在是因為我認為你會問這個問題,應該很聰明,所以節省我的時間,少打幾個想當然耳的字。

2樓:怕太陽的魚

自私..心胸狹窄,叛逆,常常會想,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不知道這樣解釋對不對..呵呵..

3樓:杯水相依

人內心總有要求滿足的慾望,越得不到的越能激發他的得到願望,甚至已經演化成只在乎是否得這種行為的成功與否,而忘記了為什麼要得到或得到後其本身的價值。

呵呵,也許就是人心的弱點吧。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工具只是達到目的手段,卻我們卻深深限於這個工具本身不能自拔。

感情方面,越優秀且高傲的女性,最總答應的不是整天圍繞在身邊的男士,無論你他多麼優秀。她們往往嫁給那些對她們不大理睬的人,即使相當的一般。

4樓:牛梅益思琪

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得不到的就是好東西!

你想得到什麼?不知道你想要得到什麼.得到了就一定會快樂嗎?

就會幸福的飛上天嗎?人生有失必有得.老天是公平的.

也許你在失去一樣東西后沒有馬上得到另外一樣你一直夢想或者另你驚喜的東西.但一定會在不久後的某一天讓你得到意外的也許你也想不到的東西.我就相信.

也許你現在是因為失去了什麼而煩惱.但我說你大可不必.珍惜現在擁有的就是你最大的收穫.

知足者常樂嘛~是不是?

一件事情你越不讓做,越禁止做,人偏偏越想做,在心理學上這叫什麼?

5樓:夢瑩陌玉

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資訊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資訊。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6樓:

逆反心理。

這種人只吃軟的,不吃硬的,

我3歲兒子現在就這樣,

7樓:youyu遊

下意識一致性,人下意識覺得禁止的事,就會感覺到一種束縛,下意識就會把這件禁止的事放大,讓自己不得安寧,(就像你越不想去想一件事情,反而記得越深)擺脫的方法有1.冥想,(就是把自己放鬆,讓腦子空白什麼都不想一分鐘,每天堅持,開始有些困難可以就堅持十幾秒,後面再增加)2.轉移注意力,3.

釋懷,自己開導自己。(我也是深得其害啊!一起加油吧!

^o^)

越害怕發生的事情越會發生,這是是什麼定律??

8樓:___耐撕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1、任何事都

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機率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

9樓:韭菜影視

越害怕的事越會發生,這是什麼原因,佛法告訴你!

10樓:yzwb我愛我家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內容: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墨菲定律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11樓:花樣百出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202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即將返回地面時,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全部遇難。「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複雜的系統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

一次事故之後,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夠理解的,否則,或者從此放棄航天事業,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這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接受的結果。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這其實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話說的「上的山多終遇虎」。還有「禍不單行」。如彩票,連著幾期沒大獎,最後必定滾出一個千萬大獎來,災禍發生的概率雖然也很小,但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從最薄弱環節爆發。

所以關鍵是要平時清掃死角,消除不安全隱患,降低事故概率。怕什麼來什麼,好的狀態是隻想技術要領,忘掉自己。

12樓:葉子

這個呢,就是人的一種感應吧,越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

13樓:匿名使用者

吸引法則,心想事成,夢想成真。人的思想是有能量的。

14樓:城彩溪

當過度關注事情的不良發展趨勢時分散人的注意力,不能全心投入,而且造成比平常更大的心理壓力影響正常發揮,使事情失敗得比例增加。想要平常心態就要學會將惡性心理暗示轉變成良性心理暗示,發揮主觀能動性。

15樓:_蘇洛

墨菲定律:事情會朝著最不希望的結果發展。

16樓:匿名使用者

- -心理作用,等事情平靜下來你反而會一笑置之,冷靜認真對待就好

17樓:張周飛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美國的一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作出的著名論斷,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根據「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18樓:匿名使用者

砍**章節,封閉****上。

心理學十大效應

19樓:小魚無海

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破窗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帕金森定律、暈輪效應、霍桑效應、習得性無助實驗、證人的記憶、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責任分散效應告訴我們事情不管是真是ᐜ/p>

20樓:zh朱麗戲

十大心理效應指:木桶效應、羊群效應、鯰魚效應、暈輪效應、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近因效應、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馬太效應、仰巴腳效應、刻板效應

1、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2、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3、鯰魚效應

挪威人把鯰魚裝入魚槽,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4、暈輪效應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5、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6、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7、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8、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9、仰巴腳效應

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

10、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為什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 得到的東西卻又不想要呢

那是因為心裡的作用,越不到就越想要。可是當你得到之後就失去了那種想擁有的感覺,又想要另外的東西,尤其是別人比你好的時候了,那種感覺最強烈,所以你千萬要慎重啊,為什麼有時候越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不想要的東西卻得到了 因為得到了就不想要了,這個說白了就是人的賤性,輕易得到就不想要,越得不到越想得到。冥冥...

為什麼越想得到的東西,越是得不到

你好,因為有些時候你越在意,越讓自己失去了冷靜,做出一些後悔的舉動,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你好,越想得到時越是著急,因為欲速不達。所以越是得不到。希望採納,謝謝 人越想得到一樣東西,她在這個東西上面的希望就越大,而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越是想要得到的東西就越是得不到 急於求成是不可...

世界上的事,越想得到,越得不到。不想得到的東西反而能夠得到

這個是這年齡段發育的正常思維 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這年齡段 思維很活躍 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奇妙的發現 這種思維的原因是 你對事情的判斷力深度 不夠 我建議你 對待這種思維想朋友一樣 慢慢配合他 放開他 它也就會幫助你離開你 保持快樂心 想想真愉快 越是刻意去求 對這件事得失看得越重的人,越容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