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藏傳佛教修行的今生目標是什麼

2021-05-23 01:30:11 字數 996 閱讀 5665

1樓:繁星流動

首先更正一下,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解脫煩惱,脫離輪迴。

今生的目標就是解脫煩惱,脫離輪迴。

修行的目標是可以選擇的,在修行到行舍智的階段,可以選擇行菩薩道還是走解脫道。行菩薩道的最終目標就是成佛。解脫道的目標就是解脫煩惱。

從南傳上座部佛教來看,如何證明他達到目標呢?

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評判標準,比如:名色分別智的標準是見到構成世間的最小物質單位:色聚,以及見到名法的最小單位:心、心所。緣攝受智是見到前世來生。等等

最後是否獲得解脫的評判標準是看是否有相對應的道心、果心。比如是阿羅漢,就會有阿羅漢果心、阿羅漢道心,而且不會違反任何戒律,不會再有對我、對財物的執著。

2樓:鳳停居士

南傳以解脫為目的,藏傳佛教一般是以即生成佛(這個即生,不是說一定要這一生,而是可以在以人身的修行道路上,取得法報化三身佛果,並以此不斷度生,)藏傳佛教比較保持整個大乘佛教脈絡,其中既有南傳的解脫道,也有大乘的菩薩道,也有漢傳比較流行的取增上生(生各種淨土)方法,如無量壽觀行法,頗瓦法,

南傳主要以四諦十二因緣法為主,修行人除了保持佛陀原始風格外,主要以修禪觀為主,有清淨的戒律,藏傳佛教各法流略有不同側重點,但也不外乎取增上生,趨入解脫道,進而再取無上佛果這樣一個路子,

3樓:我也是一頭豬

南傳佛教修行的今生目標是成阿羅漢,因為他們得法是小乘法,修行到最高境界也只是阿羅漢。藏傳佛教修行的今生目標是成佛,講究即生成佛。南傳佛教死後有舍利子就證明他達到目標了。

藏傳佛教的人死後會法體縮小很多甚至直接消失,同時天上會有彩虹等瑞相,這就證明他們成就了虹光身,也就是成佛了。

為什麼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協侍不同

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協侍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為阿難和迦葉,第二種是舍利弗和須菩提,第三種為文殊和普賢,但無論哪種都是表法的,所以不用非得執著於協侍的不同!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有什麼不一樣 三個問題告訴你南傳 漢傳 藏傳的區別。1 提到佛教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的不同?...

修行密宗的各位師兄來,請教各位師兄,藏傳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有個傳統,就是先齋戒沐浴 穿淨衣 修完清淨法無數壇,將自己心目中合緣的佛菩薩天王力士像集合一起,然後用布幪眼,再來持鮮花一束,閉眼念禱,誠心懇求上師諸佛高真引導,最後將鮮花向空中一拋,此鮮花落地時,距離那一尊最近,就是以那一尊為本尊。另外,藏傳佛教有吉祥草祈夢法。你可請你上師加持一些吉祥草,...

藏傳佛教裡,經常講到空性,求教正確的空性是什麼,要注意哪些

無論藏傳 南傳 北傳,空性都要先從無常和無我來理解。一 無常即空 色為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 增含二四,一一 無常 苦 空 無我,是阿含根本的思想。因為無常的常性既不可得,故說為無我。無我是我性的不可得,故無常無我都是空的異名。變易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