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學生掌握知識的節階段,簡述學生掌握知識的六個節階段

2021-05-10 16:21:42 字數 5176 閱讀 8944

1樓:翰林學庫

第三節知識的掌握;知識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實踐經驗的概;一、知識的理解;(一)什麼叫知識的理解;知識的理解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

事物的種種;(二)知識理解的種類和水平;1.知識理解的種類;(4)對因果關係的理解;上述幾種理解儘管性質不同,但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交;2.知識理

解水平;(三)怎樣促進知識的理解;知識的理解是意義學習的前提;1.有效

第三節 知識的掌握

知識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就是佔有前人的認識成果,把前人的知識內

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和心理結構,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學生掌握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由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傳授,通過學生對知

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三個基本環節實現的。由於有關知識鞏固問題在記憶一章已有介紹,這裡只介紹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一、知識的理解

(一) 什麼叫知識的理解

知識的理解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事物的種種聯絡和關係,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逐步深入的思維活動。知識的理解是知識掌握的首要階段,它包含著復

雜的多階段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從而達到洞察事物間的種種聯絡,領會事物的規律,揭示事物的本質,達到對事物的

理解。所以說,知識的理解既是思維的過程,也是思維的結果。

(二) 知識理解的種類和水平

1.知識理解的種類。根據所認識事物間聯絡和關係的性質,可以把知識理解分為:(1)對言語的理解。聽懂別人的口頭言語,看懂書面文字的表述,並領會言外之

一;(2)對事物內部結構的理解。理解事物內部的組織、結構,組成事物的每一構成因素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各因素間的相互關係;(3)對事物的類屬、性質和

意義的理解。主要是弄清事物間的隸屬關係,把某一事物歸入某一類,從不同角度去揭露事物的性質及其對各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4)對因果關係的理解。認識某種現象為什麼會發生,一種情況在某種條件下可能產生什麼後果;(5)對邏輯關係的理解。指弄清楚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與相應的依存和類比關係。

上述幾種理解儘管性質不同,但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交匯在一起的。

2.知識理解水平。知識的理解是一個由低水平的簡單理解到高水平的複雜理解的發展過程。通常要經過四種不同水平的發展階段:(1)字面的理解。指對字、詞、句

子或某個觀點、某個原理作表面的直接的解釋,一般表現為只能簡單地複述;(2)解釋的理解。能領會語句字裡行間的提示,能對有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概括,從

而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表現為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有關內容;(3)批判性理解。能對材料進行某種評價,能對材料的價值、性質、真實性和精確性等方

面做出個人評判,提出個人見解;(4)創造性理解。能擺脫有關材料的束縛,提出超越材料內容的新觀點和截然不同的新見解,探索新的解答方案。這是最高水平

的理解。

(三) 怎樣促進知識的理解

知識的理解是意義學習的前提。理解的深度和質量決定著學習的效果,因此理解是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運用直觀教學,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一般情況下,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內隱的,不易被直接觀察和認識到,需要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複雜的思維活

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改造,歸納出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才能達到對知識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

料,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學中常見的直觀教學形式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實物直觀是利用具體的實物或標本等形式,可使學生

獲得有關事物的鮮明、生動和直接的感性印象;模象直觀是利用圖表、模型、電影、幻燈等形式,可超越時空限制,把許多難於通過實物直觀的事物及現象呈現在學

生面前;言語直觀是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言語描述,引起學生記憶表象的恢復,激起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一般而言,教學中應將多種直觀形式結

合使用,以相互補充,達到最佳的直觀效果。

2.合理運用變式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變式是指在提供給學生的各種直觀材料或事例時,不斷變換其呈現的形式,使其本質特徵恆在,而非本質特徵時有時無的一

種教學方式。由於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發展的限制,學生常常把多次感知的事物的特點,當作事物的本質特點,特別是那些具有鮮明特徵的非本質屬性容易形成強烈

刺激,一致削弱甚至掩蓋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聯絡。因此教師應全面地選用變式來充分顯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聯絡,以幫助學生識別和理解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聯絡。例

如:物理老師在講熱脹冷縮原理時,不但要用固體來說明,還要用氣體和液體來說明。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對知識全面、準確的理解。

3.充分利用比較的方法,揭示事物間的聯絡和區別,強化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比較是指一種讓學生在思想上將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個別部分、個別特徵加以對比,以

確定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及其相互關係的教學方式。教學中充分地利用比較,既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區分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揭示出事物間的聯絡和區別,

又能消除對相似概念和類似原理的泛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結構的理解,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和具體化。為此教師應合理選用諸如同類比較,異類比較,順序比較,對照

比較等比較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4.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問題情境」,是指對學生來說既有一定困難,經過一定努力又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創設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

興趣,激發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願望,啟發其積極思維。教學中常採用課前佈置活動性作業、複習舊課時引出新課題以揭示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新課題之間存在

的聯絡與矛盾以及課堂提問等三種形式來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同時還應注意:(1)課題設定的難度要適宜;(2)靈活運用言語提示和動作引導這

兩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3)恰當選擇創設問題情境的時機。

5.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區別指導。學生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年齡特點和理解水平,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如低年級兒童主要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來促進其理解;年齡較大的中學生,則可通過揭露概念間的聯絡來促進其理解。

2樓:最愛

1, 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引導學生作好學習的心裡準備開始。

2, 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表象,那麼他們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3,理解教材:

要引導他們把所感知的材料同書本知識聯絡起來,進行思維加工,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上升到理性認識。4,鞏固知識: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

5,運用知識:學生理解了知識不等於形成了相應的技能,要學會運用知識。6,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

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質量怎樣,只有通過檢驗才能確定。

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3樓: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具體講述兩個問題:古今中外對教學過程基本階段的認識,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古今中外對教學過程基本階段的認識有: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系統地傳授和學習知識的程式是:

(1)誘導學習動機;

(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小結階段。前蘇聯巴班斯認為,教學過程包括:

(1)教師掌握教學的社會目的和教學任務,並在研究教學過程得以進行的系統所具有的特點

(2)考慮班級學生的特點,使教學內容具體化;

(3)教師根據已經查明的系統特點,設計教學手段,最優化地選擇教學活動的形式和方法;

(4)在教師的教學影響和學生的認識活動統一中,實現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影響;

(5)對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進行日常檢查自我檢查,隨機應變地調整教學過程的程序;

(6)教師和學生分析教學過程一定階段的結果,查明尚未解決的任務,供設計下一輪過程參考。我國學者胡克英提出了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

(1)使動/需要;

(2)精選/吸攝;

(3)提供/儲備;

(4)設場/模仿;

(5)外向/移用;

(6)點撥/創造;

(7)評價/報償。盧仲衡在進行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時,提出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1)啟(啟發誘導);(2)讀(閱讀課文);(3)練(做練習);(4)知(當時知道結果,即時反饋,及時強化)。

在此我們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為:心理準備階段,感知知識階段理解知識階段,鞏固知識階段,運用知識階段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這幾個階段。

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4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基本階段有:(一)引起學習動機。(二)領會知識。

①感知教材。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學概念。(三)鞏固知識。

(四)運用知識。(五)檢查知識(包括技能與各種認識能力)。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②注意階段之間的記憶體聯絡不要割裂。③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掌握知識的過程有哪幾個基本階段

5樓:瀟灑的熱心網友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具體講述兩個問題:古今中外對教學過程基本階段的認識,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古今中外對教學過程基本階段的認識有: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系統地傳授和學習知識的程式是:(1)誘導學習動機;(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

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小結階段。前蘇聯巴班斯認為,教學過程包括:

(1)教師掌握教學的社會目的和教學任務,並在研究教學過程得以進行的系統所具有的特點(2)考慮班級學生的特點,使教學內容具體化;(3)教師根據已經查明的系統特點,設計教學手段,最優化地選擇教學活動的形式和方法;(4)在教師的教學影響和學生的認識活動統一中,實現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影響;(5)對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進行日常檢查自我檢查,隨機應變地調整教學過程的程序;(6)教師和學生分析教學過程一定階段的結果,查明尚未解決的任務,供設計下一輪過程參考。我國學者胡克英提出了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1)使動/需要;(2)精選/吸攝;(3)提供/儲備;(4)設場/模仿;(5)外向/移用;(6)點撥/創造;(7)評價/報償。

盧仲衡在進行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時,提出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1)啟(啟發誘導);(2)讀(閱讀課文);(3)練(做練習);(4)知(當時知道結果,即時反饋,及時強化)。在此我們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為:

心理準備階段,感知知識階段理解知識階段,鞏固知識階段,運用知識階段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這幾個階段。

簡述中華傳統禮儀發展的階段簡述中華傳統禮儀發展的四個階段

我國古代禮儀的發展分四個階段 1.禮儀的起源時期 夏朝以前 公元前21世紀前 古代禮儀的孕育時期 堯舜時期。古代堯舜時期,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即 五禮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 賓客之事為賓禮 軍事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2.禮儀的形成時期 夏 商 西周三代 公元前21世紀 前771年...

簡述抗體的作用,簡述抗體的生物學作用

抗體的功能 抗體的主要功能是與抗原 包括外來的和自身的 相結合,從而專有效地清除侵入機體屬內的微生物 寄生蟲等異物,中和它們所釋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機體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時也會對機體造成病理性損害,如抗核抗體 抗雙鏈dna抗體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等一些自身抗體的產生,對人體可造成危害。簡述...

什麼是行政?簡述西方行政學的發展歷程。簡述中

行政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 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狹義地講,指國家職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職能的總稱 廣義地講,指作為決策職能的政治之外的執行職能。行政 指的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組織 控制 協調 監督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