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下關於古詩詞中的平仄問題,關於古詩中的平仄

2021-06-01 07:52:40 字數 5093 閱讀 8569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你想的那樣。

古音和今天普通話不同,古音還有入聲字。比如今天的德 屋 決 國 吉 足 錫 直 鴿 等字,都是第一聲或第二聲,但在古代卻歸於入聲,入聲也是仄聲的一種。

此外,古詩也不是每字都非要按規則的。每句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該平必須平,該仄必須仄

2樓:大王啊啊啊

古時分平上去入,現在是陰陽上去,並不是一一對照來的。其實你要是按照古代音韻來做詩,要麻煩許多。因為你還要查《廣韻》之類的書,分析三十六韻什麼的。隨意來吧。

有些書中平仄互通的字是做了標記的,一般是在五律第一個,七律第一和第三個,這又要細分了。這個詩歌還要注意「拗救」的。建議你還是看看書吧。《音韻學》《古代漢語》什麼的。

關於古詩中的平仄

3樓:

古詩中的平仄介紹: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

4樓:百度使用者

有些時候用方言更準確。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5樓:我是誰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嚴格,格律詩講究平仄,填詞要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樑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樑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總結即齊樑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樑以後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6樓:完美假知己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

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7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一定,主要還是看什麼型別的詩。古風詩對於平仄的要求每那麼嚴格,押韻就差不多了。

詞,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當然,近代有所謂的散詞一派,我個人表示無法接受。散詞給我的感覺,與現代詩無異,是硬要扯上古詞的大旗。

8樓:鴻鵠涼簘

詩詞一般沒有這麼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規定對聯末尾的那個字的。

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這是對聯的嚴格要求!而不是詩詞!

9樓:望月近影

律詩、詞要求很嚴格,五古、七古、駢體、六言等不太嚴格。

10樓:面壁

如果你要寫格律詩,那肯定要講究平仄粘對等規則在內的格律規則。

不過,寫詩未必非得依格律規則來,畢竟格律詩只是古詩的一個分支。像李白誰能超過,可他對格律就不以為然,而像王文鬱等格律研究專家未必寫得出好詩來。

個人看法:其實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開始時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就是依四聲定規則,後來發現難度太大,這個遊戲規則很難遵守,便將它分成了平仄兩類。

其實,平仄感本是虛無的,只是通過學習後強加給自身的一種條件反射。押韻和對仗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能叫人明顯感覺到,而平仄是什麼,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歸納定義。適當的音調搭配(而非平仄)的確讀來好聽(其道理類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詩的表現力來說,本身就是不合美學的,其表現力類似於給任何詩都套上《跑四川》的調子。

後補:其實我寫詩,一般還是就寫的格律詩。人也是挺矛盾的啊……

古詩詞中的平仄關係。

11樓:幕夏

lz你好。我是復旦大學附屬高中的文科生。這個問題我來替你解答。

古詩中詞中講究平仄押韻。尤其是在對偶這一手法上更是講究平仄押韻。除了詞性相對。詞音押韻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條件就是平仄押韻。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兩字押韻。「平」代表的是第二聲,「仄」代表的是第四聲,一般來說在古體詩中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聲和第四聲。(當然上句第二聲下句第一聲的情況也很普遍,這裡不作細談。

)一般來說上句第四聲下句第二聲的情況會比較常見。也就是「仄平」的押韻。

舉個例子吧。

杜甫在《登高》的頸聯中寫到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們就以這句為例,來簡單的說一下平仄押韻的關係。

我們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調,下句的尾字「臺」是「平」調。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韻。

兩字碼字不易。望採納!

古詩中的平仄問題

1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的母語中有入聲,則很容易區分平、上、去、入。如果沒有入聲(主要是北方官話和普通話),那麼麻煩點,因為入聲字被派入其他音調去了,通常只能靠查字典或者硬記。

如果你的母語中分清濁,則很容易區分陰調和陽調。在分清濁的語言裡(好像只剩吳語和老湘語),聲母是清音的讀陰調,是濁音的讀陽調。也有一些語言雖然沒有濁音,但是音調同樣保留了陰陽之分的(比如粵語),也可以根據音調的區別來區分陰調字和陽調字。

如果是北方官話和普通話,則很不幸,雖然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之分,但是這個不足以區分漢字的古代音調,至於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就更難區分了。

13樓:永苒歧婉

在我們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

14樓:機皛原平鬆

仄起平收

平起平收

貌似第2種的第三句起是可平可仄的。具體參見下------------------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打()的說明此字可平可仄

順序:甲句開頭: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乙句開頭: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丙句開頭: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丁句開頭: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律詩中2468句必須為平聲,357必須為仄聲,1句可平可仄,若為平,須與2468押同韻

中古音讀入聲的平聲字:

數字:一,七,八,十(拾),百

顏色:白,黑

身體:腹,脊,腳,足,咽,額,頰

芍,菊,馥,竹,叔,桔,熟,節,鴨,鴿,啄,蝶,答,各,屋,宅,窟,塔,室,別,國,得,德,責,不,學,習,毒,錫,過,峽,給,接,哭,急,及,插......

yue韻除了:嗟,靴,缺.其他全為仄聲

偏旁相同的例如(頰,狹,俠)(答,合鴿)......都為入聲拗救:有的不完全按格式,會出現"拗",那就必須"救":

丙句拗救:(平)平(平)仄仄

有時會出現:(平)平仄平仄

第四個字拗了,靠第三個字救,而第三個字正好是可平可仄的乙句拗救:仄平平仄平

第一個字拗了,靠第三個字救,而第三個字也是可平可仄所以救的字一定是可平可仄的

以上為本句自救,還有另一種甲乙對救:

甲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個字拗,不能自救,只能靠乙句的第三個字變化平仄來救也有可能出現犯孤平的情況,就是甲拗而乙不救,不過很少七言的格式和五言一樣,在五言前加兩個: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的25字是一定不變的

七言的247字是一定不變的

問一下關於上海中考加分的問題,問一下關於上海中考加分的問題!!

你可以看一下市教委的 關於2010年本市 中等學校高中階段招生考試工作的若干意見 2010年上海市中等學校高中階段招生錄取 加分和政策性照顧專案一覽表 專案 編號 考生條件 物件 證明單位 加 降 分 幅度先進獎勵 1 畢業學年被評為上海市市級優秀少先隊員 優秀少先隊長 優秀共青團員 優秀共青團幹部...

一些古詩詞問題一些關於古詩詞的問題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贈汪倫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 漁家傲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 涼州詞 3 韋應物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

請問一下關於車禍工傷的問題,請問一下關於車禍工傷的問題

您好,以下是我辛辛苦苦找來的資料!雖然不是自己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鬆有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答記者問 受害人獲工傷保險賠付不免除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問 發生工傷事故,工傷職工除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外,能否再請求民事損害賠償?答 工傷保險與民事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