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的成語出自,「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出自哪個典故

2021-07-13 03:03:01 字數 6463 閱讀 8179

1樓:小飛俠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

「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

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出自哪個典故

3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問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基本釋義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典故及出處

【鼎的典故】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

九鼎乃豫鼎、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雍鼎、樑鼎。

【例句】張作霖野心勃勃,欲稱霸東北,問鼎中原。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

「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2023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2023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

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

「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

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4樓:zip改變

出自《左傳》

王孫滿春秋時周大夫。楚莊王八年(前606),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

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

5樓:荊棘白獅

出自《左傳》

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

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

出自《左傳》,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

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問鼎中原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哪兒

6樓:冰

問鼎中原

[拼音]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釋義]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例句]

之說,洛陽更是九朝古都,周天子一統天下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成語的故事

7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問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基本釋義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 處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2023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2023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

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

「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

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8樓:老

一、問鼎中原(wendingzhongyuan)釋義:問。詢問,鼎。

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在上古時期鼎亦是刑具,用於烹人,即釋義統治者的生殺大權。中原。

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或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用來比喻有私心,想佔據所有。

二、相關人物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東周第九位君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權力繼續削弱。

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圍宋時,造成「易子而食」的慘劇,使社會生產遭到破壞並阻礙了人口的發展。諸侯爭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為代價的。周定王崩後,其子周簡王姬夷即位。

王孫滿春秋時周大夫。楚莊王八年(前606),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

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

三、典故及出處

1、鼎的典故: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九州乃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九鼎乃豫鼎、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雍鼎、樑鼎。

2、例句:張作霖野心勃勃,欲稱霸東北,問鼎中原。

3、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

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

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4、典故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2023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2023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

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

「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

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問鼎的鼎是什麼意思,問鼎中原的鼎是什麼意思

一.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 商 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所以答案為 3.比喻王位 帝業 二.三國鼎立的鼎,有三足,分別代表三個國家.所以答案為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 圓鼎的意思是指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問鼎...

有哪些成語出自《論語》,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盡善盡美,愚不可及,還有 無欲則剛 不知道算不算。不亦說乎,不亦樂乎,巧言令色,三省吾身,敬事而信,節用愛人,言而有信,慎終追遠,溫良恭儉讓,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敏事慎言,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為政以結,眾星拱lz,一以以蔽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感,耳順之年,知命之壽 四體不勤,五穀...

出自佛經的成語出自佛經的成語有哪些

夢幻泡影 皆大歡喜 出自 金剛經 想入非非 味同嚼蠟 出自 楞嚴經 對牛彈琴 出自我國最早的佛教著作 理惑論 逢場作戲 出自敘述佛教禪宗師徒相承機緣的 景德傳燈錄 水中撈月,出自 摩訶僧祗律 謂群猴展轉相連於井中撈取月影,終墮水中而月亮猶在。喻眾生認幻象為實有,終墮生死苦海。借花獻佛,出自 過去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