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帝號 廟號 諡號怎樣區別,簡述帝號 廟號 年號的區別

2021-08-15 04:38:59 字數 6062 閱讀 9383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

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諡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諡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諡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2023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

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

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2樓:過鷺人

“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就是死後後人對他的稱呼。往往帶個“祖”或者“宗”字。明成祖,唐太宗。這就是廟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一般是很多個字,後人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或者兩個字。

如漢武帝劉徹,諡號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強睿德”更符合他的歷史表現,後人稱漢武帝。

“帝號”,即年號如康熙十五年,萬曆十五年。這裡的康熙和萬曆就是帝號。

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

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清朝的皇帝一般稱帝號。

如康熙皇帝:廟號清聖祖,諡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帝號)康熙。

3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據其生前業跡評定的 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鄭玄注云:

"諡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

" 上古有號無諡,周初始制諡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

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諡法擬定諡號,奏請欽定。

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簡述帝號、廟號、年號的區別

5樓:我是誰

1、概念不同

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屬於帝號。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

2、起源不同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年號於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始創年號為建元,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自漢武帝后形成制度。

3、開始使用時間和數量不同

廟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一般帝王有一個廟號,但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

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帝王在位時開始使用,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6樓:歲月不寒

帝號包括 諡號 廟號 尊號 年號 國號

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即國家的名稱或名號

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例如康熙皇帝

諡號:仁

廟號:聖祖

年號:康熙

國號:清

尊號:應該是後人對過世皇帝的尊稱,如康熙皇帝,後人稱為“仁皇帝”或“聖祖皇帝”

7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與諡號都是在帝王死後才有的。我國古代帝王死後,往往要在太廟裡立一個廟室,供後人祭祀,並給每個廟室取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廟號起源於商代,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還沒有來得及立廟室,秦王朝就滅亡了,秦朝沒有廟號。

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是那些具有傑出貢獻的帝王,後人才會為其立廟供奉,才有廟號。自漢以後,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後,後繼者往往要同大臣們共同討論,根據其生前品行,給予一種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諡號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諡號,諡號以褒揚的字眼為主。秦朝始皇帝廢除諡法,規定自其以後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為號,但王朝太短命了,漢朝又恢復了諡法,諡號開始的時候只有帝王有,後來一些帝王為了籠絡臣下,會賜予一些有過突出貢獻的死去的大臣以諡號。

諡號大體可分為美諡、惡諡、憫諡三大類。美諡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惡諡有靈、煬、厲、幽等,憫諡有哀、懷、愍等。

年號是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清時期),所以年號也有指稱皇帝的作用。年號起始於漢武帝時候,他把自己即位的這一年稱建元元年,自此開始到清宣統三年(2023年)兩千多年間,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時間很短的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而且無論是統一政權,還是割據政權,無論是農民起義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稱王稱帝,都要建立年號。

就連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也有一個“洪憲”的年號。有的皇帝一生中會用幾個年號,變換年號叫改元,漢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晉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個年號。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少數三四個的,最長的年號有六個字,帝王在挑選年號的用字時只會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大量重複使用的年號。

明清之際的皇帝(除明英宗兩度登位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外)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只用一個“萬曆”年號,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這樣年號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個別名。

帝號是記載在史書上的對皇帝的正式稱呼,比方說,李淵建立唐朝,史書是就稱呼他為“唐高祖”,他的兒子李世民後來也做了皇帝,史書是就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

8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年號、諡號、帝號、廟號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諡號。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

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

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讀書看報時對於我國朝代、古代帝王稱號留心注意,分清它們的歷史異同,掌握它們的規律,那麼正確地區別和掌握它們是不困難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10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看看《後漢書》或者《中國上下五千年》

11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使後人對亡軍醫生的評價 。年號用於記年的,例如康熙46年

怎麼區分廟號,帝號和諡號?

12樓:百度使用者

歷朝國號和帝王的尊號、年號、諡號、廟號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建立過許多朝代和政權,出現過540多位君主、帝王。各個朝代都有其國號,帝王生前有其尊號和年號,死後也有其諡號、廟號。瞭解這方面知識,對認識歷史文化很有幫助。

二、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

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後便成為了歷史,但它作為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政治現象,構成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為研究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諡號

諡號雖始於夏商兩朝兩位末代君主桀和紂,但正式使用卻是從周朝開始的。諡號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義的字來昭囅死者的美德或貶責其惡行。帝王死後由禮儀官根據其生前的功過擬出諡號,由繼任者予以確定,並鐫刻於墓碑之上,可視作蓋棺定論。

繼任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好惡確定給予美諡或惡諡。因此,秦始皇認為給已故君王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傳,不加諡號。因此,秦朝兩帝均無諡號。

諡法有三類:褒揚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貶責的有“靈”、“紂”、“煬”、“厲”等,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同情的有“哀”、“愍”、“恭”、“順”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

自漢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開國君主還追諡其父祖以上幾代人為帝王,如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被殺或被廢的帝王,多沒有諡號,史書便按其原封爵號或被廢后的爵號記載,因此歷史上便有不少沒有帝號(諡號)的帝王,如曹魏時的齊王曹芳及其繼任者高貴鄉公曹髦、東吳的會稽王孫亮等。

自唐高宗以後,諡號被尊號取代。諡號紀年的方法是:國號——帝王諡號——年號(無年號者不用)——年序號,如魯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除帝王外,諡號還由朝庭賜於公卿大臣,民間也有私諡的現象。

(四)廟號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都要建宗廟(或叫太廟和祖廟),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廟號則始於漢朝,宗廟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淵為其祖父和父親所建廟號分別為太祖和世祖。

開國君主的廟號多為高祖或太祖;漢初曾規定無功德者不得稱宗,因此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而西漢其餘皇帝大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濫用,唐朝更是無帝不稱宗,其後歷代皆效之,因此廟號便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漢以後各朝代自稱其國號時前面都加一個“大”字,如“大漢、大宋”等,而“北齊、後梁”等國號之前帶有方向性、時間性的字是後世史家區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諡號、廟號等也是在其死後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歷代所有皇帝的帝號,溢號,廟號,年號,尊號是什麼

中國曆代皇帝表 中國曆代皇帝表上古時代 1 炎帝 神農氏 2 黃帝 軒轅氏 3 少昊 金天氏 4 顓頊 高陽氏 5 帝嚳 高辛氏 6 帝摯 高辛氏 7 唐堯 放勳 8 虞舜 重華 夏 啟以後 公元前2197 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安 今山西雯縣 1 宗神夏禹 年 2 帝...

如何區別年號,懿號,廟號,怎樣區分年號廟號諡號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 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裡供奉而起的稱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 康熙黃...

關於廟號,諡號,關於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諡號是皇帝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所做所為,給他的一個封號。像漢武帝武功顯赫,故諡號為 武 廟號是皇帝死後,放在宗廟裡的靈位上所寫的對皇帝的稱呼。像漢朝以孝治天下,故漢朝除劉邦 劉繡外,其餘皇帝的廟號是在諡號前加個 孝 字。年號廟號諡號 年號 古代皇帝紀年的名稱。自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 開始,歷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