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原文,諸葛亮 前出師表的原文注音啊

2021-12-16 18:28:29 字數 5005 閱讀 9475

1樓:若凌蘭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 )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shuài)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前出師表全文多少字

2樓:娛樂大潮咖

《前出師表》全文共 764 字。

1、《出師表/前出師表》原文

【作者】諸葛亮 【朝代】三國時期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4)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6)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所以讀yòu】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8)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9)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2、翻譯:(白話文)

(1)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2)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3)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4)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5)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6)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8)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以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9)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1、《出師表》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2、《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教科書。

3、大一統——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性:

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這是古今學人的基本共識。洪邁《容齋隨筆》就曾言道:「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清乾隆在《日知薈說》中亦指出:「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這種對諸葛亮的評價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主流觀點。

本文所要強調的是,除了仁義禮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諸葛亮人格中具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

三國時代是一個政權**的時代,亦可以看作是各個文化集團都在進行著的國家統一事業的時代。以此視角觀之,諸葛亮的南征與北伐則格外引人注目。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既表現對於君王的忠誠,更表達對於江山一統的渴望。

前《出師表》強調:「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統一意志堅決。後《出師表》一開篇就說:

「王業不偏安!」並表達為了一統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

在全國各地的武侯祠裡,大多將傳為岳飛所書的《出師表》作為標準配置置於其中:岳飛是追求天下一統的英雄,《出師表》輔以岳飛書法成為絕配。由此看,歷史已賦予諸葛亮以國家統一的符號意義。

在他的身上,具有厚重的民族與國家認同元素。

儒家大一統的社會理想,一是理論觀念的表達,一是實踐行為的表現。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重要環節,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典籍《禮記·王制》既記述了天子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縱向的結構體系,也描述了東西南北中的空間格局,這是據於天下太平語境的規定。

諸葛亮處在一個亂世,天下並未一統。諸葛亮的治國平天下,就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其於亂世的治國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統之策。

大一統之於諸葛亮,是長時段歷史的積澱與文化的塑造。無論是作為意識、觀念,抑或傳統,甚至是一種基因,都是被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

這種文化基因,在前軸心時代即形成坯胎。黃帝行德政,諸侯皆歸之,「撫萬民,度四方」,「監於萬國,萬國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局面的形成,這種一統是制度上的統一,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夏商周文化,如孔子所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種大一統的文化一脈相承,為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原因,出師表中的諸葛亮為什麼出師? 原因是什麼? 結果是什麼?

三國定數 系列 第五十八期 諸葛亮出師北伐 表達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貞之情以及對蜀漢的效忠之節,希望劉禪能夠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有所作為。諸葛亮病情加重,為了完成劉備的心願,於是率軍伐魏,在出師前由於不放心阿斗就寫了出師表,一告誡其治國道理,二說明自己的赤膽忠心,三表明自己的決心和自...

諸葛亮後出師表是講些什麼

後出師表 編輯本段原文 諸葛亮先帝慮漢 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

出師表的作者是誰諸葛亮字什麼人稱什麼

諸葛亮 181年 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徐州琅琊陽都 今山版 東臨沂市沂南縣 權 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散文家 書法家 發明家 文學家。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