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訊傳遞的方式和故事,現代和古代資訊傳遞方式的故事!

2022-01-03 17:19:59 字數 5729 閱讀 1171

1樓:美麗鑽石小公主

資訊傳遞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按照流向的不同,可以有單向傳遞、反饋傳遞和雙向傳遞三種方式。單向傳遞是傳遞者到接收者的單方向傳遞,如組織內部下達各種簡報,上報各種報表,報紙上公佈各種行政法規和行政命令等。反饋傳遞是選由接收者向傳遞者提出要求,再由傳遞者將資訊傳給接收者的方式,如下級行政機關根據上級機關的要求上報各種資料包表,反映情況,彙報工作等。

雙向傳遞是指傳遞者和接收者互相傳遞資訊,傳遞者和接收者都是雙重身份,既是傳遞者又是接收者,如經驗交流會,上下級之間的請示和批覆等。

按資訊傳遞時資訊量的集中程式不同,有集中和連續兩種方式。集中式是時間集中、資訊量大的傳遞,如年終總結,季度情況反映等。連續式是不間斷的、持續的傳遞方式,如按日、按周、按季度上報的報表。

按資訊傳遞範圍或與環境關係的不同,可有內部傳遞和外部傳遞兩種方式。內部傳遞是組織內的傳遞,如機關內部的會議彙報、佈告、**等。外部傳遞是指上級行政機關與下級行政機關之間、同級行政機關、行政機關與其他社會團體或組織之間的傳遞,如某級黨的機關組織的與其它民主黨派的座談會等。

資訊傳遞的基本要求是速度快。如果一條有重要價值的資訊未能及時地傳遞給決策者,那麼決策者在做決策時就不能考慮這條資訊,因而就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達到傳遞高速度、增加資訊的流動時間,減少資訊傳遞的中間環節是一個有力的措施。

縮簡訊息傳遞的渠道有時也能加快傳遞速度。要加快資訊傳遞速度,必須利用一些現代化的傳輸手段,如**、電報、傳真、計算機聯網、有線遠端通訊、無線通訊和行動通訊等。

現代和古代資訊傳遞方式的故事! 10

2樓:如夢如幻丨丶

1、現代資訊傳遞方式故事

燈塔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託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

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2023年毀於**。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2023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的波士頓燈塔。

此後,2023年建成透鏡燈塔,2023年建成電力燈塔,2023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2023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2023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2023年增到9400座。到2023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2、古代資訊傳遞故事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3樓:匿名使用者

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參考文獻:其他文獻質料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5樓:大雞腿

鴻雁傳書 雁是信使。鴻雁傳書的故事源於《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拘於北海。後來,漢匈和好,漢求放蘇武等人,匈奴詭稱蘇武已死,蘇武屬下官吏常惠,夜見漢使,教漢使對匈奴稱漢天子在上林射獵時,得從北而來鴻雁,雁足繫有帛書,說蘇武等人困於某澤中。

單于得訊後大驚,不得不放回蘇武。由此後人就將書信與來去有時的鴻雁聯絡起來,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屢屢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如「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五代·李煜《清平樂》)「魚書不至雁無憑,幾番欲作悲秋賦」。(明李開先《寶劍記》) 不僅如此,古人,郵寄書信時,還用竹木或絹帛等製成雁的形狀,中間夾著書信,以資郵寄。古人還用驚鴻代指美女。

曹植在《洛神賦》中形容洛神宓妃:「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李善注:

「翩翩然若鴻雁之驚」。「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南宋陸游《沈園二首》)這裡用驚鴻來形容陸游的前妻唐婉之美。

6樓:夜月

現代:資訊管理是人類為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對資訊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社會活動。簡單地說,資訊管理就是人對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的管理。對於上述定義,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資訊管理的物件是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

(1)資訊資源

它是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的有機體。資訊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資訊流向,實現資訊的效用與價值。但是,資訊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資訊科技等手段。

因此,「人」是控制資訊資源、協調資訊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資訊的收集、儲存、傳遞、處理和利用等資訊活動過程都離不開資訊科技的支援。沒有資訊科技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資訊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資訊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資訊資源,資訊資源是資訊活動的物件與結果之一。

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資訊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資訊系統的基本要素,是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之一。

(2)資訊活動

是指人類社會圍繞資訊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資訊資源的形成階段以資訊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儲存、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資訊資源。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資訊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資訊資源的價值,達到資訊管理的目的。

單純地對資訊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資訊資源緊密聯絡的資訊活動,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是不全面的。

2.資訊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資訊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資訊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資訊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資訊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資訊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資訊產品管理(微觀):資訊採集、整序、分析,資訊產品的流通

資訊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資訊資源配置等

資訊產業管理(巨集觀):產業結構和測試,資訊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資訊立法,社會資訊化

古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古代 現代資訊傳遞方式的好處和壞處!急急急要快

個人觀點 簡單羅列以下幾點 口口相傳 人工運輸 人 就是當今所謂人肉系 傳話 優點 所有事情經過渲染 更生動 史詩 文獻 故事 信件儲存相對妥善 郵書 缺點 公正真是性有不足 往往新增個人觀點 會造成三人成虎 耳聽無憑 流言 謠傳 昂貴 人工運輸有差錯 郵書 鴻雁傳書 魚傳尺素 動物 儘管是千古佳話...

遠古,古代,近代,現代,當代都有什麼資訊傳遞方式

遠古 結繩 呼喊 來手勢 資訊傳遞 源內容有限,速度極慢bai。石du器時代 古代 烽火 信使 書zhi籍 資訊dao傳遞內容廣泛,速度較快。農耕時代 近代 郵局 報紙 電報 資訊傳播方式多樣化,速度加快。蒸汽化時代 現代 電影 電視 資訊傳播方式多樣化,速度極快。電氣化時代 當代 手機 網路等 資...

日本傳統和現代的結婚方式詳細

日本人的婚禮十分講究,不惜花費重金。儘管日本社會不斷進步,國家不斷現代化,但日本人依然保留著婚禮的傳統觀念。最講究門當戶對 在日本人看來,結婚不僅是男女雙方的終身大事,更是男女雙方家族的大事情,因此,人們在考慮婚姻問題時,總是十分注意男女雙方是否 門當戶對 富貴人家的子女只有在婚配物件家庭的地位和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