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中原稱為東夷蠻夷的山東,是如何擺脫這一稱呼的

2022-01-15 07:02:47 字數 5844 閱讀 7364

1樓:麥小粒

古代被中原稱為東夷蠻夷的山東,其實是華夏民族重要的一部分,山東擺脫蠻夷這一稱呼,很正常。

我們常說我們是華夏民族,這個概念當時十分狹義。古時只有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才能以天下之中自居,稱為華夏族,其他生活在中原地域以外的民族,被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外族和蠻夷。

而生活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的人們,為東夷族,經過考古學者的長期研究,此地被認為的漢族的前身所在地。

關於東夷族,我們並不熟悉,因為在歷史書中,關於華夏民族前身的介紹很籠統。實際上,東夷族誕生地,就是今天的山東中南部地區,這裡,曾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分。

後來,隨著戰亂髮生疆域也隨之變動,人口遷徙,也造成民族變動。東夷這個名稱,也發生著概念上的變化。最初是對生活在中原東部群族的總稱,後來演變為,對中國疆域東邊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琉球群島等外族的稱呼。

東夷一詞的概念變化,也反映在夏商王朝擴張統治疆域的時候。由於東夷在擴張中,進行過長時間的反抗,所以,在後世記載中,東夷變為一個非華夏民族的外族稱呼,也是情理之中實際上,它就是華夏民族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當時夏族和東夷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民族戰爭,而只是部落打鬥的範圍。夏族和東夷族,都是華夏民族在當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一個大家族,兒子太多,各自分家又有一些矛盾一樣。

因此,後世有不少「夷夏」的說法,其實都是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

2樓:夢哈伴你讀文化

經歷了很多次的民族遷移,然後進行一些抗爭和戰爭,最後成功的擺脫了這個稱呼。

3樓:職場小白

經過當地人們的多次遷移,「新人換舊人」,在之後到山東的人逐漸就改變了對山東的稱呼。

4樓:d**id烏霆殲

夏商周時期,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秦漢以後多指居住於中國以東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的山東是屬於別的地方,名稱也是不一樣的,後來被收回,改名為山東

6樓:娛樂百事曉

山東經過了許多次的人口遷徙,慢慢的就有了進步,後來就擺脫了這個稱呼。

7樓:職場雞湯小達人

經過歷史上多次的變遷,慢慢的改變了這種說法,後來還變成了文化聖地。

8樓:天枰曌日月凌空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教育文化的傳播等都是擺脫這一稱呼的原因。

9樓:職場棋手

在古代時,當時的山東並不屬於中國,而是屬於其他的勢力,所以為了區別敵我,就被喊成東夷蠻夷。

古代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分別對應哪些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周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

一首先,對於東夷來說,在夏朝和商朝時期是中原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也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都不是單指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民族的共同稱呼。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東夷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在周朝時期,東夷主要指山東膠東和膠西外族。

也即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等部分地區。而姜太公的齊國在早期的領土擴張中,主要就是去佔領和融合東夷的部落。在春秋戰國之後,日本和朝鮮也被納入到東夷的概念範圍內。

二早在西周的《禮記》中就出現了「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的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楚國逐漸吞併了江南地區的諸侯小國,南蠻的稱呼自然落到了楚國身上。不過在楚國被秦國滅亡之後,關於南方未開化的地區則被稱呼為「百越」等。

比如江浙滬一帶是「吳越」,福建一帶是「閩越」,廣東一帶是「南越」,廣西一帶是「駱越」。另外,在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南蠻」一度成為蒙古人和滿族人對退守南方的漢族人的稱呼。

三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戎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秦穆公時期,西戎地區存在八個大國。

而在周幽王統治末期,西戎大軍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在周平王即位後,秦文公率領秦國大軍驅逐了岐山地區的西戎。可以這麼說,在西周時期,西戎長期是周王室的心腹大患。

不過在秦國數代國君的努力下,西戎地區的多個國家都被納入到秦國的統治下,並逐漸和華夏民族融為一體。

四最後,春秋中期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北狄對中原的晉國、衛國、燕國等國家形成了威脅,尤其是晉文公重耳在位時期,曾對北狄多次用兵。到了戰國時期,趙國不僅吞併了中山國等北狄建立的國家,並朝著林胡、樓煩、匈奴等北狄民族征伐,極大擴大了趙國的領土。

當然,在北狄之後,匈奴一度成為中原王朝的重要對手。

1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具體的對應。只是對非華夏族的泛稱

因為古代比如商前期是不斷遷徙的

比如湯立國在曹縣,鶴壁的非華夏族是西戎,遷到安陽就成東夷了。

中國古時的蠻夷之地是現今的**

12樓:啾咪貓

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之地。

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

擴充套件資料:

「蠻夷」之名來歷

現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經》表明,兩千多年前,一點四方的結構便已產生。這本書中,「天下」以中原為中心,被分作五個部分。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仔細地描繪出了一個以中原「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分別以500裡、300裡、200裡依次延伸劃出的若干個等距離層次。

從這種觀念出發,歷代政權皆以中原漢文化為本位,把周圍四方稱為「蠻夷」。中國古代王朝正統性的地理認同從夏朝開始,功勞系在禹一個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稱作蠻夷的這種人,外表看上去呆頭呆腦,實際上卻很聰慧機敏,他們安心於自己的鄉土風俗,看重舊有的道德習慣。

南蠻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色拉和醋。

「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中國的長江以南不在被視為南蠻,南蠻成為罵人的話。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

商朝時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時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13樓:為誰為誰為

按最初的版圖來算,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到甘肅東到山東)以外都為蠻夷之地。

蠻夷之地古代泛指華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或四夷。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到甘肅東到山東)。

14樓:

所謂的蠻夷之地是古代中國人對與除卻中華之外的所有地區的統稱,而更多時候是指接近於中華帝國疆域四周的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統稱為蠻夷,但是講究名分的中國人還是給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稱呼。

東方的少數民族被稱為「夷」,原來山東地區居住的民族在歷史上被叫做「東夷族」;

南方的被叫做「蠻」,後世文獻經常有「南蠻」之說,就是這個意思,甚至後來從北方草原入侵中原的蒙古人也把南宋喊作「南蠻子」,真是夠汗的;

而像蒙古人這樣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則一般被叫做「戎」,像「犬戎」之類的稱呼,就是周代出沒於拜訪的主要少數民族;

至於西方的則叫做「狄」,古有「白狄」「赤狄」之稱,是指的旗幟顏色不同的西方少數民族。

這四方的少數民族居住之地都被統稱為蠻夷之地,後來漸漸發現有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時候,也把歐洲稱為蠻夷之地,一直到鴉片戰爭還是這個樣子。

15樓:風過故鄉

我國南方地區。

中華大地廣袤無垠,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發源是多中心的,發展是多層次的。幾千年來,遠古民族的交往關係極其錯綜複雜,要準確地尋找某一民族(種族)的發展源頭,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尤其象臺灣這樣長期孤懸海外,缺乏史籍記載的區域,更是如此。

我國南方地區(包括沿海島嶼)由於山林阻絕、河海限隔,種族的發展和繁衍受到自然制約,因而產生部族群體之間的差異,形成各自的經濟文化特徵。上古時代,中原人民統稱南方人為蠻或閩。先秦的許多典籍中,不乏對南蠻族的記述。

如《尚書·族獒》曰:「唯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國語》引孔子之言稱:

「昔武王克商,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厥職。」學者一般認為,「九夷」主要指東方各部族夷人,而蠻則指東南方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大戴記·千乘》曰:

「南闢之民曰蠻。」《說文》雲:「南方蠻、閩,從蟲。

」《史記·吳太伯世家》索隱曰:「蠻者閩也,南夷之名。」

先秦時期,蠻、閩族屬甚多,故上述引文有「八蠻」、「百蠻」之稱。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歷史(神話)地理書《山海經》,載有東南沿海許多蠻族,如三苗國、鸛頭國、貫胸國、交脛國、不死民、焦僥國、雕題國、梟陽國等。這諸多國名、族名,有的表明是古老族種的遺傳(如三苗國、鸛頭國),有的反映其生理特徵(如貫胸、交脛、不死、焦僥、梟陽等),有的體現其文化特徵(雕題)。

《逸周書》的「王會」篇,也載有南方黑齒、白民(這些反映人體特徵)、東越(即閩)、甌人、且區、共人、海陽(這些反映地理特徵);「伊尹朝獻」篇也載有伊慮、漚深、十蠻、越漚、甌、鄧、百濮等國,這裡記述的是南方蠻人的另一部分族屬。《管子·小匡》篇敘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功績時,稱其勢力「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庾、雕題、黑齒、荊之國」。這些南蠻國(族)名,尚只是列舉載籍中的一部分,僅此可見南蠻族屬之繁多。

各種史籍記載看,我國古代南方種族有蠻、夷、越、濮等,這些自遠古以來就生活於南方的先民們,依其生活的區域和經歷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因此,我們不僅可以根據族稱區別種族,而且可以從中探尋種族淵源與發展、遷移情況。

在邁進文明門檻以後,我國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突飛猛進。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奴隸制文明的全面繁榮,於是出現了夏、商、週三代文明鼎盛的局面。相比之下,南方各族(南蠻各支族)的發展就顯得滯緩而落後了。

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和社會政治因素制約所致,但也不能忽視這些地區多數地理條件差(有高山密林和江河湖海阻隔)、礦產資源少(如福建缺少銅,錫、鐵礦)或開發利用晚的因素。中原地區先進、發達的文明、對周邊民族甚至域外民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強大的影響力。三代時中原王朝歧視周邊蠻、夷、戎、狄民(種)族的鄙野樸拙,對他們或則實行羈縻政策,或則推行朝貢制度。

所以,古籍中常見這樣的記載:越裳氏獻白雉、越人獻舟船、島夷貢織貝桔柚、東鯷歲時獻見,等等。《逸周書·王會》篇詳細記載四方入貢的國族及其貢品,其中單是南方蠻人就有:

東越海蛤、歐人蟬蛇、于越魚納、姑妹(蔑)珍、具區文蜃、共人玄貝、海陽大蟹、自深桂、會稽以,等等。同書《伊尹朝獻》篇載,東方(東南方)之國族有符婁、仇洲、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等,所獻之物有堅甲、利劍等。另載南方國族還有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等,所獻之物除珍禽異獸外,還有珠璣、玳瑁、象齒等。

此中所列國族,應包括南海、東南海島(含臺灣)以及越南地區在內。同書《職方》與《周禮·職方氏》均載稱,邦國都鄙之外的南方部族有四夷、八蠻、七閩等,可見其族類之多。

南方蠻族在遠古時代,也曾同華夏民族一樣,有過輝煌的發展歷史。他們的落後,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後,由於自然條件的艱苦,制約了他們向文明社會迅速發展的可能性。

砍頭是古代嚴酷的刑罰,為何被稱為「梟首」

在古代戰爭中,為了挫敗敵人的精神,教練經常要求士兵懸掛被斬首的敵人的頭部,以便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被稱為 斬首並示眾 也稱為 梟首 有時,當他的中士犯錯或失敗時,教練也會這樣做,以阻止將軍。在梟首中提到了水滸,說岳,三國。在水滸中,淮西被生動地捕獲,然後遇到 梟首 陳橋驛是小矮人,因為他裁掉了酒官,所...

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古代中原主要是穀子 高粱 黍子,小麥也有種植且多是春麥,但受水等自然條件影響,面積很少,小麥在解放後大面積種植。玉米是明朝以後傳入我國。古代人們主要是食用五穀,五穀包括稻 黍 稷 麥 菽,後來從其他地方引進了玉米,馬鈴薯,紅薯等。米 水稻 面 小麥 高粱 中國在古代主要農作物是什麼 大約在距今120...

被的人們稱為「綠色金子」的是A森林B湖泊

c試題分析 歐洲是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西部沿內海地區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容,加上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適合牧草生長,畜牧業發達,被歐洲西部人們稱為 綠色金子 的是牧草,故本題選c。被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為 綠色金子 的是 a 森林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