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是怎樣篡位的

2022-01-20 12:56:52 字數 6048 閱讀 5746

1樓: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2023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2023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2樓:匿名使用者

朱元璋死了

本該由他的嫡長子朱標

也就是朱允炆的父親繼位

可惜朱標比他爹朱元璋死的還早

於是只好讓朱標的兒子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但是朱元璋在世時最看好的繼承人

是被認為最有乃父之風的朱棣

無奈封建制度下

向來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朱棣雖然有君臨天下的能力

可是當皇帝的話卻名不正言不順←這一點倒有點像當年的唐太宗野心勃勃卻不得不向自己的侄子俯首稱臣

這就埋下了反亂的禍根

朱允炆繼位時年紀尚幼

而那些仗勢割據一方的藩王大多是他的長輩

當然不願意聽一個小孩子擺佈

於是朱允炆理所當然開始削藩

以加強**集權

其他藩王的剿滅相對比較成功

只有屯兵燕京的朱棣

在與親侄子的抗衡中始終佔據優勢

而執政後的朱允炆有偏聽偏信和剛愎自用之嫌

倒持太阿,治國不見起色

被朱棣藉口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

於建文四年攻破都城南京

朱允炆生死不明

方孝孺等前朝重臣被朱棣誅九族滅滿門

王朝政權自此落入朱棣手中

3樓:我有個好的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2023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

即帝位後,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

朱棣得到這一訊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2023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戰),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

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

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

」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

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 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

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2023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

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

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

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復德州。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

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

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2023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 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

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

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2023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

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

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

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

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開啟局面。

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以上都是很詳實的史實!

4樓:左伊秩

明成祖朱棣(1360~2023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

洪武三年(2023年),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2023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2023年)。

5樓:託雷斯

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很生動,很詳細!

6樓:匿名使用者

看《明朝那些事》2,有詳細的說明

篡位的明成祖朱棣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7樓:陡變吧

首先介紹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於應天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盡⑷?子晉王朱?

6?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2023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棣即位後,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2023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2023年正式遷都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絡;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

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也發展地非常快,而國家的統治也變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表面上看永樂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永遠安樂,而這也是明成祖的一個美好願望,每個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為讓百姓安樂,而明成祖非常注重農業,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奮,對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願望也變成了現實,人們的生活果然安樂起來,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會稱呼他為永樂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他千辛萬苦地奪得了王位,之後為明朝的國力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2023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明朝從建國到朱棣篡位為什麼不分南明和北明

因為政治體制沒有改變,疆土面積沒變,而且理論上是清君側為名義,表面上屬於禪讓 滑稽 西漢東漢分前後是因為體制變化,西漢有丞相,東漢其實沒有 曹操那是奪權重新恢復丞相制度 東晉西晉是因為疆土變化,東晉的都城在南京,統治範圍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的土地。相比之下朱棣奪取的江山比之之前,基本政治結構不變,疆土...

明朝皇帝是朱允文還是朱棣,明朝第二個皇帝是朱允文還是朱棣?

朱允炆。朱元璋立的太子叫朱標,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棣是第四子,當時參加過很多戰役,相當有軍事天才 後來太子朱標生病而死,朱元璋沒封賞立有戰功的朱棣,而是因為和朱標感情好走了後門,封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即後來不知死活的建文帝 在他繼位第四年,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奪了皇權,傳說 攻到皇城時,皇城...

朱棣怎樣當上皇帝的,燕王朱棣是怎麼當上的皇帝的呢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 1402年 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 即位後下令大力搜尋齊泰 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