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中秋節的來歷,元朝時期中秋節來歷?

2022-01-24 06:05:22 字數 4896 閱讀 2600

1樓:鄢陵閃閃

元朝的中秋習俗,幾乎沒有推陳出新之舉。倒是朱元璋與月餅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那天,各路人馬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高興地下令,在下一個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佳品。

2樓:雲間一鶴古一凡

傳統月餅都是手工的,每個月餅都有個紙片,這是從元朝傳下來的,以前是沒有的,當時在月餅下面放紙片,是為了傳遞暗號″八月十五殺韃子″號召農民起義的,因為元朝的統治階級是韃靼人!

3樓:寒松青竹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明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一舉推翻元朝。

於是朱元璋決定,每逢中秋節,必須吃月餅。就這樣,中秋節和月餅成為了華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元朝時期中秋節來歷?

4樓:互信互助互愛

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會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稱為「秋報」。後來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

到了唐宋年間,中秋節逐漸成為固定的節日。

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時節,氣溫涼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元朝時期中秋節的習俗?

5樓:小雞抓老鷹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

田汝成(約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

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人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

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6樓:匿名使用者

元代中秋節也講究品嚐各種時令瓜果。元順帝時熊夢祥編纂的《析津志》是一部記述大都(今北京)風俗的志書,其中記載,中秋節時大都上市的果品有瓜果、香水梨、銀絲棗、大小棗、慄、御黃子、頻婆(即蘋果)、奈子、紅果子、松子、棒子等。

元代皇宮內也隆重地過中秋節。蒙古族皇室每年四月份就離開大都到上都避暑。 過了中秋節才返回大都。

上都是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前的都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元代時,它與大都並稱為兩都。在上都過中秋節,元代皇室內要舉行灑馬奶酒的祭典,皇族、百官在宮廷內舉行大型聚會,盡情宴飲。

據《析津志》記載,元順帝時,皇帝每到中秋節都要到上都北城牆上的穆清閣舉行宴會,觀景賞樂。這是上都城內最高的建築物,在此臨風把酒,身邊月色如水,清歌曼舞,環佩叮噹,如在九霄之上,故此時此景被譽為「天下第一勝景」。皇宮內還舉行鬥鵪鶉等活動,有元宮詞為證:

「金風苑樹日光晨,內侍鷹坊出入頻。遇著中秋時節近,剪絨花毯鬥鵪鶉。」留守大都的朝廷**也舉行宴飲等節慶活動,並「巡山」、「巡倉」,準備物品,為皇室南返做準備。

饒有興味的是,在元代,中秋習俗不僅被寫入詩詞,還被寫入戲劇裡,成為愛情故事的背景或情節要素。

吳昌齡的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寫的是書生陳世英與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遇合相戀的故事。在劇本中,桂花仙子是來自月宮的仙女,是根據民間傳說中的桂花女神創作出來的形象。桂花本是中秋節的節令物品。

傳說月宮之上的那團像是樹的黑影就是桂樹,民間有吳剛伐桂的傳說,也有對桂花仙子的崇奉。可知這個故事就是在中秋節習俗和傳說的基礎上編出來的。

該劇分為四折。第一折開場說到,中秋節這天,洛陽陳太守的侄子陳世英要進京趕考,路過洛陽,來到陳家。晚上,按著中秋節習俗,陳太守與侄子在後花園飲酒玩月。

席散之後,陳世英獨自面對大好月色,不禁生出寂寞傷感:「你看金風淅淅,玉露泠泠,銀河耿耿,浩月澄澄,是好一派蟾光。著小生對此佳景,怎好便去就寢?

」於是對月賦詩:

碧漢無雲夜欲沉,天香桂子色陰陰。

素娥應悔偷靈藥,獨守瑤臺一片心。

吟罷小詩,落寞之情仍難排遣,於是來到書房,燃起一炷香,飲酒彈琴。不想這琴聲飛入天宮,正好解救了桂花仙子:當此十五良夜,正有兩個男神對桂花仙子騷擾不休,張世英的瑤琴聲感動了婁宿大仙,幫助桂花仙子排除了困擾。

桂花仙子因此感念陳世英之恩,要下凡來報答陳世英。她在封姨(即風神)和桃花仙子的陪伴下,來到陳太守家。桂花仙子到書房與陳世英相會,二人飲酒敘談,情投意合,相處甚歡。

天亮時分,桂花仙子告辭,約定明年八月十五再來相會。陳世英表示將放棄功名,在這裡等待來年中秋之夜再次歡會。

7樓:甜甜鳴鳴果

中秋之時,蒙古人常常是厲兵秣馬,準備出征。那天晚上多以月為占候,「月明為利,即興兵」,「風雨冥為不利,即不興兵」。在這種情況下,征戰在即的蒙古人很多是無暇賞月的,所以歷史記載也很少。

在八月十五前後,元朝宮廷太史院會選擇吉日上奏請示舉行灑馬奶酒的祭祀慶典活動,因為這時元皇帝還在上都居住,但已經準備好要返回大都。在中秋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宮廷內便會經常舉辦宴席,盡情歡娛,推杯換盞,你敬我來我敬你。

8樓:帖逸雲

老師。有終結的習俗是月唄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9樓:龍捲風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農曆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象葡萄、西瓜等象徵著團圓的水果也被人們擺上餐桌。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恰好是莊稼成熟的季節,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10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來歷50?

中秋節的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 這一詞最早記載於 周禮 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 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 孟 仲 季 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 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 吳剛伐...

各個時期的中秋節怎麼過,中秋節都是怎麼過的?

都是一樣的吧,從古到今都沒啥區別。中秋節怎麼過 四川省民眾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要 打粑 殺鴨子 吃麻餅 蜜餅。有的地方會點亮桔燈,懸掛在門口 也會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在街頭揮舞,這種習俗被稱為 舞流星香球 在湖北省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人們要在中秋節前的約半個月開始送禮。按照中華傳統習俗,晚輩必須...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來歷 50字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夏曆裡,一年分為四序,每季又分為孟 仲 季三個部門,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玉輪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豁亮,以是又叫做 月夕 八月節 在臺灣,中秋節當天放假一天,若與周 六 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週休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