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2022-02-01 09:12:22 字數 5489 閱讀 5543

1樓:匿名使用者

1、我覺得劉備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重用諸葛亮,三國裡的諸葛亮就是一個接近被神化的人,其實他和普通文人沒有什麼區別,誰能保證一個沒有一點實踐經驗的人,一定就能成為一個治國治軍的良相呢?

2、三顧茅廬反映出來的問題:

a、首先表明諸葛亮並不願意輔佐劉備,因為誰都知道三次前來拜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且已經通知過其親友,三次拜訪時間跨度也很長,第三次即便諸葛亮在家,也不主動去拜會,還要再等劉備親自來請。這點就與徐庶不同。

b、其實劉備的做法也很噁心,他肯定能猜出諸葛亮不願輔佐自己,但還是連續三次親自拜訪,這樣如果諸葛亮還不來的話,名聲也臭了,因為古代人很講究禮、義的。

c、三分天下的謀略並不算錦囊妙計,因為它是顯而易見的,曹操手下十幾個謀士,隨便拿出一個都能想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穩重有餘,闖勁不足,就像司馬懿和魏延評價的那樣,諸葛亮不愛冒險,他的計謀裡缺乏出奇制勝這方面的計策,其實歷史和戰爭並不是如此按部就班的,它存在很多偶然性,如果諸葛亮輔佐曹操,他決不會同意曹操的官渡之戰,因為其勝率很小。後來魏延獻上直搗黃龍的計策,諸葛亮也沒采用。

3、徐庶與團隊精神:

徐庶輔佐劉備時,與劉、關、張的關係很融洽,而諸葛亮與劉、關、張的關係始終都不是很融洽,原因很多:

首先三顧茅廬使得關、張,及其它劉備手下,對諸葛亮產生不滿,覺得其太過傲慢。

其次諸葛亮年級較輕,又是半路加入的,很難使那些年級比他大十幾歲的關羽、張飛,心甘情願的聽命於他。即便在今天,讓年紀大的員工,在年輕小夥手下盡心盡力的工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團隊和諧有利於相互協商,相互補充,如果團隊不融洽,則相互間會固執己見,很難聽進對方的意見,這在後來的益州之戰(龐統死亡)、襄樊之戰(關羽大意失荊州)、吳蜀彝陵之戰(劉備死亡)的關鍵戰役中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

因此說如果由徐庶輔佐劉備,成功的概率要比諸葛亮大。

4、諸葛亮缺乏伯樂的眼光和胸懷:

一般聰明的人往往很自信,而過於自信就容不下別人的意見,他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缺點,這個特點在諸葛亮身上有很多體現,尤其是劉備死後,他對其他文武**的壓制就充分體現著一特點。他唯一看中的兩個人馬謖和姜維,實際上並不出色。

徐庶離開劉備時曾推薦並稱贊過諸葛亮,實際諸葛亮並不比他強多少(這點從曹操對二人的態度就能看出,如果徐庶不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的話,曹操也不會專門設計引誘徐庶,古代中國對孝很看重,徐庶無法不來),但諸葛亮就沒有這樣的胸懷,他很少稱讚別人比他強,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大權獨攬,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不滿意,找不到滿意的人來分擔他的工作,這也導致後來在北伐中兩頭不能兼顧,屢屢失敗的原因。

5、劉備的用人方式也存在問題:

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權,打仗和治國從不仰仗一兩個人,而劉備則太仰仗諸葛亮了,這使其他人很難出頭,也間接壓抑了其他人出謀劃策的積極性,因此劉備死後很少有人才來投奔蜀國,因為外來人才投奔的是劉姓江山,而蜀國的任用大權卻被諸葛亮獨攬,這就使外來人才產生困惑,投奔的是劉姓江山還是諸葛亮呢?即便諸葛亮有賢名,但他畢竟不是皇帝,而直接投奔皇帝,又跳不過諸葛亮這一關,因此一些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過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蜀軍有70萬大軍,而孫給陸遜的兵力才區區幾萬,在後勤方面,蜀軍派趙雲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麼,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每天冒者烈日行軍,這上士兵的時期和身體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單單是天時,蜀軍還可以依靠士兵的數量取勝。但沒了地利,為陸遜創造了偷襲的好機會。蜀軍駐紮在樹林茂密的地方,雖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抗吳軍的進攻。

最致命的是,劉備沒人和,在出徵前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在出徵後又把智勇雙全的趙雲安排覆轍糧草。最後馬良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也不聽,這使陸遜的進攻創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裡的管理問題,本身帶有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審視它,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和參考,對於今天管理水平的提高還得用科學管理的方法。但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在很多方面要有中國人自己的正確理解才行。過去我們說經商企業可以把《三國演義》當作一部什麼什麼書來用,張志和教授告訴我們基本不可用,只能參考、分析、借鑑。

硬搬來那些招,你搬一次失誤一次。不用造**,卻等著「草船借箭」,你今天借一下試試!這些都是瞎掰。

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事也基本上是瞎掰。所以古典名著中涉及的管理問題需要我們用獨立的思考、用今天的管理理念來分析與借鑑。

(記者 英傑)

用人「畫圈」——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

很多人讀過《三國演義》後,都很欣賞劉、關、張,可是在《三國演義》裡的三個政治集團中,劉、關、張是最不成功的一個政治集團,他們所得到的地盤最小、存在的時間最短。但人們往往用天命論來解釋,認為時運不濟才造成了他們的事業不能成功,其實不是這樣的。劉備的成功之處在於個人魅力,而失敗之處在於用人「畫圈」。

桃園結義讓劉、關、張有了行動綱領和遠大目標,通過結義的方式,他們三人幾乎變成了一個人,形成了非常強的核心凝聚力。這是劉備最大的成功之處。第二個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誠、重視情誼,就是講誠信、講誠意,這是增強內部凝聚力、增強內部團結以及吸引人才的法寶。

如有一次張飛因酗酒讓對方敵人把劉備的兩個妻子都給擄走了,但是劉備根本沒責備張飛,而是用「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不可塑」這樣的話來勸慰朋友(編者注:「三國」此說有糟粕)。劉備的成功之處還體現在禮賢下士,例如從新野到臥龍崗三請諸葛亮。

對部下坦誠相待、用人不疑,形成很好的團隊精神也是劉備的長處。如長阪坡那一次,有人就告訴劉備說趙雲這回一定是跑了。劉備說不會,相信趙雲不是這樣一個人,後來趙雲在長阪坡隻身救主,滿身是血帶著劉備的孩子回來時,劉備又以摔孩子來安撫趙雲。

這是收買人心的行為,但也表現了一個高層管理者對手下的坦誠和信任。

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用人「畫圈」。桃園結義是雙刃劍,在形成核心凝聚力的同時也有負面效應。在劉備、諸葛亮聯合東吳打敗曹操之後,曹操落荒而逃,走到華容道,關羽把這個最大的敵人給放走了。

關羽放走曹操那當然要以軍法從事,但因為兄弟情深,劉備最後也沒處置關羽,這是非常嚴重的失誤。管理的無效後來造成很多問題,這是我們今天做管理者的都知道的。劉備這個政治集團,最核心的一個圈是劉、關、張弟兄三個,到了關鍵時候趙雲、諸葛亮說話都不頂用,言外之意諸葛亮、趙雲這些人是給劉備我打工的。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能看到趙雲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並且關羽常對他說「你雖然沒有結義也是兄弟」,一定要帶個「也」字。這些人實際上對於劉備都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在影響到兄弟三個人利益時,其他人就得靠邊站了。諸葛亮、趙雲算是蜀漢集團第二圈人物,黃忠、馬超是第三圈人物,再往後還有第四圈,劉璋那些部下更是圈外的人了。

到最後像是魏延等,就是隨時可以殺的人,這麼管理肯定要出問題,也不能做成大事業。

權謀分離——做事業首先就是學做人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讓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搞管理。實際上這些話太凶險了,絕不是曹操就這麼說出來的,都是**家的演繹。曹操的成功之處在於採取了「權謀分離」的辦法,來駕馭「有才無德」或「才過於德」的人。

曹操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今天用人講的是德才兼備,有才無德的人是不能用的,可是曹操就有這個本事,不管你有沒有品德,只要你有本事我統統都用。

曹操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是重用親信,在古代這是很現實的事;二是敢用有才無德或才過於德的人。他用了一個妙招——「權謀分離」。

這些人都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不給你權力,也就是說你給我出計謀我來決斷,另外派人去執行就行了。在大的戰爭或大的行動之前,在《三國演義》裡往往看到曹操是這麼決斷的:把一幫謀士找來,「你們說這事怎麼辦啊」,這些人一個一個給他出主意,最後他挑一個最好的用,然後要麼親自出馬辦要麼派親信去辦,這樣一路過來,曹操得的地盤最大,他的勢力快速膨脹。

所以這招是行之有效的。

「權謀分離」也有不成功的。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軍隊有一部分是從許昌帶來的,另外一部分是劉表原來的手下,對於南方一個是水土不服,再一個就是不習水戰,一上船就嘔吐眩暈。正在不知這仗怎麼打時,東吳跑來龐統給曹操出了個招:

把船用鐵環聯起來,二十條船、十條船聯一起,然後再用大木板鋪在上面,二十條船變成一條船,風浪再起船也不動了。曹操一想這個辦法挺好。這是從敵人陣營裡跑來的人出的主意,曹操居然也就用了,不知道這正好是人家用的火燒戰船的妙招,這一招他沒有想到,所以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失敗,敗就敗在龐統這招上。

此後曹操元氣大傷,也沒了統一天下的能耐。

失誤更嚴重的是曹操臨死時,要讓他的兒子曹丕繼位。古代有這樣一個慣例,都要拜託幾個老臣來輔助年幼王子,這叫顧命大臣。曹操也招了幾個親近大臣來輔佐曹丕,這其中恰恰用錯了一個人,就是既有智謀又有指揮才能的司馬懿。

曹操懂得權謀分離的辦法,在他掌政的時候從沒重用過司馬懿,可曹丕不懂得這一套,到後來司馬懿既有智謀又掌握了軍權,曹家的天下最後被司馬懿的孫子給拿走了。

曹操雄才大略,敢於用人、善於用人,但他為了實現個人目標不惜使用歪招、損招,不講情誼,這在他的後代身上也表現了出來。曹丕當了皇帝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殺自己的親兄弟,也造成曹操的子孫後代互相殘殺,所以曹魏王朝很快被別人取代了。所以現在講做事業,首先就得學做人。

知人善用——高明的用人之道

孫權在《三國演義》裡所表現出來的駕馭局勢、知人善任、化解矛盾的合力,比曹操和劉備都要高明。

孫權的作為基本上無可挑剔,因為在漢朝這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皇帝統治無力,地方上的**只能各保一方。但孫權繼承東吳事業之後,從沒說過要踏平中原、取代漢朝,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一方平安,這些是沒有什麼錯誤的。在《三國演義》裡孫權是最大的贏家。

《三國演義》裡有三次大仗是決定性的戰役: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獨霸中原,赤壁之戰決定了三國鼎立天下,彝陵之戰決定了蜀國走向滅亡。這三次大仗兩次都是孫權打贏,這三次戰役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曹操和劉備都親自上陣打仗了,曹操把自己降到跟周瑜一個層次上,劉備把自己也降到將軍層次上親自帶兵打仗。孫權不幹這個事情,他任命別人去打仗,自己坐在家裡等,手下打勝了回來就行了。這就是降將與降兵的高下之分,所以說孫權更有王者之風。

曹操是非常有決策能力的,別人出主意他來決斷,這往往能夠成大事;劉備基本上沒有決策能力,他如果沒有諸葛亮,一輩子將一事無成;相比較之下孫權最有在危難時刻的決斷能力,赤壁之戰之前的決策表現既有膽略又有氣魄。曹操號稱83萬軍隊,已壓到長江邊上時,東吳只有5萬兵馬。這是一個不成比例的戰役,怎麼打呢?

所以在東吳內部分化為兩個陣營,一部分人主張投降,另一類人堅決主張要打。是戰是和,誰來拍板?孫權來拍板。

但在這之前,這些人都在遊說他,跟他講戰的道理、和的道理。到最後他下定決心要打的時候,揮刀把自己桌子的一角砍掉,告訴大家從今天起誰要再言和,就和這桌子一樣。正是因為他這樣一個剛毅的決斷,曹操敗了。

孫權在關鍵時候敢於用人、善於用人,更能破格提拔人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東吳地盤本來就小,人才也就少。當時的北方人不可能跑到南方來給他效力,很大的原因是語言有障礙、水土也不服,所以他的人才只能從內部產生。

孫策死時,孫權只有16歲,但他敢於用周瑜、魯肅這些人,就已非常了不起了,因為那是他哥哥用的人。在周瑜、魯肅這些人相繼去世後,有人推薦了呂蒙。呂蒙是個沒有家庭背景,從士兵幹起來的人,孫權卻破格重用了他。

當時荊州還在關羽手中,收回荊州的任務落到呂蒙手中。孫權考慮到呂蒙的能力,認為不一定能擔當,所以讓自己的一個本家弟弟和呂蒙一起指揮軍隊。結果呂蒙發話了,說不可以,要麼你重用你自己的兄弟,要麼讓我擔當,因為若合作我沒辦法駕馭他,因為他跟你有那樣的親屬關係。

孫權就把自己的本家弟弟拿下來,讓呂蒙一個人去幹,還真的幹成了大事,把荊州收回了。

為什麼李闖王會失敗,李自成起義為什麼會失敗

1,起義軍的小農意識不足以擔當大任 2,八旗兵和吳三桂以及後明政權的聯合夾擊.為什麼李闖王會失敗 李自成起義為什麼會失敗 李自成是明朝人。李自成 1606年9月22日 1645年5月17日 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沒有先進的革命思想,只有家天下的改...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有何原因,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1.塑造了一個性格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出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奈的心境。2.同時也暗示出了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在東城之戰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出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同時也表現出了他愛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而歸咎於...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戰略和戰術互相轉化。強度面,強度點,也是可以轉換。這裡可以理解為國力全面蠶食和區域性突破策略不同,也可以互相轉化變勝變敗。所以諸葛亮更大廣義的戰略就是錯的,當然也不可能成功。國力不夠,國力,其實更包括軍事將領軍力力量。當然就採用了區域性突破策略,但是對手沒有那麼弱 例如和通常的李淵攻擊長安大環境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