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為什麼得罪秦始皇,秦王為什麼要殺樊於期呢?

2022-02-06 18:55:17 字數 4994 閱讀 6675

1樓:辜湛杞納

嬴政繼位當了國君後,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嬴異人的親生兒子,他的生身父親是呂不韋。按照當時的規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孫,不是真龍天子,不但不能繼承王位,還要被處死。嬴政為保住這個祕密,保住一命,就把知道這件事的人都找藉口殺了。

最後剩下大臣樊於期。

秦王為什麼要殺樊於期呢?

2樓:大大大大倩倩

樊於期不是秦王所殺,是自己自殺而死。

樊於期是秦國的將軍,在帶領秦兵攻打趙國的時,被趙國將領李牧打敗,樊於期害怕秦始皇怪罪自己就潛逃到了燕國,被燕國的太子丹所收留。

在公元前227年的時候,秦始皇攻打六國,到了燕國的南邊邊境後,燕國的太子丹害怕秦國攻打燕國,於是派出了荊軻準備去刺殺秦始皇。

荊軻在刺殺秦始皇之前對太子丹說,如果想要讓秦始皇徹底相信自己只有把樊於期的頭顱獻給秦始皇當做禮物,這樣可以有利於自己的行刺行動。

樊於期知道了荊軻對太子丹說的話以後,想著燕王曾經救過自己的命,為了報答燕王,於是樊於期拔劍自刎,讓荊軻向秦始皇獻上了自己的頭顱。

3樓:

秦王沒有殺樊於期,樊於期是自己自殺而死的。

樊於期是戰國末期的以為將領,本來是秦國的將軍,但是因為帶領秦兵攻打趙國的時候被趙國將領李牧打敗,樊於期害怕秦始皇怪罪自己就潛逃到了燕國,被燕國的太子丹所收留。

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後不敢回秦國,後逃往燕國。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這是秦王和樊於期的仇。

後來荊軻刺殺秦王的時候要帶貴重的「見面禮」,於是就對樊於期說:我可以幫你復仇,但是要借人頭一用,於是樊於期自刎。

擴充套件資料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呂不韋為報五國攻秦之仇,決定攻打山東五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伐趙。三日後命令長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為後繼。

秦兵出函谷關後,蒙驁率領前軍取路上黨徑直進攻慶都,駐紮在屯留,作前面秦軍的聲援。

趙國派龐媛為大將,扈輒為副將率兵十萬抗拒秦軍。堯山一仗,秦軍未能取勝,蒙驁派張唐督到屯留催取後隊軍兵。當時,成蟜只有十七歲,不諳軍務,忙召樊於期商議。

樊平時就憎恨呂不韋納妾盜國的事,便乘機對說:「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

」還揭露說呂不韋這次派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想借機除掉他並進而獻計道:「今蒙驁兵困於趙,急未能歸,而君手握重兵,若傳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宮闈之詐,臣民誰不原奉嫡嗣者。」成蟜接受了樊於期的計謀。

樊便假意對來使說大軍即日移營。

4樓:利利淺侃

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

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讓這位秦國將領最終叛變,投靠了燕國呢?

樊於期曾兩次叛變秦王,戰敗降燕

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有二子,長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為趙姬;次子是長安君成蟜,其母為韓姬。

華陽夫人曾經想要立成蟜為秦王,但沒有成功,嬴政即位之後,對這個弟弟其實也沒有太過逼迫,反倒對他有所重用。

但是,沒成想這個成蟜最後卻為了秦王位而叛變,失敗之後投靠了趙國。

這要從一則「流言」說起。

《大秦賦》中有一個情節,是說華陽夫人等為了抹黑嬴政,放出流言說嬴政實際上是呂不韋和趙姬的私生子,並不是秦異人的親子,所以不能繼承秦王位。

這一則流言到底因何而起,是何人放出,目前已經不可考,但《史記》、《漢書》等正史文獻都記載了這一說法。

但是這個說法一直未得證實,且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這篇短小文章裡的記載竟也前後矛盾。更主要的是,無論是主人公身份、結局,還是時間節點以及情節發展,和楚國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如出一轍,這則關於嬴政和呂不韋的「流言」疑似移花接木而來。

但是,這則流言被成蟜利用起來了。

話說,呂不韋擔任秦相期間,依舊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地蠶食「三晉」的土地,最後切斷了燕國、趙國兩國和韓國、魏國的聯絡,形成了對「三晉」的側翼包圍,秦國對諸國逐個擊破的態勢已經異常明顯了。

於是,始皇6年,即公元前241年,韓、趙、魏、燕、楚五國再次合縱伐秦,竟然攻入了函谷關內,兵鋒直逼咸陽。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對秦國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和**。

第二年,呂不韋便起兵報「五國攻秦」之仇,命蒙驁和張唐領軍五萬伐趙,長安君成蟜和樊於期為後援。

而當蒙驁等人進攻受阻之後,想讓成蟜和樊於期領兵援助,但沒成想樊於期竟然煽動成蟜叛變。

樊於期以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流言為依據,讓成蟜相信他才是秦莊襄王的嫡子,應該繼承秦王位。而呂不韋之所以派年少且不諳軍事的成蟜領軍,是想借機除掉他。

於是,樊於期將這一則流言寫成檄文,通告天下。

當然,這次叛變被迅速鎮壓,成蟜也因此逃離秦國,投降了趙國,客居於此。

但讓人疑惑的是,樊於期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株連,因為在公元前237年的時候,他又擔任了秦國將軍,率軍攻趙。

但這一次,樊於期遇到的對手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被打得大敗。

也就是這個時候,樊於期畏罪潛逃,不敢回秦國,也沒有投降趙國,而是去了燕國。

燕太子丹不顧人勸阻,最終還是收留了他。

秦王暴怒,將樊於期一家老小盡數誅滅,然後對其發出了懸賞。這才有了荊軻入秦時想要通過攜帶樊於期的首級面見秦王的事情。

可是,這一說法也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樊於期到底是誰?這個名字在正史中的出現沒有前因,只有一個簡單的結局,眾多的資訊幾乎都來自與野史和傳說。

樊於期身世成謎,其形象多為文學形象

樊於期的事蹟多不見於正史,《史記》中對他的記載也就是「刺客列傳」裡關於荊軻的篇幅中略有提及,在之前並沒有樊於期的資訊。

而這些事蹟多是在野史、**中被提及,最為詳盡的大概就是《東周列國志》了,其中第一百零三回的章節便是「李國舅爭權除黃歇 樊於期傳檄討秦王」。

所以,有歷史學者提出,「樊於(wū)期(jī)」這個人實際上就是秦將桓齮(yǐ),兩者的讀音也比較接近,疑似訛誤。

而《史記》中對於桓齮的記載也比較矛盾。

對於桓齮伐趙的結果,李牧的傳記和「趙世家」中都說李牧勝了,桓齮逃走;而始皇本紀中又記載桓齮有所勝利。所以有學者推斷,可能這是一系列戰役,桓齮取得過幾次勝利,但最終被李牧擊敗。

至此之後,桓齮逃亡,這一年是始皇十四年,而燕太子丹在秦國受辱回國的時候,正好是始皇十五年,於是就有了桓齮畏罪逃燕的說法。

恰巧,在此之前,並沒有提及樊於期其人;而在此之後,就沒有了桓齮的訊息。

所以有些學者認為二者就是同一個人,因訛誤而產生了兩個名字,這也是有道理的。

但桓齮就是樊於期的觀點證據還是不足,只能作為一個觀點來考量。

成蟜謀反的事情是真的,這裡有一個時間點需要注意。

始皇七年的時候,夏太后逝世,以趙姬為首的外戚勢力,和嫪毐等人開始排除異己,對成蟜所在的韓系勢力予以排斥。

這似乎也是成蟜最後決定謀反的原因,因為成蟜在屯留叛變的時間正好是始皇八年。

那麼,樊於期其實是捲入了這場外戚勢力的爭鬥之中,檄文是不是由他所寫並不可知,但根據野史、傳說,《史記》後來提到他的事蹟等等資訊綜合來看,他似乎在最初的時候將自己從這次叛變中摘了出去。

成蟜的這次謀反並非沒有株連,其軍、吏皆被處死。《史記》中說成蟜也被殺了,也有些說法認為成蟜雖然最後逃亡趙國,但後來也被呂不韋等人殺死了,關於結果還是一致的。

那麼,樊於期也有可能是這一次清算的漏網之魚,在最初的階段沒有被認為是這次叛變的參與者,所以才有了再次領軍伐趙的行為。

而因為被李牧擊敗所以畏罪潛逃,這一說法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

秦軍無論是從弱小之時還是開始東出的階段,大小敗仗吃了無數次,孟明、王翦、白起、李信、蒙驁等等名將都有敗績,損失也不小,甚至有時候都動搖了秦國的國本,但也沒有受到太過嚴重的處罰。

而趙國的李牧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也不是無名之輩,敗在廉頗、李牧、趙奢手下的秦將也不少,沒有因為一次敗仗就畏罪潛逃的道理。

所以,樊於期的畏罪潛逃,也有可能是其參與成蟜謀反的事情被查了出來,這才不得不逃走。

而如果樊於期和桓齮真的是同一個人的話,似乎也能解釋得通,為何此後桓齮不再出現,而樊於期這個名字剛剛被提及,且其為何出現在燕國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樊於期,應該就是荊軻刺秦中的作為獻禮的人頭。

樊於期,戰國末期人物,原為秦國將軍,後因犯罪逃往燕國,被太子丹收留。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時,荊軻請求以其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知道後,自刎而死。

儘管這個樊於期在現在看來是個悲壯的人物,但是仔細看看,其和秦王有著很深的恩怨。

始皇七年(公元前238年),呂不韋為報五國攻秦之仇,決定攻打山東五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伐趙。三日後命令長安君成嶠(秦國公子,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政之弟,也就是今天俗稱的「王爺」)同樊於期率兵五萬為後繼。

秦兵出函谷關後,蒙驁率領前軍取路上黨徑直進攻慶都,駐紮在屯留,作前面秦軍的聲援。趙國派龐媛為大將,扈輒為副將率兵十萬抗拒秦軍。堯山一仗,秦軍未能取勝,蒙驁派張唐督到屯留催取後隊軍兵。

當時,成嶠只有十七歲,不諳軍務,忙召樊於期商議。樊於期平時就憎恨呂不韋納妾盜國的事,便乘機對說:「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

」還揭露說呂不韋這次派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想借機除掉他並進而獻計道:「今蒙驁兵困於趙,急未能歸,而君手握重兵,若傳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宮闈之詐,臣民誰不原奉嫡嗣者。」成嶠接受了樊於期的計謀。

樊於期便假意對來使說大軍即日移營。等到使者去後,樊於期草就一篇檄文。樊於期將檄文四下傳佈。

秦國人多聽到過呂不韋進妾的傳聞,等見到檄文中有懷妊奸生等語,才信是實。儘管懼呂不敢起兵響應,也都採取觀望的態度。張唐知長安君已反,星夜奔往咸陽告變。

秦王政見檄文大怒。召尚父呂不韋計議。遂派王翦為大將,領兵十萬,往討長安君成嶠。

以上說的是樊於期和秦始皇於私的一樁恩怨:樊於期公開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生的,皇位應該由秦始皇的弟弟,秦莊襄王之子長安君成嶠繼承,成嶠才是秦國嫡系骨血,鼓動人造反。你說這算不算大仇,意圖顛覆秦始皇的皇權統治,這是古時候皇帝最最忌諱的事,自然要殺之而後快

樊於期和秦始皇還有公仇,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國將軍。翌年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城,繼而攻佔平陽(今磁縣東南),大勝,殺趙國將扈輒。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他率軍攻打趙國,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後不敢回秦國,後逃往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

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

這是將領戰敗畏罪潛逃至敵國,按律誅九族

綜上所述 ,也就不難理解秦王為什麼要樊於期的命了

秦始皇為什麼要燒書,秦始皇為什麼燒書?

他燒的不是所有的書,而是部分涉及占卜,修道等的書和道士。直接原因是秦始皇晚年怕死 追求永生,就被很多方士道士以仙藥為名騙了。人被騙當然要報復了。秦始皇為什麼燒書?秦始皇為了提高皇權,維護秦皇朝的政治體制及其統治秩序,加強思想控制,反對是古非今,因而燒書。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博士齊人淳于...

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 秦始皇為什麼會修築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 前215年 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 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 障 亭 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秦始皇為什麼重用趙高呢,秦始皇嬴政為什麼重用趙高

不要以為趙高就是個不學無識的太監,他精通律法,擅長書法,還懂得武術。他並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像明朝的太監那樣,完全靠著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才獲得很大的權利。其實這個人很有才華,首先他的書法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他還精通律法,懂得駕馭之術。他在前期為人還比較正直,這才是秦始皇重用趙高的原因。一般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