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魏徵是何關係,為何說他們是千古佳話

2022-02-10 07:06:56 字數 5676 閱讀 6977

1樓:掌心和腳心的痣

魏徵和唐太宗是忠臣明君的典範,所以才能被傳為千古佳話。唐太宗在魏徵死後說了一句話成為歷史上的名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用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句話是說,唐太宗已經把直言善諫的魏徵當成了一面鏡子,只有勤照鏡子,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及時改正。唐太宗是個明君,不會因為魏徵直言善諫就除掉他,魏徵是個忠臣,不會順著唐太宗的愛好去溜鬚拍馬,所以兩個人才能成為千古佳話。

其實魏徵一開始是支援李建成的。魏徵是一個好大臣,我們都知道,太子才是儲君,所以魏徵支援太子才是對的。但是無奈,李建成是一個自負的人,並沒有聽從魏徵的各種建議。

玄武門兵變的發生,標誌著李建成太子之位的終結。李世民跟李建成不同,他是一個喜歡招攬人才的賢士,自然就聽到了魏徵這個人。於是李世民招魏徵入宮覲見。

按說現在的李世民才是皇帝,魏徵效力於死掉的李建成,現在已經是受牽連被砍頭的,但是李世民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宣魏徵進宮覲見。李世民見到魏徵先給魏徵一個下馬威,說他看錯了人,但是魏徵卻直言,如果太子一開始聽從我的,自然不會是這個下場。這句話讓李世民震驚不已,也正是這種敢作敢為,自信的風度,讓李世民對魏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拉攏魏徵成為自己的大臣。

魏徵入宮以後,確實在政治上輔佐唐太宗不少,一路升到魏國公的位置。這時的魏徵並沒有因為位高權重而放棄自己的直言納諫,每次都能提醒李世民及時止損。相對於文武百官來說,魏徵的存在,對李世民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所以李世民才會說魏徵像一面鏡子。

2樓:遠在遠方的風在遠方

唐太宗與魏徵不僅是臣子,更像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他們被稱為千古佳話是因為魏徵敢於直言進諫,只要皇帝做錯了事情就會說出來,而且唐太宗也不會懲罰他。

3樓:小羊v青草

他們一個是君王,一個是宰相,他們兩個在一起讓國家非常的繁榮昌盛,所以說他們是千古佳話。

4樓:蛋黃放電腦

魏徵是唐太宗非常看重的大臣,他們能成為千古佳話,就是因為魏徵敢於直言上諫,而唐太宗能虛心聽從魏徵的建議,兩人共同創造大唐盛世。

5樓:滄海娛樂看點

魏徵是唐太宗的一個大忠臣,他進言很直,但唐太宗並不會生氣,有錯的地方自己就會改,魏徵病重,皇上還哭了,所以是一段佳話。

6樓:出岑

君臣關係。唐太宗剛登基的時候,勵精圖治,一心想要當一代明君,常常把魏徵叫到自己的寢宮,跟他討論自己治理國家的得失,希望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過錯。魏徵本來就是經國濟世的大才,此時有喜逢知己之主,當然竭盡所能的輔佐。

唐太宗也確實能聽進去魏徵的意見,還經常誇讚他。魏徵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前後共勸諫200餘次,為唐初的社會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

7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是君臣關係。

當然李世民也有過對魏徵的不滿。

給你個小故事吧。

有一次,專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屬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

「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

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8樓:7木棉花的春天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copy冠;

bai以人為鑑,可以明du得失;

以史為鑑,zhi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把魏dao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為真正的明君。

同在朝堂之上,面對魏徵,唐太宗通過他的諫言,知道了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得與失,指的是天下百姓的樂業安居和大唐盛世的長久繁榮

9樓:菀蘭隱雪

君王和臣子的關係。

魏徵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10樓:牛牛的天空下

中國古代bai

的明君忠臣du, 最為人們

所推重的zhi, 莫過於唐太宗與魏徵了dao。唐專太宗在唐初廣開言屬路,知人善任, 修身正己,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魏徵則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敢於直言進諫, 為之出謀劃策,成為唐太宗的肱骨之臣, 以至被唐太宗比作一面鏡子。

千百年來, 他不僅是家喻戶曉的忠貞耿直之士, 而且是文臣武將效法的楷模。

魏徵曾對唐太宗說過的名言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說的那番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11樓:

都說 以銅作為鏡子 可以 正自己的衣服著裝 以歷史為鏡子 可以知

道 興亡之道 以人為鏡子 可以知道自己行為的得失 我常常的提醒自己要以這三種做為鏡子 防止自己的過錯 今天 魏徵死了 我失去了一個鏡子(人為鏡)

反映了他重賢納諫的治國風範

12樓:天下冥雪

夫,虛詞,表示說話前的發音語,等於現在清清嗓音。接下來: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用來端莊自己的穿戴,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原因。

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行為得失。我常運用這三面鏡子,為了防止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徵突然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

此處,反映了唐太宗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改正缺點的治國風範。這在封建帝王來說,是很難能可貴的。因此,千古帝王,前有唐太宗,後由康熙帝。不容易呀。

13樓:匿名使用者

反映了他 唯才是舉的 治國風範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14樓:朝暮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

「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

「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15樓:金果

1.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

「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3.唐太宗得到一隻鷂鷹,極其俊俏奇異,私下裡(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徵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向前去彙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暗地勸諫太宗。

(魏徵故意)說得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徵,(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徵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裡。

4.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5.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都去弔唁,併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

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為表彰他的功績,寄託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徵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決定:尊重魏徵的意願,葬禮從簡。結果,魏徵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16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如下:

1、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徵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徵,問他:

「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

2、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3、還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隻特別好的鷂鷹,非常喜歡,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著它玩兒。正玩得高興的時候,遠遠望見魏徵走來,急忙把鷂鷹揣在懷裡藏了起來。魏徵奏起事來,沒完沒了,說個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動。

等魏徵告辭後,急從懷中掏出鷂鷹,結果早給憋死了。

4、魏徵從外面回來,看到太宗皇帝車駕齊備,像是要出門,見到魏徵,突然又下命令將車馬驅回。魏徵不解,問道: 「聽人說陛下要駕幸南山,外面都己嚴裝待命,卻突然不去了,這是為什麼?

」 太宗皇帝笑著說: 「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

5、魏徵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對於李世民來說,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鏡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們的關係,是君臣,也是朋友。當然也有不和諧的時候,但是,魏徵總能輕而易舉的把不和諧變為和諧。

魏徵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敢於與唐太宗對面剛,是唐太宗又愛又恨的男人,他仗著什麼敢對唐太宗這樣

我覺得唐太宗對於魏徵不是怕吧,只是一種縱容。因為魏徵說的很多話,其實真的是對國家。更多是是一種欣賞,因為魏徵是全心全意為著國家的利益而出發做事情的。魏徵的性格就是一個直爽的人,所以他在溫和的唐太宗面前很任性。唐太宗時,為什麼只有魏徵敢冒犯他 只是魏徵冒犯的最多,其他人也冒犯過。比如 長孫無忌 尉遲敬...

唐太宗與唐穆宗什麼關係,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唐中宗 唐穆宗之間的關係

高宗生睿宗,睿宗生玄宗,玄宗生肅宗,肅宗生代宗,代宗生德宗,德宗生順宗,順宗生憲宗,憲宗生穆宗,9世祖孫的關係。李世民 598年1月28日 649年7月10日 即唐太宗 626年 649年在位 出生於武功別館 今陝西武功 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軍事家 詩人。李...

唐玄宗是唐太宗的兒子嗎,唐太宗與唐玄宗的關係是什麼?

很顯然不是 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 武則天原本是宮女得李治寵幸 後有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被武則天廢掉 出現武周政權 武則天晚年 被其女兒太平公主與唐玄宗李隆基逼宮自縊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乃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是唐玄宗李世民的曾孫呀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 762年 大唐皇帝 712年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