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唐朝為什麼不借著郭子儀餘威蕩平藩鎮呢

2022-02-10 20:20:58 字數 5093 閱讀 6060

1樓:唯承瓜瓜之重

要說安史之亂中功勞最大的將領,那一定是郭子儀了,為唐朝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沒有再借著郭子儀的餘威蕩平藩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西部地區受到吐蕃的攻擊。

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即是安史之亂,這時以安祿山為首的藩鎮軍隊發動叛變,爭奪唐朝的統治權。而此刻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郭子儀,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完美的將領,在戰場上大殺四方,在朝廷上對君王也是非常服從。

漸漸的,郭子儀就成了唐朝的頂樑柱,可以說是有困難,找子儀。那麼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本可以借用郭子儀來平定藩鎮的勢力,但是這時候吐蕃的勢力慢慢壯大起來了,並且在唐朝最虛弱的時候來襲。

這時候**管得上藩鎮呢,只能趕緊讓郭子儀去鎮守西部地區。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這段時間,隔壁的吐蕃也是蠢蠢欲動的,就想著等唐朝一結束叛亂,就開始進去當個收割機,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只不過他們沒想到郭子儀的強大,一時間根本攻不進去。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平定安史之亂時候用的兵力不僅僅是唐朝的正統軍,還包括了一些藩鎮的軍隊,那麼這時候再去蕩平藩鎮,說實話,不太好。

2樓:孩子事無小事

唐朝覺得當時蕩平藩鎮不是最好的時候,他們需要安定。

3樓:那天又會被封號

因為帝王對郭子儀的不信任造成的。兩次起降,功勞太大了,郭子儀沒出去平番邦都兩次降職,優秀的臣需要秦始皇這種能放權的帝王。國土才會放大。

4樓:善良的

因為當時大唐的元氣大傷,趁機蕩平藩鎮可能會適得其反。

5樓:看球大叔

平定安史之亂後,已是滿身瘡痍,需要安定下來休養生息,而不是再起戰事。

6樓:謇琛

因為當時軍力已經耗損大半,狀態不是很好。

在安史之亂之後,為什麼唐朝沒有消滅各地藩鎮?

7樓:楊楊寫文

安史之亂後唐朝**沒有消除藩鎮割據的局面的原因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對於安史降將的處理加劇了地方發展格局的局面,然而此時的唐****已經沒有了足夠的力量來處理地方藩鎮割據的問題。

地方各藩鎮擁兵自重軍事力量極其強大,後期形成的藩鎮聯盟使各藩鎮之間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加上****在軍事活動上有求於地方,自然不敢貿然對地方藩鎮勢力採取行動。

一、地方藩鎮原因

唐朝藩鎮動亂開始於安史之亂以後,當時,國家局面看似統一,其實早已變得四分五裂。地方藩鎮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一方面是由於藩鎮勢力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享有的各種特權,另一方面是藩鎮聯盟的出現。

(一)政治原因

在藩鎮制度中,各藩鎮擁有各自完整的法令、官爵制度,並且節度使的職位也是繼承製的,可以說各藩鎮就相當於一個個的小國家。在這種制度下,藩鎮的勢力得以一直延續下去。

此外,各藩鎮並不否定唐朝的**統治地位,因此避免了與**勢不兩立局面的出現。比如說唐德宗年間的「四鎮之亂」,雖然這四個藩鎮的節度使紛紛稱王,但仍然將****尊為正統。藩鎮的這種政治態度也使唐**放鬆了對地方勢力強大的擔憂。

(二)經濟原因

在唐朝初期,所實行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或營田制,在這兩種土地制度下,土地歸國家所有。之後節度使在進行地方管理時多兼任帶度支、營田使的職務。

藩鎮割據現象嚴重之後,地方財政制度完全掌控在節度使手中。節度使在地方可自修改土地制度。在《新唐書中》有記載,「幽州節度使朱滔命部下,廣墾田,節用度。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除了那些屯田或營田的土地外,開墾出來的其他田地,可以歸節度使私人所有。

在《舊唐書》中有記載,當時唐朝**想調任山南東道節度史來稹,但是來稹卻上表說「臣去秋種的麥,請待收麥畢,赴上」由此可見,這些地方節度使已經慢慢轉變成了大莊園主。在這種狀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地方節度使自然會阻止唐朝**來對地方經濟進行管控。

地方節度使掌握了各地的財政大權,地方所收繳的賦稅也不會交到唐朝**上去,在《舊唐書》中就有記載「山東諸鎮,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朝廷。」這種賦稅制度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繁榮,但是也導致了**財政空虛。

藩鎮節度使代表著地方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掌握著地方的財政大權,不向**交納付稅,形成了獨立的財政制度,這為之後的藩鎮的壯大創造了物質條件。

(三)軍事原因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手中有一隻強大的軍隊,也就是「牙兵」,在安史之亂後,其他節度使手中依然有大批的「牙兵」,這些「牙兵」是地方豪強貴族的子弟兵,是藩鎮割據力量的核心,他們代表的是地方莊園主。這些「牙兵」往往受過專業的訓練,因此戰鬥力十分強大。

(四)政治聯盟的形成

唐朝的藩鎮之間形成了穩定的政治、軍事聯盟,「四鎮之亂」就是典型的體現。

《資治通鑑》中有記載,建中年間「李惟嶽承力寶臣節度使之職,李納擅承李正已節度使之職。」對此,唐朝**十分反對。於是山南、淄青、成德、魏薄四鎮聯合抵抗**朝廷,**雖然對這四個藩鎮進行了討伐,但是地方割據勢力實在強大,

最後唐德宗只好下令同意節度使的更換,不過卻將這四鎮去除了王號,名義上這四個藩鎮歸**管理,但其實管理權還是屬於地方節度使。

二、唐****的原因

(一)對於安史降將的處理

在安史之亂時,唐****為了取得暫時的安定,對投降的將領處理失當導致了後期藩鎮勢力的壯大。****將河北土地分封給了安史之亂中投降的將領,讓他們從敗軍之將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節度使。但是,這些人在分封到土地之後也不安分,常常不聽從**命令, 霸佔其他土地。

為了避免安史之亂的再次出現,唐****還給內地手握重兵的刺史們加封了節度使的稱號。除此之外,那些幫助****平定安史之亂的內地節度使也因為功勞跋扈了起來。

(二)軍費開支地方化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實行租庸調製,全國財政由**統一調配。安史之亂時期,因為唐朝**自身難保 所以無法從全國範圍內控制和調撥糧草**軍隊,因此,**下令各藩鎮自己**當地軍隊。這個做法在當時減輕了**的負擔,可是,也給唐朝****埋下了地方勢力壯大的種子。

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唐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在江南地區。這使唐朝**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只要江南漕運稍微停頓,****就會陷入全面恐慌當中。因此唐朝****缺乏雄厚的財政力量來支援軍隊運轉。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撤銷藩鎮呢?

8樓:情懷與歷史

一首先,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追溯唐朝藩鎮制度的產生原因和歷史背景。在唐朝建立後,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時,主要採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經常實行的府兵制度。這些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在戰爭時走向前線,而且平時則不用繳納賦稅。

在唐朝疆域逐步擴大的過程中,特別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位時,西邊的吐蕃,東邊的高句麗、百濟,北邊的後突厥,乃至後起的東北的契丹,都對唐朝的邊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彼時,府兵在面對這些強敵時逐漸有些吃力了。

二在此基礎上,因為戰爭的頻繁和防禦壓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長期駐紮在邊境的士兵。在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唐朝不僅採用了募兵制(在各個邊防地區常備一定數量的軍隊),而且同時設立了10個節度使。這些節度使不僅掌控了一個地區的兵權,還掌握了地方的財稅和人事任免上的權力,可謂一方諸侯了。

長此以往,唐朝的藩鎮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只要唐朝在邊境地區存在吐蕃、突厥、高句麗等眾多強敵,藩鎮制度就是不能輕易廢除和撤銷的。

三當然,對於藩鎮制度下的節度使,因為掌握了強大的兵力,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並且還會威脅到唐朝皇室的安慰。比如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因為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所以擁有10多萬大軍,可以和唐玄宗李隆基爭奪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亂的平定上,唐肅宗李亨還是需要依賴於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和朔方等節度使的兵力。

因為各個節度使和藩鎮下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群體,比如大量的士兵只聽命於節度使,而不是唐朝皇帝。所以唐朝全面撤銷藩鎮的話,因為會損害到這些將士的利益,很可能引起新的叛亂。

四最後,總的來說,唐朝因為疆域遼闊,邊境存在多個強敵,確實需要一定數量的藩鎮,以此鞏固或者擴大自己的邊境地區。換而言之,藩鎮制度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想要壓制住各個節度使,需要在都城建立一支直屬於皇帝的軍隊。

比如唐憲宗時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神策軍,促使各地的藩鎮都比較服從皇帝的命令。並且,唐憲宗為了削弱藩鎮勢力,將唐朝的藩鎮數量從十個變成了四十多個。但是,因為唐朝朝廷能夠掌握的財富比較有限,比如遠遠不如後來的宋朝,所以即便強行廢除節度使,也很難直接負擔各個邊境士兵的軍餉。

進一步來說,唐朝脆弱的稅負體系,導致朝廷無法直接負擔龐大的邊防軍隊,所以需要藩鎮制度的存在,即便這也是「飲鴆止渴」。

9樓:冥冥成敗僅風流

安史之亂真的結束了嗎?唐**無力徹底擊敗安史勢力 只能向安史的手下將領妥協

原來的被安史分封將領該在哪還在哪 以前效忠於安史 現在效忠於唐朝不光如此 當初為了消滅安史勢力 唐朝還請吐蕃回紇出兵 答應事成後長安洛陽由吐蕃回紇隨意劫掠(婦女 財物)

之後皇上誰都不信 只相信宦官 天不佑唐 又發生了災荒 各地農民起義 走向滅亡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為何不是走向復興而是走向滅亡?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興亡的轉折點是不是有問題?

10樓:匿名使用者

沒問題,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大肆分封節度使,導致**政權被分散

陳寅恪先生說,這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由盛轉衰的標誌

11樓:匿名使用者

**的威信降低,同時唐初的藩鎮制度使得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勢力的實力大漲已到威脅**的程度。**的政不出長安,怎麼去振興國家。

12樓:秋天與星辰

因為安史之亂的平定靠的是地方的武裝力量,這些勢力在之後發展成為藩鎮割據,互相征戰,唐朝**在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逐漸失去對藩鎮的控制,最後唐朝也是滅於藩鎮。安史之亂確實是唐朝盛衰的轉折點,雖然中間有反覆,但唐朝還是逐漸衰落下去,黃巢起義更加速了唐朝的滅亡,藩鎮勢力更加做大。之所以逐漸衰落,是因為唐朝無法直接有效控制地方,且威信不再。

1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制度在安史之亂前已經出現了漏洞,朝廷沒有一定的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各地的節度使,地方權力過大,導致唐朝開始走向衰敗,安史之亂後朝廷已經無力抵抗地方勢力的擴大,唐朝的覆滅就是一個制度上的問題。

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特點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特點

安史之亂後,唐朝無論是從經濟 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再對於唐朝 機構的命令言聽計從。當 下達命令時,陽奉陰違,並不會好好地 完整地執行命令。更多的情況下,是把聖旨當做一張廢紙。這就看出,對地方的統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下降到了一個從...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以安祿山為首發動戰亂,目的就是趕唐玄宗 當時的唐朝已經安定許久,就連唐玄宗本人都忘記了什麼是戰爭。所以當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才給了他一個措手不及。這場動亂引發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唐玄宗本人問題,再加上他寵溺楊貴妃,才讓大唐惹來了這麼一場風雨飄搖的戰爭。說來也挺可笑,早年的唐玄宗是一個仁德的...

唐朝從安史之亂開始衰落,為什麼還能存在150年之久

那為啥清朝從1840年開始衰落,還可以支援到1911年 共達71年之久 原因無他 朝廷對大臣的駕馭能力還不錯,不會內亂太嚴重有幾個牛人頂著,不會出方向上的大問題 軍隊有一定的戰鬥力,可以鎮壓一定的小叛亂 老百姓的還有吃的,不會出現人吃人的現象,而且忠君報國 文化角度 納百家之長,相對開放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