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國力遠超蜀漢,為何陸遜不像諸葛亮那樣率軍北伐

2022-02-19 17:30:34 字數 6197 閱讀 4063

1樓:海闊天空

首先陸遜事情太多,太忙了,沒有多餘精力率軍北伐,吳國的內政不穩,孫權不放權,疑心重,陸遜雖然官位高,但是沒有實權,吳國內部派系太多,太複雜,威望不夠,最後就是吳國的地形沒有優勢

2樓:體壇大拌菜

東吳自己獨具一方,但由於自身位置原因,他們北伐需要消耗的財力人力難以想象,強行北伐只會讓國力空虛。

3樓:司命南宮伊雪

當時的東吳並沒有蜀漢的優勢,沒有他們一樣有利的地理位置,所以不能北伐。

4樓:錢多多

荊州沒有蜀漢的地形防守優勢,陸遜為了防守司馬懿偷襲荊州不敢有一天鬆懈,並沒有諸葛亮出入漢中的從容。

5樓:阿狸貓咪

雖然陸遜的軍事能力不比諸葛亮差,但是陸遜在國內的社會地位遠不及諸葛亮,這樣的區別就註定陸遜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舉動。

6樓:你的名名字

說的好像東吳陸軍戰鬥力很強一樣,和劉備打時陸軍基本被吊打,還是火攻才贏的,但這並未改變吳魏倆軍實力,不管是東吳內部激烈的內鬥,還是東吳數次北伐的慘敗來看,以及東吳防守戰線之長看,東吳防守就已經吃力了,再說了孫權次次北伐都那麼丟人,萬一陸遜贏了,豈不是打了孫權的臉。

東吳國力遠超蜀漢,為何陸遜不像諸葛亮那樣率軍北伐?

7樓:勿語

當時天下一分為三,如果東吳去攻打蜀國,那麼曹魏就會趁機偷襲自己,如果東吳去攻打曹魏,那麼蜀國就可能會攻打自己,東吳雖然比蜀國強,但是實力也沒有到那種既能出兵攻打一個國家,留在東吳的軍隊還能抵擋另一個國家的程度,作為後起之秀的大將陸遜,還有其他的考量。

首先,雖然此時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低於曹魏,但是論兵力和經濟實力,並沒有這麼強的能力去支援東吳的北伐。兵力不夠,在行軍作戰上就會吃虧,雖然歷史上有很多的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兵力太弱還是沒有太大的勝算。

並且東吳在糧草方面,也沒有那麼強的經濟實力保證給軍隊一直運送糧草,沒有糧草,作戰時就會有很多的士兵和馬匹餓死,這是打仗時萬萬不能出現的狀況。士兵和糧草都沒有足夠的勝算和把握,作為足智多謀的陸遜大將軍是不會武斷地決定北伐的,此時的東吳需要不斷地加強自己的兵力,儲蓄更多的糧草,說不定還有機會拼上一把。

此外,陸遜也明白,蜀國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曹魏奸詐多謀,不易進攻,如果貿然發起戰爭,吃虧的只會是東吳,所以目前東吳需要儲存自己的實力的同時儘快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而且如果蜀國一直不停地北伐的話,東吳正好可以在這個時候發展,然後看著蜀國和曹魏兩敗俱傷,到時候再發起攻擊的話就會有更多的把握。

8樓:漸行漸遠漸無晴

東吳和曹魏的交界區域廣闊,需要防守的兵力也更多,所以防禦壓力更大無暇北伐。

9樓:慣我以溪

如果輕易涉軍北伐那麼容易給曹為兩國製造漏洞,反而得不償失。

10樓:li哈珀額哈珀額

首要原因是陸遜太忙了,還有吳國內政也不穩定。

11樓:墨淡筆輕

這個能不能打仗也要看當時吳國的國情而定。

12樓:職場路鹿路

可能是他自己並沒有那個野心進行征戰,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評價。

13樓:

因為打仗也是要看國力的啊,沒有力量沒有條件不能打仗啊。

14樓:子衿悅史

東吳地理位置險峻,易守難攻,他們沒必要揮師北伐?

15樓:傻傻分不清

打仗也是要看條件的,國內局勢不穩,怎麼出去打仗

東吳國力遠超季漢,為何陸遜卻不率軍北伐?

16樓:一山一水一相逢

陸續主張富貴苟中來啊,只有你苟到最後,就是最後的贏家,還北伐幹嘛

17樓:30秒不

最主要的原因是動物的兵力並不是特別的強大。

而且國內的形勢並不是特別的穩定,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北伐的話,會容易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18樓:框框嚕啦啦

孫權稱帝之後產生了驕傲的心理,對政務也是非常的懈怠,陸遜上奏卻不被許可,同時荊州的地理優勢並沒有西川那麼好,所能調動的兵力也緊張

吳國兵力比蜀國強太多,為何諸葛亮敢多次北伐,而陸遜不敢?

19樓:兩隻文化

東吳之所以沒有像蜀國一樣北伐,這主要是兩國的政治策略不一樣。當年的蜀國其實並不強大,而之所以蜀國可以年年北伐,只不過是他們自以為自己是漢室正統,並且諸葛亮為了報效於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的恩情,因此在蜀國國力衰微的情況之後,諸葛亮也是堅持著北伐。

而遠比蜀國強大的吳國不去北方,這是因為當年吳國的國家策略比較安穩,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下,東吳是不會去輕易出兵的。而且東吳所在的地區並不像蜀國所在的四川那樣有著天然的防守優勢,因此東吳不僅要防備著蜀國,還要防備著曹魏。因此在這種兩面為敵的情況之下,東吳的策略就保守了許多。

可以說東吳的國家策略就已經早早的決定了東吳只能是一個安居一隅的國家,而不能成為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國家了。

而且當年蜀國之蜀國是一種軍政一體的一種情況,而東吳的政權是十分的分散的,這就導致了東吳沒法把軍力以及國家的整個財政力量集中起來去北伐。而且蜀漢內部的鬥爭其實並不比吳國差到**,但由於諸葛亮壓著,所以蜀國一直沒有人敢去反抗。

而東吳雖然大家族都很認可的孫權這個君主,但是由於東吳的大家族勢力分散,因此孫權是沒有辦法把國家力量統一起來的,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東吳是不敢像蜀國那樣去北伐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懂得戰略,對自己很有信心,歸根結底還是聰明有才智。

21樓:愛八卦的小盆友

因為諸葛亮是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當時吳國並不是太穩定,而後來劉禪無能蜀國能力有限。

22樓:詩允love詩傑

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北伐,利用「天下奇才」級別的軍事才能,把司馬懿打得高掛免戰牌不敢動彈。

23樓:牧馬人

吳國有長江天險不怕曹魏打過來。蜀國就不行了,不攻打曹魏,曹魏就攻打蜀國了。

24樓:小貓不吃醋

其實主要就是看自己的想法吧,陸遜之所以不去北伐肯定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25樓:

因為陸遜他太忙太忙了,還有吳國內政,也不是很穩定的,而且孫權稱帝以後呢,政務上比較鬆懈。這些內因和外因就不允許陸遜出兵。

26樓:風雪浴花

陸遜沒有那麼大的權利,諸葛亮是一人當家,劉禪昏庸無能,而吳國不一樣。

27樓:阿文and阿雯

首先有地勢的影響,吳國地處荊州,靠近長江沿線江邊兵力佈防,必須很嚴肅的對待,其次諸葛亮是當時非常聞名的謀士,

28樓:興陽

打怕了唄 孫權老命都差點丟了 被張遼

為什麼比蜀國強大的吳國北伐的結果總是灰溜溜的回來

29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漢的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在街亭被魏國大將張郃擊敗,諸葛亮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同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率軍出散關,圍陳倉,因為沒糧食了,諸葛亮無奈退軍,同時,斬殺魏國大將王雙。

這年,是東吳的黃武七年(228年),這年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八月,「石亭之戰」爆發,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督率軍擊敗了魏國大將曹休。

從時間上來看,諸葛亮北伐,東吳孫權也有了軍事行動,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只是稍微比劃了一下,形式大於實質內容。如果東吳孫權起全國精銳,一起配合諸葛亮北伐,會有很大的戰果。但孫權沒這麼做。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蜀漢的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並拿下二郡。

這年是東吳的黃龍元年(229年),夏四月,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建國號為吳,吳國正式建立。也就是說,這一年諸葛亮在和魏國打仗的時候,孫權在忙著稱帝,沒時間配合蜀漢行動。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蜀漢的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以木牛運糧,結果又是因為糧盡,無奈退軍,但退軍時射殺了魏國大將張郃。

這年是吳國的黃龍三年(231年),二月,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這一年,諸葛亮北伐,孫權在忙著平叛,也沒時間配合蜀漢行動。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在蜀漢的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在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駐紮,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軍相持,並約吳國共同發兵。但這年八月,與魏國大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後,諸葛亮病死在軍中。

這一年,是吳國的嘉禾三年(234年),這年夏五月,孫權親征合肥新城。秋八月,以諸葛恪為丹楊太守,討山越。這一年,諸葛亮北伐,孫權倒是配合了,但是,不久諸葛亮病死了。

縱觀諸葛亮這幾次北伐,作為盟國的吳國,都沒有很好的配合或者策應,如果諸葛亮北伐時,吳國能從荊州這邊同時北伐,兩國都集中精銳兵力,兩下夾擊,使魏國首尾難顧,兩線作戰,蜀漢和吳國很有可能會吞併魏國,到時,平分土地,也不錯,但是,很遺憾,孫權沒有這麼做,或者,期間有小軍事行動,但是,沒有全力配合,導致滅魏未能成為現實。

東吳國力遠超蜀漢,為何陸遜不像諸葛亮那樣率軍北伐?

30樓:魏佳敏

因為陸遜沒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所以也不敢輕舉妄動,直接率軍北伐。

31樓:夏日絕

當時國家的內部條件並不允許陸遜出兵作戰。一個人是否能夠帶領軍隊出戰是由當時的國家情況來決定的。每一次出戰可以說都要制定一個詳細的戰略,只有有了相對詳細的戰略,才能保證士兵們的安全也為國家戰爭的勝利做出保障。

而陸遜之所以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北伐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點就是陸遜當時非常忙碌。當時東吳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沒有完全佔領荊州,荊州依舊有一部分土地在曹操的手中。

當時孫權為了能夠完整的佔據荊州,就選擇讓陸遜在荊州鎮守。而當時曹操派司馬懿也在那片土地上看著。

司馬懿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可以說與陸遜實力不相上下。所以當時陸遜為了防備司馬懿發起進攻也只能盯著司馬懿。當時陸遜已經其他的精力在其他地方了,他跟諸葛亮當時的情況不一樣,諸葛亮當時是因為本身沒有太多的事情所以才決定出徵北伐的。

第二點原因就是當時國內的實力並不允許。當時吳國的政權並不穩定,孫權自從登上皇位之後就有了自負的心理,所以他當時並不關心朝中政事。當時江東的那些大家族本身就不喜歡陸遜,所以即使陸遜當時想要帶兵出征也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當時陸遜面臨的情況其實跟諸葛亮想要出征的情況並不一樣,我們應該從當時吳國的局勢進行分析,從而客觀的比對這兩個人。

32樓:樂樂你看見

一、魯迅不像諸葛亮那樣率軍北伐,是因為陸遜比較忙。他在遵守荊州,荊州的意思是沒有防守優勢的,所以他在為了防止司馬懿偷襲荊州的時候不敢有一點鬆懈,他也沒有諸葛亮出入漢中的從容。

二、諸葛亮知道「夷州精疲力竭」也應該在北方割捨,利用「天下英才」的軍事才幹水平,又打司馬懿躲在營中,而高懸的免戰牌不敢動。連衛國的士兵都嘲笑司馬義怕看到一個像老虎一樣的士兵。儘管諸葛亮運氣不好,他還是在武章的原著中獻祭,但諸葛亮「不做,死後再說」的精神卻被後人銘記了一千多年。

三、國家弱小吳強。吳國佔領江東、荊州,兵力二十多萬。孫權的威望極高,陸遜將軍的天下聞名。

主要原因是陸遜太忙了。當時,東吳只佔荊州的三分之二,襄樊的大城市襄樊仍掌握在曹魏手中。以東吳為例,陸遜都總督由荊州看守,曹魏的辯護人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打了六次仗,但《三國演義》中有兩次記載。

四、荊州沒有蜀漢那樣的地形防禦優勢。陸遜有一天為了保衛司馬懿不敢放鬆。它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冷靜。

而吳邦國的內政也不穩定。孫權說他以皇帝為榮後,在政務上很懈怠。為此,張昭總是勸他無濟於事。

此外,孫權還在進行江東政權的本土化運動。越是不盡如人意的魯江代表魯東當地的家庭,魯迅領導軍隊的願望是不允許的。

除了不允許陸遜出兵的內外條件外,陸遜在體制上沒有優勢,也無法與諸葛亮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