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真的是慈氏菩薩口受的麼?有什麼證據

2022-06-09 16:17:20 字數 5923 閱讀 1862

1樓:匿名使用者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取經法之最大原因。

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

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

2樓:

歷史的角度不太好說,有的是間隔求證。還有另種證明方法,就是定功,你修修看有沒有四禪八定。自己去知足天找,有沒有慈氏菩薩在哪,問他有沒有這回事。

佛教的經都是佛祖口授的麼,那為什麼瑜伽師地論 是論

3樓:

彌勒佛現在還是菩薩,還沒有成佛,目前還在兜率天內院,要很久以後才降生在地球上示現成佛,才稱彌勒佛。

入門的經典:地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阿彌陀經等。

學佛是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但大乘經裡面也有小乘佛法。但不是要先讀小乘經再讀大乘經。所以學佛可以直接讀誦大乘經典,甚至直接就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佛。

建議看看《認識佛教》。然後選定一個法門,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期薰修。

南無阿彌陀佛

4樓:匿名使用者

佛金口宣說的,有阿難等集結的叫做經,餘下的由菩薩 法師做的叫做論。彌勒佛是尊稱,彌勒菩薩還沒成佛,如今在兜率天內院住持,待到五十六億年以後,下生人間,與龍華樹下成佛。時人壽八萬歲。

《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口述,由無著菩薩記錄而成的。由於是菩薩所說,所以叫論。《瑜伽師地論》太難 太艱深。

唯識學本身就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瑜伽師地論》是唯識的核心,更加難懂,不適合初機看。

建議你不要急於看經典,找一些法師的開始和對佛經的講義看看,會有好處的。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樓:事成金剛

佛教的經絕大多數是佛祖口授,然後由阿難陀和諸大長者集結的。所以佛經前面都有一句如是我聞。就是以阿難陀的口吻,意思是我曾聽佛陀這樣講過。(阿難陀多聞第一,過目不忘。)

6樓:匿名使用者

經就是經典,也就佛教導我們的話。我們認為六祖惠能成佛了。所以他說的六祖壇經也稱為經。入門可以讀《地藏經》。

7樓:wencey_泊

先讀《心經》吧。開啟智慧,以心轉境,願早日領悟

8樓:

就大小乘來說是勉強為之。現為末法是你我等悲哉。但【佛】也為眾生指明瞭方向。我涅盤後 當尊重【提木叉】 是汝等大師。即法無高下。但前題是。持戒。

可看【楞嚴經】常誦就明白了 誠薦【溯源】網您不會後悔的

阿彌陀佛

9樓:匿名使用者

first,佛教三藏,經律論三部。經是佛所說的,或者佛認定的(比如維摩經,雖然叫維摩經主要教理也是通過維摩詰這位大居士所說但是是佛所欽定的),後來有一部叫六祖壇經,我不知道為什麼叫經,難道六祖怹老人家夢裡收到某位佛的欽定嗎?不知道。

律一般來說是佛所說的戒律,即諸惡莫作。論是諸佛菩薩所作,解釋某部經或通論部分經的著作。具體來說瑜伽師第論說是彌勒菩薩所說,但是這個彌勒菩薩是不是真正的佛時代的彌勒菩薩有待考證。

入門來說,經典就是《心經》了,或者如果你真的有心通學佛教,四阿含或者說南傳經藏就等著你了。如果發心學大乘,大乘起信論值得讀一讀,但是不知道你古文如何。

10樓:釋歡顏

佛教的經絕大多數是佛祖口授的,但也不全是,例如《壇經》。

《瑜伽師地論》的確是彌勒菩薩口授的。

可以先讀:《行願品》、《普門品》《心經》《金剛經》《八大人覺經》《地藏經》,這些都是常誦佛經!!

小乘佛教是大乘和金剛乘佛教的基礎,但學佛不一定要先學小乘佛教再學大乘佛教!!

因為,每個人的根器和因緣不同,正所謂法無高下,人有利鈍,適合你自己的法,才是最高最妙的法。

自古以來,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他們的學佛過程並不是先學小乘再學大乘的,難道他們都不是正道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心即佛。豈不聞「立地成佛」?善哉!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典籍一般分:經,律,論。

具體區別在百科裡看下就知道了。

順便提一下,密宗裡還有很多「陀羅尼」,也就是「真言」,或「咒」,也包括在典籍之內。

13樓:馬勒瀧

先看看佛教的歷史,然後再選擇看那些經書。初學就看《法句經》,南傳北傳都看看。再看《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

南北傳的阿含經。本人認為:初學之後,可以讀一些漢傳佛教書籍,什麼《阿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心經》《法華經》之類的,最難學的就是唯識類的佛經,什麼《楞伽經》《解深密經》之類的,一堆名相別類讓人迷糊,建議沒人教就別去接觸了。

還有藏傳類的不適合看,因為沒有導師就不要學藏傳。最後可以學學一些論典,這個就因人而異了,注意揀擇。

距離你問已經有段時間了,道友學習佛學這幾年,有沒有接觸南傳佛教呢?有沒有疑惑過南傳與北傳的不同呢?其實南傳也有菩薩道,看看明昆長老的《南傳菩薩道》。

請問《瑜伽師地論》主要論的是什麼呢? 10

14樓:霓脦那些

「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的物件。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

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

其範圍涵蓋「害怕生死轉回、急於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

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終極道路。

章節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說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內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

2、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隱要義。

3、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十七地中諸經的儀則。

4、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十七地經典中諸法名義差別。

5、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

15樓:菩提老鼠

瑜伽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至於瑜伽師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

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先驅。瑜伽師地,即指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

全書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將瑜伽禪觀境界或階段分為十七地,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②攝決擇分(50~80卷)。

論述十七地的深隱要義;③攝釋分(81~82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的說法和儀則。初明說法應知的五分,次明解經的六義;④攝異門分(83~84卷)。

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所有諸法的名義和差別;⑤攝事分(85~100卷)。釋十七地有關三藏,特別是《雜阿含經》等眾多要義。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後明本母事。

五分中以本地分為重點,後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

16樓:動漫一日談

《瑜伽師地論 》為玄奘大師所翻譯 ,又稱為十七地論 ,講修行人從理論到修行的十七個層次, 其中雖也包含小乘的修法 ,但最終導歸大乘。此部論就像百科一樣。佛法中的宇宙觀。

嬰兒如何在母體內成長。如何守戒。如何聞 思 修。

什麼叫福報。什麼叫慧。夢是怎麼回事。

總之這部論不僅邏輯嚴謹。而且內容廣泛。就像大海一樣內涵無數珍寶。

有志修行者真正的修行指南。

該先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是《瑜伽師地論》

17樓:最勝子

都是對佛法修行建立完整系統的組織,先學您看得懂的比較好。

《廣論》與《略論》的區別,在於《略論》省掉了《廣論》中引用經典論證的部分。如果您要旁徵博引,學《廣論》比較好,止觀的內容就佔了《廣論》的一半,比較詳細也比較難懂,當年宗喀巴大師就考慮過要不要寫出來。如果您要節約時間,看《略論》比較好。

道次第的著作,其實《掌中解脫》對初學更有價值。

學習一遍大概個把月吧,要看各人的學習條件,修行則是一輩子或幾輩子的事,最好是有善知識的引導。學《廣論》應看日常法師的講解,學《略論》則有昂旺朗吉堪布的《略論釋》。

有能力的話,多學一些當然比較好。沒有能力的話,把精力集中在道次第上(《瑜伽師地論》也是道次第)也足夠了。 毗婆舍那的部分,要深入的話可以學習《宗義》,把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的見解做個系統的瞭解。

而《廣論》與《略論》已經把觀修的要點提煉出來,對修行已經足夠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那你是想修學什麼法門呢?

菩提道次第略論沒有

專門詳細止觀法門,是發出離心為基礎然後漸次生起菩提心的次第方法。

想學止觀法門,可以大智度論或者智者大師所作的童蒙止觀和摩訶止觀 漸進的看下去,經要看法華經。

瑜伽師地論應該是大乘有宗,也就是唯識宗的根本論著。

中論的理論大概是大乘空宗。雖然空有不二,但是入手不同。

究竟以什麼為先導,要看你修學的方向和自身的相應根機。

19樓:匿名使用者

若這兩部經比較,還是先學《瑜伽師地論》為好!

若要深入佛法,應先學《楞嚴經》《法華經》為好!

20樓:暗香沉夜

渴了就先喝水,餓了就先吃飯。你是渴了還是餓了?

21樓:醉品書香

贊同最勝子的觀點,《廣論》和《略論》是道次第的基礎,必須先打好基礎,我們正在學習系統學《廣論》。《瑜伽師地論》是大乘三系的唯識思想,比較難,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來。

《瑜伽師地論》和《大智度論》分別主要講什麼內容?

22樓:守厚星燕燕

1、《瑜伽師地論》,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

2、全書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物件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

3、全書分五部分:本地分(1~50卷)、攝決擇分(50~80卷)、攝釋分(81~82卷)、攝異門分(83~84卷)、攝事分(85~100卷)。釋十七地有關三藏,特別是《雜阿含經》等眾多要義。

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後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為重點,後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

4、《大智度論》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出系統解說及論證。論中引經籍甚多,儲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5、同時由於此論所釋的《大品般若經》為當時篇幅最大的一部經,作者並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故被稱為「論中之王」。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後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

該先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是《瑜伽師地論》

都是對佛法修行建立完整系統的組織,先學您看得懂的比較好。廣論 與 略論 的區別,在於 略論 省掉了 廣論 中引用經典論證的部分。如果您要旁徵博引,學 廣論 比較好,止觀的內容就佔了 廣論 的一半,比較詳細也比較難懂,當年宗喀巴大師就考慮過要不要寫出來。如果您要節約時間,看 略論 比較好。道次第的著作...

練瑜伽時出的汗真的是汗水嗎,為什麼練瑜伽會出汗 出汗好嗎

是汗水,如果常喝水,且常由於運動等出汗,汗水的構成比例會改變一些,由原來的黏黏的甚至是有味道,可能會變成像水一樣的 乾淨 有些女生就嫌自己出汗有味道而多喝水 多運動來調節。習瑜伽身體出汗是很正常的,這種健身適合任何人。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不怎麼出汗,跟每個人的自身體質有關.但不要裹保鮮膜,這樣很不利...

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真的認為劉備是英雄嗎 為什麼沒殺劉備

同意樓主觀點.曹是很自信之人.認為劉白手起家對自己不會有重大威脅.煮酒論英雄裡曹操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在試探劉備有沒有異心!當時劉備被皇帝親認皇叔,天下聞名,曹操剛平了呂布,天下仍然群雄並起,此時若殺了劉備,自然嚇的別人不敢來投奔!曹操所以一方面要試探劉備有無異心,另外就要敲山震虎!而劉備也很清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