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儒家有「親疏有別」和「等差之愛」的「愛人之道」,怎麼看待

2022-06-10 02:36:37 字數 3883 閱讀 3118

1樓:

非常符合人的心理,也非常的切實可行。推愛到他人比博愛更可行。

2樓:匿名使用者

21我們不過是塵土和灰燼,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我們的身體甚至在我們活著的時候便開始衰微。22誰當得榮耀?

人類當得。因為人敬畏主。誰不當得榮耀?

人類不當得,因為人違背主的誡命。23萬事出於主,:成功和失敗,貧窮和富有,生命和死亡。

24虔誠的人會得到主賞賜的祝福,此種祝福會突然降臨。25用不著關心你的需用,也用不著考慮未來註定給你的何等成功。26幫助善人,而不要幫助惡人。

27當心啊,莫入歧途;也許正當你高興的時候,恥辱便突然降臨在你的頭上。28你要一輩子愛主,求他拯救你。

儒家是怎樣的親疏有別?

3樓:瘋話倔呆

儒家的親疏有別是說一個人要理智的分析,去對待不同的關係。

例如,父母,子女,兄弟,知己,朋友等等。每一個詞都代表了一種程度的關係。由內而外,就如善者善天下,如果他連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善待不了他又會因為什麼去善待天下呢?

親疏有別,由親至疏,站穩腳跟一步一步的去兼濟天下。

儒家的愛有差等和墨家的兼愛的區別是什麼

4樓:隔壁山頭小燭陰

儒家是有區別、有針對性的愛,而墨家則是大愛、博愛

儒家的愛有差等和墨家的兼愛的區別是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5樓:nbp90t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看姜鵬如何解釋的,聽完長見識了!

6樓:狗比人忠

儒家思想

核心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思想體系分別有:

仁、義、禮、智、信,創始人是我們所熟知的孔子。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7樓:life半圓

價值是指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處於基本和核心地位,是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或價值取向,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或者看待、處理問題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實踐路徑就是為了實現其價值目標所主張的基本途徑;表現形式就是他們認為能夠在社會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們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或價值取向的具體制度規定和道德規範及有關的具體行為。如「克己復禮為仁」,其中的「仁」就是價值取向,「克己」是途徑,「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具體指的就是西周時期「禮制」、「禮儀」的種種規定和規範。按照這一方法進行分析,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都屬於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第一,肯定人的現實價值,尊重人的生命。自從人類成為智識動物後,對人自身、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係便進行著不斷的思索與**,不同型別的文化對此進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會科學出現之前,只有中國文化對人的現實價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態度。

比如,基 督教、佛 教都主張人們放棄現實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虛無飄渺的天國世界、佛性世界,在實質上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否定(在不同時期其程度有很大區別),而在中國,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現實世界的意義,認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處於最重要的位置,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 中國古代的「天命論」,把包括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結果,是老天爺意志的體現,這種說法雖然與宗 教的上帝創世論有相似之處,但與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卻有著重要的區別。其表現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雖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即我們今天講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如孔子就明確地認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意思就是說,上天是用諸四季的更替、萬物的存在和變化等行為來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最為重要和根本的一點是,中國古代「天命論」的出發點和歸縮並不是要人們去追求天國世界,為「天」獻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 教所宣揚的那樣),而是藉助「天」來證明在現實世界行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觀規律辦事,達到天為人服務的目的,天生出各種各樣的物品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條件,「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

第二,主張順應和合理地滿足人的慾望。對人類的本性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的文化也有著巨大的區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類的本性沒有采取咀咒式的態度,而是在肯定和承認的基礎上,認為應該對人的慾望予以合理的滿足。

如對「性」的問題,儒家認為 「食、色,性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們的這種「大欲」應該得到合理的滿足。對此,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最為精彩。孟子勸齊宣王推行王政,齊宣王擔心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不能推行王政。

孟子認為,如果齊宣王能在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同時也讓老百姓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做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那就是王道的表現,「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 因為這一原因,在以往幾千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中國人的性觀念是相當開放的,直到唐朝時,寡婦改嫁都被看作是正常的。

只是到宋**學興起後,中國人的性觀念才由開放轉向封閉,對「性」才有了種種的不合理禁錮。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在基本價值傾向上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多種文化中,都有過對作為人的本性的「性」進行否定和咀咒式的傾向,如有的文化中的「原罪說」就是其表現之一。

第三,「仁者愛人」,包含著對人們基本權利承認和肯定的內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的基本涵義有:

(1)家族成員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解釋仁的根本涵義時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順從父母、長輩;悌就是弟對兄要恭順。反過來,父母對子女必須慈愛,兄對弟要友善和愛護。

孔子認為這是「仁」的出發點,因為一個連父母兄弟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愛其他人的。(2)「泛愛眾」 、「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要用對待家庭成員間的友善態度來對待一切人。具體表現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他人有理解、寬容的態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應該幫助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仁者愛人」表現在統治者身上就是要有愛民之心,實施仁政和德政,為老百姓謀利益,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民同憂,與民同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省刑罰,薄稅斂」,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生產,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設法滿足他們;不想要的,不要強制他們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這些涵義,歸納和概括起來就是人們要有友善、寬容、助人之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導的一種價值原則或價值取向,在不同的條件下,這種價值原則或取向的具體形式是有區別的。

作為一種價值原則或取向,儒家關於「仁」的這些思想,不管是從道德層面來理解,還是從近現代人道主義、人 權思想或者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其價值和意義依然巨大,說它「微言大義」並不為過。現代文明社會提倡和鼓勵的人們要有愛心,關愛社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只是話語表達方式有所區別,在精神實質上與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泛愛眾」是一致和相通的。它的價值還遠不在這裡。

儒家所主張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包含著承認和肯定人們基本權利的思想。「推己及人」,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比方,你不希望別人傷害你的身體,那你也就不應該傷害別人的身體,實際上也就是你有人身不受傷害的權利,別人也有同樣的權利要求。

你希望別人尊重、不要侮辱你的人格,那麼同樣地你也必須尊重他人的人格,不侵害、侮辱別人的人格。依此類推,現代人要求和爭取的種種權利平等、權利保障都可以從這裡找到邏輯起點。較之於「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更為具體和明確觸及到了人們權利對等的問題。

「立」就是要立身於世,要生存;「達」就是要成就事業,要發展。用現代話語表示,你要生存,有生存的權利,別人也要生存,也有生存的權利;你要發展,有發展的權利,別人也要發展,有發展的權利。

儒家強調的品行修養有哪些,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儒家是入世的學問,但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卻是以道為本的。孔子問禮於老子,表面問禮內藏高層次道學的承傳,故孔子有 朝聞道 夕死可矣 的心語,位列儒家群經之首的典籍正是 易經 儒道同源,儒家的修行到了高層次上是屬於道家的。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不是說他不相信神,孔子只是把 道 中適合於人的部份傳出來了。所以...

儒家和道家對傳統中國的影響,儒家和道家思想分別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儒家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正統思想,在舊社會客觀上充當了地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近代以來,先進的知識分子為反封建,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幾年,和諧倍受推崇,其實質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方面。道家的唯心思想,是一種避世的態度。其超然物外,無為而治的想法給古代和近現代的人們以精神上的...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 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少人仍然認為 儒家思想 是 四舊思想 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儲存過去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