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的「脾」,不是指的脾臟,那是指的什麼呀

2022-06-21 04:12:03 字數 6252 閱讀 3459

1樓:宇文元修宛辛

脾在五臟中是一個極受重視的內臟,這主要取決於脾的主運化的生理功能。由於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是人體攝取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這些營養物質是化生氣血津液的物質原料),從而確立了脾為後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於脾主運化的生理活動是在胃主受納腐熟的基礎上進行的,脾與胃都參與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故歷來常把脾與胃合論,而稱脾胃同為後天之本。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並使之運用於臨床,歷史上甚至出現了「脾胃學說」這樣的專門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時代的李杲(東垣)。李東垣在其所著《脾胃論》中反覆強調脾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極端重要性,併力倡補脾胃,從而被稱為「補土派」、「脾胃論派」。本節討論的重點是脾,但事實上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對胃的敘述。

.脾的解剖

近來對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態,基本上是避而不談,至多說一句「脾位於腹中」。其原因在於,心主血、肺主氣、肝主藏血、腎主水等,都與現代解剖學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獨脾則不然。中醫藏象學認為脾主運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現代解剖學上的「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腸,所以就覺得對不上號了。

但從古典文獻看,脾的解剖又是確實存在的。脾不僅有其具體的位置,還有重量、大小、色澤等記載。

《難經·四十二難》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清以來不少人從「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現代解剖發現,胰藏胃之左後方,與《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相符。《圖書編》說:「脾者,土官也,掩太倉,在臍上三寸。

」《類經圖翼》認為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鐮」的描繪與「胰」極相近似。

關於脾的色澤,《醫貫》、《圖書編》皆雲脾之色如「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顏色。至今俗稱**胰為「血脾」,可資一證。然《內經》據五行學說,認為脾色黃,《三才圖會》亦附和說:

「脾……色如縞映黃。」其實此處「脾色黃」並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氣色」。如雲:

「腎色黑」亦然。

「胰」在現代認識中,它是一個具分泌機能的腺體,故稱「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產生多種消化酶,通過管道排入小腸,參與消化,與脾主運化功能相一致。存在於胰腺組織中的一些內分泌小島,即是「胰島」,分泌胰島素等物質,參與人體能量代謝,與《難經》所說「溫五臟」相似。

現行教科書認為,脾的運化功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這與胰產生各種消化酶排入小腸中參與消化吸收相符合。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認為,脾在解剖上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胰腺」是相關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應比「胰腺」更大。比如侯燦等人認為中醫學中的脾還應包括現代解剖學的「脾」,解剖上的脾和胰都屬於中醫藏象之脾。當然,脾的概念本來就應大於解剖概念。

諸如脾主統血、主運化水液等,就不是單純的形態結構所能概括得了的。

2樓:劉欣宇

中醫中的脾其實指的是西醫體系中幾乎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其實我覺得理解中醫的臟腑最好不要從形態學解剖學去理解,直接理解成功能就可以避免很多思維上的誤區。

中醫中的「脾」,不是指的脾臟,那是指的什麼呀?

3樓:匿名使用者

脾在五臟中是一個極受重視的內臟,這主要取決於脾的主運化的生理功能。由於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是人體攝取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這些營養物質是化生氣血津液的物質原料),從而確立了脾為後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於脾主運化的生理活動是在胃主受納腐熟的基礎上進行的,脾與胃都參與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故歷來常把脾與胃合論,而稱脾胃同為後天之本。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並使之運用於臨床,歷史上甚至出現了「脾胃學說」這樣的專門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時代的李杲(東垣)。李東垣在其所著《脾胃論》中反覆強調脾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極端重要性,併力倡補脾胃,從而被稱為「補土派」、「脾胃論派」。本節討論的重點是脾,但事實上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對胃的敘述。

.脾的解剖

近來對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態,基本上是避而不談,至多說一句「脾位於腹中」。其原因在於,心主血、肺主氣、肝主藏血、腎主水等,都與現代解剖學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獨脾則不然。中醫藏象學認為脾主運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現代解剖學上的「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腸,所以就覺得對不上號了。

但從古典文獻看,脾的解剖又是確實存在的。脾不僅有其具體的位置,還有重量、大小、色澤等記載。

《難經·四十二難》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清以來不少人從「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現代解剖發現,胰藏胃之左後方,與《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相符。《圖書編》說:「脾者,土官也,掩太倉,在臍上三寸。

」《類經圖翼》認為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鐮」的描繪與「胰」極相近似。

關於脾的色澤,《醫貫》、《圖書編》皆雲脾之色如「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顏色。至今俗稱**胰為「血脾」,可資一證。然《內經》據五行學說,認為脾色黃,《三才圖會》亦附和說:

「脾……色如縞映黃。」其實此處「脾色黃」並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氣色」。如雲:

「腎色黑」亦然。

「胰」在現代認識中,它是一個具分泌機能的腺體,故稱「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產生多種消化酶,通過管道排入小腸,參與消化,與脾主運化功能相一致。存在於胰腺組織中的一些內分泌小島,即是「胰島」,分泌胰島素等物質,參與人體能量代謝,與《難經》所說「溫五臟」相似。

現行教科書認為,脾的運化功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這與胰產生各種消化酶排入小腸中參與消化吸收相符合。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認為,脾在解剖上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胰腺」是相關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應比「胰腺」更大。比如侯燦等人認為中醫學中的脾還應包括現代解剖學的「脾」,解剖上的脾和胰都屬於中醫藏象之脾。當然,脾的概念本來就應大於解剖概念。

諸如脾主統血、主運化水液等,就不是單純的形態結構所能概括得了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中的脾指脾胃肉口脣

中醫所說的脾臟是指什麼地方?

5樓:

在胃上面和胃後面 和胃連著 脾自身還有甜肉連出來是現在的胰腺在胃的下面

不知這個解釋合理否,請高手指正

6樓:青竹遺風

中醫五臟是功能歸類的系統學說,不是單指特定的臟器。脾指的不是脾臟,脾主運化,運化水谷、運化水溼,包括了胃、腸、腎、膀胱諸多功能。中醫的脾,不能與西醫的臟器混為一談。

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有什麼區別,分別指哪?作用有什麼不同?

7樓:

西醫的脾是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左上腹部,對免疫有作用。中醫的"脾"是消化器官,實質上指的就是胰腺。

8樓:匿名使用者

西醫的脾是淋巴器官。根據《難經》的對脾的形狀描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這是指西醫中的脾),有散膏半斤(這是指西醫中的胰腺)。」所以中醫的脾應該包括西醫的脾和胰腺。

西醫的脾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淋巴,參與免疫。

中醫的脾的功能是1,主運化水谷,也就是消化。2,主升,也就是把食物中的營養輸送到心肺,並防止內臟下垂。3,主統血,也就是為血液執行提供約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維持正常的血液迴圈。

不知道這樣說夠不夠通俗。

中醫上說的脾虛,指的是內臟脾嗎?

9樓:三國釘子戶

西醫的脾臟僅僅是一個器官,中醫的脾卻是一個系統,因為它還包括了稱為陽土的腑-胃。脾虛除了本身臟器的原因還可能會是肝氣橫逆犯脾胃造成的治法是完全不同的。

10樓:以虛為名

不是內臟脾,中醫重功能不重形態。

中醫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中氣又是一身之氣的一部分,起到運化水谷等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與西醫不能完全對應。

12樓:~老李

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藥點�藥飯

名詞解釋:藥點、藥飯是將穀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製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麵粉製成糕點。適用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麵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慾不振。

補脾的食譜: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洩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託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洩瀉。溼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洩。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溼熱和便祕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洩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祕。虛寒、洩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洩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洩瀉。

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虛寒證、寒溼證忌食。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溼。宜於中氣不足、洩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洩瀉。

秈米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虛溼盛腹瀉。熱證、溼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溼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溼,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溼盛,食少便稀,暑溼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祕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祕,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溼證、溼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朮10克,乾薑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麵粉500克及適量的糖製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淨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慾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朮、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蔘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慾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於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淨,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麵做成糕。適用於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祕。

●方8、薑糖山芋:山芋500克,生薑2片,蜂蜜適量同煮。適用於腸燥便祕。

中醫中的腎和脾和西醫中的腎臟和脾臟是一回事嗎

不一樣的。就象二樓說的。西醫所說的脾腎,就是解剖位置的脾腎,是指的它們本髒。功能如腎,就是一個泌尿代謝。主管水液的代謝。脾兒時參於產血,成年就失去了造血功能,而單一參於人體的免疫。而中醫所說的脾腎,是指功能上的。它包含很多。如它所說的腎,主生殖,主骨,有水液,藏精生髓等等,也就是說它包含了大腦的功能...

中醫上的膽是指什麼,中醫裡的筋在西醫指什麼

中醫中的臟器不是單純像像西醫那樣指那塊肉,相對於那塊肉這種物質性,中醫更側重臟器的功能性,以及這個臟器所統領的經絡。中醫裡的筋在西醫指什麼 20 應該是指韌帶 其實中醫的這個名詞很模糊 涵蓋很多內容 筋 在中醫包含韌帶 靜脈 軟骨 甚至一些肌肉組織 西醫裡的筋是很明確的 中醫的理論體系和西醫不一樣 ...

中醫的氣的含義是什麼中醫中說的氣是指什麼?

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無不傷及氣血。所以,治病之要訣,在明氣血 醫林改錯 所謂調和氣血,是根據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異常,以及氣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變化,採取 有餘瀉之,不足補之 的原則調和氣血,使氣順血和,氣血協調。它是中醫 疾病的重要原則,適於氣血失調之候。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