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隊有飛機嗎,清朝有多少軍隊

2022-06-25 02:32:03 字數 5619 閱讀 3848

1樓:桃李花自香

在中國那個時候是沒有的。美國人認為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萊特兄弟(wilbur wright和orville wright),於202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5分在美國試飛成功。

法國人認為世界最早的飛機是由法國人克雷芒·阿德爾(clément ader)發明,於2023年10月9日在法國試飛成功,部分人認為他發明了歷史上第一架飛機。

巴西人認為是巴西人阿爾貝託·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發明了飛機,2023年10月12日桑托斯-杜蒙特的「14 bis」飛機成功地飛至60米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動力飛行,之前的飛行並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飛」的標準。

據未經證實的報道,德國飛機製造業先驅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於2023年成功試飛「禿鷲」飛行器,可以離開地面飛行2.5公里,古斯塔夫將比萊特兄弟研製飛機的時間早兩年。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軍隊是不可能有飛機的,直到清**被推翻他們只是擁有不到2300人的火槍隊,怎麼可能會有飛機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飛機是2023年才發明出來的,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是2023年,是馮如在美國發明的,清朝2023年滅亡,在滅亡之前沒有裝備飛機

4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沒有不說工業革命沒有洗禮中國中國那時候汽車都不讓有原因就是慈禧認為司機坐前面違背傳統,不分尊長更別提飛機了,敢在皇上腦皮子頂上飛,肯定給你斬了

滿清入關時有多少軍隊

5樓:米格戰鬥機

滿軍入關的時候,只有八萬五千兵力,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駐軍是三萬五千人,合在一起就是十二萬人。

清朝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納叛,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

諸如李永芳、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清廷,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 並從孔有德等那裡學來紅夷大炮製造技術,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

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自崇禎登基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禎二年(天聰三年,2023年)10月,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入喜峰口,進犯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被稱為「己巳之變」。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2023年),清軍取得鬆錦之戰的全面勝利,明朝在關外的精銳盡失,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清兵入關的道路被徹底打通。

6樓:專注文化知識解答

一、清軍入關時兵數18萬人,號稱20萬,連同眷屬並奴僕最多100萬。

二、各旗編制及發展

至2023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軍入關,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計18萬人。

1、2023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2、2023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3、2023年盛京瀋陽(天聰9年)清太宗皇太極擴編蒙古八旗。

4、2023年 盛京瀋陽(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極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5、2023年 盛京瀋陽(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6、2023年 盛京瀋陽(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極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8×3=24旗,24旗×7500人/旗=18萬人。

7樓:最強大腦花

滿清是平時務農畜牧,戰時傳換為軍隊。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初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2023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並稱前建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 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一佐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參領; 五「甲喇」為一「固山」,設一都統。

「牛錄」、「甲喇」和「固山」均為滿語。「固山」即旗。

由此可見,一旗的人數為:300x5x5=7500(人)滿清「八旗」的人數為:8x7500=60000(人)凡滿族成員分屬各「牛錄」,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皇太極天聰九年(2023年),隨著兵力的擴大,分設蒙古八旗,共16840人。

崇德七年(2023年),分設漢軍八旗,共24050人。

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總兵力為100890人

8樓:中國四毛

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這12萬人裡頭,其中滿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定都北京後,一年內即招降了40多萬各路明軍,八旗兵在與李自成50萬軍隊的消耗戰中**頗多,到多鐸滅了弘光政權後,滿軍減員近2萬,當時全國的滿兵不過5萬5千人(包括殘廢),八旗兵開始退居二線,滿軍的半數被佈置在北京,稱為駐京八旗,半數佈置在各省的省會或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

北京的滿軍為2萬8千人左右,各地的滿軍為2萬7千人左右,在戰場上基本做督戰隊。

清朝的八旗兵在江南的駐防情況為:江寧將軍駐南京,統帥八旗兵6千3百人,其中滿軍4千人左右,杭州將軍駐杭州,統帥八旗兵3千9百人,其中滿軍2千人左右,福州將軍駐福州,統帥八旗兵2千8百人,其中滿軍1千5百人左右。江南加上福建共計駐防八旗兵3處,共1萬3千餘人,其中滿軍佔一半有多,大約為7到8千人左右。

當年江南清軍總數大約在20到30萬之間,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基本上都是這些從明軍裡投降過來的綠營兵。

9樓:匿名使用者

滿清軍隊於2023年進入山海關,由攝政親王多爾袞率領,共4.5萬八旗兵,9萬壯丁進關,與歸順的吳三桂會師,最後擊敗了200萬明軍以及數以萬計的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中國。

10樓:打傘和尚

清代入關時,實際上是24旗,分別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入關後,主要是靠明軍降兵鎮壓各地的反清勢力。

11樓:亞瑟王的騎士

滿人軍隊十二萬,八旗主力,漢軍,蒙古諸部配合入關,進佔山西,陝西,京津,山東,伺機合擊河南的闖王部隊。

12樓:匿名使用者

清軍滿、蒙、漢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隊,總共有18萬人,還有就是吳三桂5萬「關寧鐵騎」!應該就這麼多了,歷史上就這樣寫的!至於國內的話就李自成差不多10萬農民軍!

13樓:匿名使用者

兩萬八旗兵,擊敗二十萬明軍

清朝有多少軍隊

14樓:匿名使用者

按通常的說法,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將四旗擴充套件為八旗時,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每五牛錄立一甲喇額真,每五甲喇立一固山額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有八旗(見於基本史料如《滿洲實錄》,《八旗通志》等)。這樣計算的話,每旗共有25個牛錄,也就是五五制。

每牛錄300人,則每旗7500人,八旗共6萬人。

當然,這個數字略微有些疑問。因為《八旗通志》接下去就寫道:「時滿洲、蒙古牛錄三百有八,蒙古牛錄七十六,漢軍牛錄十六」。

這樣加起來一共就有400牛錄。如果按五五制,那麼八旗應該只有25×8=200個牛錄,《通志》記載牛錄的數量一下子就多了一倍。但史料有時候互相矛盾,比如《滿文老檔》天命六年(1621)閏二月做過一次統計,八旗加起來共有231個牛錄,與《八旗通志》不符。

我們暫時不理會爭論,以《老檔》為準,畢竟後者更符合五五制的描述,大約接近於真實情況。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便持這一觀點。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還沒有蒙古八旗和漢八旗。所謂的蒙古牛錄和漢軍牛錄都是滿八旗的一部分。而滿人牛錄其實也是滿人、蒙古人和漢人的混合。

滿八旗不是純粹滿人組成的。畢竟到了入關前夕,滿八旗也只有牛錄318個,初創時不可能有400個,要不就是這400個其實都是半牛錄。

那麼,按照《老檔》,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努爾哈赤在2023年有300×231=6萬9千人呢?顯然也不行,因為雖然一個牛錄定額是300人,但實際上大部分的牛錄都是不滿額的。按《歷代八旗雜檔》,可以見到牛錄的編成其人員數量浮動相當之大。

如尼瑪禪部下只有55人,就編成半個牛錄。伊勒慎只有25戶,編成一個牛錄。雅瑚和恩格圖都只有18戶,分別編成一個牛錄。

法都帶領50餘戶,編成半個牛錄等等。按通常的情況下,每戶平均二至三人不等(這裡的「人」是「丁」的意思),最多也不過幾十人,則18戶就可以成為一個牛錄,其至多隻有一半的定額。從資料來看,大部分的牛錄都是不滿額的。

那麼,平均一個牛錄到底有多少人呢?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不過皇太極繼位後,把每個牛錄的定額改成了200人,大概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數字。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時代的牛錄平均人數實際上約是定額的2/3。這樣來看,八旗初創之時,約有總人數200×200=4萬人。

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人數不是總人口,而是「丁」的意思,也就是16至60歲的男子。按通常的一丁對五口的比例,這說明那時後金有總人口20萬左右。

更要強調的是,這4萬人並不都是兵士,不知道為什麼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八旗的總丁數當作八旗的總軍力。雖然後金是全民皆兵的部族,也決不可能國內所有16-60歲的男人都同時當兵出戰。實際上,後金的兵與丁之比例是史有明載的。

皇太極曾經向抱怨差役繁重的漢官說,你們抱怨差役苦過滿洲人,但「滿人出兵,三丁抽一」。要是讓你們也三丁抽一去打仗,你們以為如何?(《太宗實錄》天聰八年正月)當時對沒有編入旗的漢人是實行二十丁抽一兵役的,已是極為勞苦,而八旗三丁即有一人當兵,則是典型的不分兵民的表現。

但絕不能認為所有的旗人都是士兵。

事實上,當兵的旗人叫做「披甲人」,暫不當兵的旗人叫做「餘丁」或者「閒散」。雖然理論上每個旗人都有當兵的義務,但實際上披甲的比例最多也不過是努爾哈赤時代的二丁抽一,已是極限。天命年間有時每牛錄披甲一百多,到了皇太極手裡定額為每牛錄六十甲。

「每牛錄滿洲三人中許一人披甲,以六十名為常數。其中或多或少,務於三人中選一人。他牛錄甲雖有餘,亦不許補不足。」(《太宗實錄》崇德六年三月甲子)

因此,在皇太極時代,每牛錄丁數200,其中披甲人60。披甲的比例是60/200=30%。大約來說是三丁披一甲。

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崇禎二年皇太極入關時究竟動用多少兵力了。按前面的討論,入寇時每牛錄出兵15-20人左右,而一個牛錄的總兵額是60人。所以,皇太極入寇時的兵力是當時八旗總兵力的1/4到1/3左右。

而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傾巢出動,大本營一個不留。事實上,後金出動1/3試探性地迂迴深入已是相當多的兵力,到甲申年山海關大戰這種一賭國運的時刻,多爾袞也只有出動了總兵力的2/3而已。

但我們還是不清楚後金的兵力總數。這就涉及到後金總兵力是多少,或者說,後金當時一共有多少個牛錄的問題。

我暫時沒有天聰三年的數字,不過我們之前已經提到,八旗初創時總共有200個牛錄,按《老檔》,到了天命六年增長到231個。天聰八年,皇太極宣佈把每旗的牛錄數定為30個,總共240-260個牛錄。再按光緒《事例》卷1111,統計皇太極末年,也就是崇禎十六年時,滿八旗共有牛錄(佐領)318個。

因此,大致可以判斷,天聰三年入寇時,滿洲八旗的總牛錄數在240-250左右,應該不會差太遠。按照太宗朝一牛錄(佐領)200人的定製,則當時共有壯丁5萬左右。再按照每牛錄60披甲人,共有作戰士兵1萬5千人。

1萬5千這個數字,從另一些材料中也能得到驗證。例如《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載,崇德二年,八旗共有納官糧丁31,889人。所謂的納官糧丁,就是不披甲的餘丁,他們並不出戰而是負責耕種,所以有納糧的義務。

按三丁抽一的比例,可知兵數與餘丁數應是1:2,即兵數是納糧丁數的一半,即16,000左右。這是崇德二年的數字,天聰二年自然較此數更少,因此1萬5千兵數的估計是非常合理的。

那麼,八旗總共有1萬5千兵,其中約1/3隨皇太極入關,即實際入關的士兵只有5000左右!

清朝的軍隊為什麼把清朝滅亡了,清朝滅亡之後,剩下的百萬清朝軍隊為什麼都不

狹義的清軍指的是八旗兵,清朝滅亡前,已經找不出具有戰鬥力的清軍了。實際上清朝末期,清 已經無法真正的控制全國了,清朝自己的八旗軍不堪一擊,在剿滅太平天國時,更是沒有錢,不得不讓地方自籌資金,這才有了湘軍和淮軍.清朝滅亡前夕共出現過四支比較有名的軍隊 1 湘軍 2 淮軍 3 北洋海軍 4 北洋新軍 湘...

清朝有丞相嗎,清朝有宰相這一職位嗎

清朝沒有宰相或丞相的官稱 在官職設定中,清朝基本上保留了歷朝的制度,主要由六部掌管職權 吏部 主管文官的登記,資格的審查,成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轉調,俸給,獎恤等事的審查 戶部 主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禮部 主管練兵,和武官一切政令。刑部 主管國家的法律刑罰。工部 主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在地方...

清朝有寶藏嗎

有,著名的是 太平copy天國的寶藏bai石達開藏寶之謎du 據中國書籍出版社出 zhi版的 寶藏的故事 記載,太平天 dao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覆滅於大渡河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財寶埋藏於某隱祕處。石達開當時還留有一紙寶藏示意圖。圖上寫有 面水靠山 寶藏其間 八字隱訓。據歷史文獻記載,當年天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