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什麼地形(科學

2022-06-25 18:42:30 字數 3917 閱讀 6584

1樓:

廬山特別發育的伸展構造,形成了廬山變

質核雜巖構造和斷塊山。廬山處在華南揚子地塊北端,侏羅紀至早第三紀,大陸地殼處於強烈的伸展狀態,大規模陸殼重熔型花崗岩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處於盆嶺構造的發展階段。

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廬山便形成了現今斷塊山形態。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構造和變質核雜巖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徵。

廬山獨特的多成因複合地貌景觀。新構造運動使廬山形成了斷塊山構造,斷崖地貌景觀在山體四周到處可見,尤其是東西兩側,這是山體構造上升的體現。廬山山頂相對平緩,古剝蝕面表現明顯。

廬山進入更新世後,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活動。受第四紀侵蝕作用,全山又出現了許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階、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蝕地貌景觀。構造運動作用與冰蝕作用兩種作用的疊加使廬山更顯得雄峻奇險。

中國古代詩人蘇東坡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種寫照。

2樓:冰霜劍歌v達爾

一、1《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⑵,遠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識廬山真面目⑷,只緣身在此山中⑸。

二、1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遮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

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廬山的地貌景觀較為特殊,是一種多成因複合地貌景觀,依次由斷塊山構造地貌景觀、冰蝕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疊加而成。

晚白堊紀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廬山斷塊山的雛形,至古近紀、新近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才形成了雄偉峻峭的廬山斷塊山。

300萬年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曾產生過4次冰期,此種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蝕作用特別強烈,在高大的斷塊山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蝕地貌景觀,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萬年以來的冰後期,由於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著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峰巉巖,u谷形成新的峰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異常雄偉壯觀,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3廬山是一座崛起於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經過漫長複雜的地質運動: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後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雄踞在長江與鄱陽湖之間的廬山。

4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內,九江縣一東,星子縣以西。是世界級名山,相對高度1200—1400米。最高峰為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

蘆林湖、石澗瀑、五老峰、險峰均為廬山著名的風景點,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裂,山勢非常雄偉 。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位於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

雄踞於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的蓮花鎮附近。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正瀕而側影著千頃闊湖,山清水秀景色泛勝。由長江、廬山、鄱陽湖相夾地帶,才會形成襟江帶湖、江環湖繞,山光水色、嵐影波茫之景象。

故古人云:「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恰到好處。也正因是如此,廬山才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的是什麼景地

3樓:

廬山出自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4樓:安樂小窩

幼兒園小學必背唐詩宋詞古詩75首《題西林壁》帶拼音譯文,宋朝詩人蘇軾詩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什麼意思?

5樓:鐸斯宰父初柳

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全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先寫橫看,整個廬山是一道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再寫側看,它是一座座高峻峭立的險峰。站在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變幻萬千,呈現不同的景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的是什麼地方?

6樓:

廬山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後面兩句是什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後面兩句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 題西林壁 中的詩句。全詩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倆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同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結果。比如,同一棵參天大樹 畫家眼睛裡看到的是色彩 色調 生物學家看到的是細胞 生理機能 木匠看到的是木材的用途 鍋爐工看到的是燒火的劈柴 首先,你錯了一個字 橫看成 嶺 側成峰。這兩句翻譯為 從正面看廬山,山巒連綿不絕 從側面看廬山,山勢陡峭險峻。廬山從遠處...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一寫和這首詩一樣富含的哲理詩句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 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 變化 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 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