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買雞賣雞的利潤問題,經濟學 買雞賣雞的利潤問題?

2022-08-16 21:42:10 字數 4588 閱讀 2319

1樓:匿名使用者

假設此人原有x元(從下面交易過程可以看出,x應大於等於5)第一次交易:4元買雞。剩餘:雞+(x-4)元;

第二次交易:7元賣雞。剩餘:7元+(x-4)元=x+3元;

第三次交易:8元買雞。剩餘:雞+(x-5)元;

第四次交易:11元賣雞。剩餘:(x+6)元;

總利潤=最終剩餘-原有=(x+6)元-x元=6元,也就是說此人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產生了利潤6元。

樓上有人說7元賣出8元買進就是賠了1元,其實你又怎麼知道在你7元賣出後,這隻雞的價值沒有漲到9元、10元,而你8元再買進其實是賺了而不是賠了呢?另外按這種說法的話,那麼這隻雞是不是可以解釋成只值4元呢???按照scc5346991的說法:

第二次交易:7元賣出,8元買進,利潤-1元,那是不是說此人第一次買雞利潤是-4元呢?很多人說是5元,那麼試想,此人最後手中實際多了6元,如果換成一個企業,是不是這1元就可以進入個人口袋了呢?

如果這一元換成一億,且是美元英鎊,那這個企業要虧空多少呢?

總的剩餘價值-總的原始成本=總的利潤,6元!絕對沒錯!

2樓: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由於這是某公司的招聘題目,是把最大的利潤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雞的本來**是4元,大家都忽視了這點所以請看:

整個事件有3次交易,我們來看看具體是哪3次?

第一次交易:4元買進,7元賣出,利潤3元;

第二次交易:7元賣出,8元買進,利潤-1元;

第三次交易:8元買進,11元賣出利潤3元;

整個過程:3-1+3=5元

所以分析得知,因為後兩次交易等於多賺了2元。 此題為論證題,用方程式來論證的話是很簡單的,為了通俗易懂,我用了文字說明.

請注意,這裡有個成本及利潤核算的問題,

這裡說明的是他賺錢,(賺錢包括成本與利潤一起賺回來)而不是在除成本以外的的基礎上賺多少,

應該把成本加進去計算.

3樓:失重的天稱

-2元\第一次賣7元,相對於11元賣出,裡面有7元的機會成本,所以虧4元~

第二次的3元利潤裡面有一元的追加成本,所以利潤是兩元,總利潤:-4+2=-2元~~~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這個人虧了4塊錢,為什麼呢?從商業角度來解答,如果按照以上方式買賣他賺了6元,但是他本可以賺10塊,他第一次買賣賺了3塊,第二次既然找到了11塊的買家,他只需從之前4塊的賣家那裡進貨,這樣他就住啊賺7塊,加上開始的3塊他就賺了10塊,本可以賺10塊他卻賺了6塊,從商業角度他虧了4塊,商家應該利益最大化,出題者也是這個思路的

5樓:薄情人涼情涼心

答案應該是虧損2塊

本來4塊買回11塊賣出可以賺7塊,但是他平凡交易提高了成本只賺了5塊,7-5=2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商人的原始資金是多少,最少也是5元。

所以利潤應該是6元

7樓:鍾晨

18-11=6總收入減總支出

8樓:匿名使用者

說六元的指示想當然的思維方式,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不是這樣的總共有三次交易

第一次4元買7元賣,利潤三元

第二次7元賣8元買,損失一元

第三次8元買11元賣,利潤三元

所以說總共利潤是 3-1+3=5,只是追加成本的問題或者你這麼考慮,第一次交易掙三元,可是第二次用8塊錢買只值7塊錢的雞,所以陪了一元,這兩次交易實際利潤只有2元,最後一次又獲得利潤3元,所以一共是5元

9樓:匿名使用者

6元。我們從這個人的總支出和總收入去理解。

一、總支出(5元):

1、為了獲得第一次交易,這個人支出4元;

2、為了獲得第二次交易,這個人支出1元。

二、總收入(11元):

這個人通過兩次交易後,最終收入了11元。

總收入減總支出:11-5=6。

其中讓人容易理解錯誤的是這個人花8元回購這一步,其實8元當中,只有5元屬於這個人買雞的本金。

10樓:司志專

4元進7元出賺+3元

8元買-4元

11元賣+3元

最後3+3-4=2元

11樓:小馬同學學學

不知道現在回答晚不晚,從經濟學角度我覺得他賠了一塊錢

12樓:匿名使用者

天才! 佩服 樓上的是不是 天才啊!

微觀經濟學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問題

13樓:

首先呢,微觀經濟學裡的顯成本

也就是生產要素的支出這一塊是我們說的會計成本。而微觀經濟學裡德經濟成本指的就是顯成本和隱成本之和,就是總成本。經濟利潤是用總收益減去總成本(也就是經濟成本)會計利潤是指總收益與會計成本(就是顯成本)之間的差額這樣一看就清楚了吧~~~~~~~~~~~~~~~~~~~~~~~~

14樓:匿名使用者

利潤=收入+成本-費用

利潤=1000*100-20000-50000*10%=7.5萬(由於在會計中,借款跟費用,成本,收入均無關,月末需要結轉,結轉後是平的,利息一般計入財務費用,財務費用也結轉,但轉入的是本年利潤。因此減去利息。

至於投資裝置,在會計處理中屬於固定資產,跟利潤無關,可以折舊。)

經濟學利潤=現在能賺取的錢 減去 因投資工廠本應獲得的機會成本利潤=1000*100-20000-40000-50000*10%=3.5萬

個人認為。。。不知道對不對。。。求追問。。。

15樓:匿名使用者

1.d,會計成本為2+5×10%=2.5,收入為10,所以會計利潤為7.5

2.a,經濟成本=會計成本+隱性成本=2.5+5×10%+4=7,所以經濟利潤為3.

望採納,謝謝

16樓:蕭一薇

不考慮折舊

會計利潤:d 收入-成本=1000*100-(2+5*10%)=7.5

經濟利潤:a 7.5-(5*10%+4)=3

1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7.5

第二、7

微觀經濟學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問題 10

18樓:

會計利潤。

p=(pq-vq)-f-i

= 1000*100-20000-5000= 75000

所以選擇c

其中p:利潤

p:單位產品**

q:銷售數量

v:單位可變成本

f:不變成本

i:利息

本題沒有t 稅率。

經濟利潤

p=75000

oc = 40000+5000=45000p1 = 75000-45000 = 30000其中oc是機會成本,是她為了開公司而捨棄的另一個盈利專案。

p1 是經濟利潤。

所以選擇a。

19樓:搜男

會計潤是:d

收益 - 成本(可變成本)=利潤

支出=20000可變+5000利息=25000 收益=100000 會計利潤=75000

經濟利潤是:

收益 - 總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利潤機會成本40000+可變成本25000=總成本65000 經濟利潤=35000

純屬個人解答,這好像是經濟學基礎裡的競爭市場的基礎題本人自學滴 對不對待求考證

20樓:奉盛禹如蓉

首先呢,微觀經濟學裡的顯成本也就是生產要素的支出這一塊是我們說的會計成本。

而微觀經濟學裡德經濟成本指的就是顯成本和隱成本之和,就是總成本。

經濟利潤是用總收益減去總成本(也就是經濟成本)會計利潤是指總收益與會計成本(就是顯成本)之間的差額這樣一看就清楚了吧~~~~~~~~~~~~~~~~~~~~~~~~

經濟學的問題,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21樓:飛晢皓軒

發動機的作用。說白點就是有錢賺就幹,沒錢賺就不幹。想賺錢自然就賣出**大於**的各項組成部分**,而**被供需和市場結構(競爭或者壟斷)所決定。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若沒錢賺了,自然有一部分不生產或少生產,這樣整個市場的供給減少,而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提升,最終達到供給平衡,獲得0經濟利潤;完全競爭狀態下,若市場上**遠遠大於成本,有利可圖,則有更多的廠商加進來撈錢,原有的廠商也會增加產量(若是壟斷狀態則可能控制產量謀取高額利潤),**也會往下走,最終還是達到0經濟利潤狀態。通過這種模式,人求利的這種原始本性,也就驅動了社會的生產。因為不同產品的供需不同,**不同,獲利程度不同,也就引導了不同產品的生產。

而產品的獲利除了**的控制外,在賣出**不變的情況下,成本降低也能提高利潤,這樣又使廠商開發新產品和降低成本,這又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產品品種和數量提高。從這點看,人的求利心促進了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可解決人吃喝拉撒睡的基本問題

22樓:明雲山莊

利潤是經濟的原動力,經濟的基礎和原始就是利潤也就是利益驅動的。

23樓:低調發明家

利潤是發動機,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出發點。

幾個關於經濟學的問題,幾個關於經濟學的問題

個人認為居民的收入可能會暫時性增長暫時受益,但是個人認為這樣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的經濟問題,比如通貨膨脹 產能過剩等問題,顯然社會不會得到免費的午餐。個人認為第三個問題有點奇怪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意見,如有錯誤歡迎糾正,互相交流。書呆子在屋裡憋出響亮的臭屁 問得很有意思,但沒有什麼使用價值。搞專業研究,...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是什麼關係啊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剛有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時候,政治學和經濟學本來是一個東西,就叫政治經濟學,後來一個經濟學家馬歇爾寫了一本 經濟學 正式使用了經濟學的名稱,政治學和經濟學就分家了,經濟學自己有了很多分支,但是其中一派是亞當斯密開始的古典經濟學,以此為鼻祖的經濟學稱為西方經濟學。而馬克思繼承了政治經濟不...

有關經濟學的問題,有關經濟學的三個問題

1表現一個國家和bai 地區的財富du分配狀況。這個指數在zhi 零和一dao之間,數值越回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答之間的分配越均勻 反之亦然。2直接稅的收入再分配 對於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滿足具有特殊的調節職能作用。間接稅的收入再分配 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 3為了保證最優化的公共產品的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