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兩首古詩是誰寫的,請問這首詩是誰寫的?

2022-12-31 20:31:05 字數 5857 閱讀 1409

1樓:匿名使用者

1.《玉樓春》

【宋】歐陽修

樽前擬把歸期說

未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

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陽花

始共春風容易別

【簡析】

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滿,離別洛陽時,和親友話別,內心淒涼。在離筵上擬說歸期,卻又未語先咽。"擬把"、"欲語"兩詞,蘊含了多少不忍說出的惜別之情。

然而作為一個理性的詞人,別離之際雖然不免"春容慘咽",但並沒有沉溺於一已的離愁別緒而不能自撥,而是由已及人,將離別一事推向整個人世的共同主題。作者清醒地認識到:"離情別恨是人與生懼來的情感,與風花雪月無關。

因此,離別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經令人痛斷肝腸了。詞在抒寫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方面不同凡響,有悲情淒涼,更有豪情縱橫,寄寓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愛戀與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2.秋風清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表達了相思之情

2樓:軒轅火羽

首先糾正一下,這兩首是詞,不是詩

第一首是的歐陽修的《玉樓春》又名《玉樓春令》、《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春曉曲》。雙片五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滿,離別洛陽時,和親友話別,內心淒涼。在離筵上擬說歸期,卻又未語先咽。"擬把"、"欲語"兩詞,蘊含了多少不忍說出的惜別之情。

然而作為一個理性的詞人,別離之際雖然不免"春容慘咽",但並沒有沉溺於一已的離愁別緒而不能自撥,而是由已及人,將離別一事推向整個人世的共同主題。作者清醒地認識到:"離情別恨是人與生懼來的情感,與風花雪月無關。

因此,離別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經令人痛斷肝腸了。詞在抒寫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方面不同凡響,有悲情淒涼,更有豪情縱橫,寄寓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愛戀與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請問這首詩是誰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賈天源憶當年楚臺望月

4樓:古陽慶南琴

了無古意,必為現代人所作,與其稱為詩不如叫做歌詞更貼切。

5樓:壬盛海爾風

一看就知道是現在流行的網上拼湊的詩句。

樓上的很可愛,居然知道是李商隱的。哈

6樓:念燎展語山

李商隱...我看過他的詩啊

7樓:柏納樸靜楓

作者是在寫自己的愛情呢!

有人還認為是``李商隱的

呵呵```

有誰知道這兩首詩是誰寫的?

8樓:盜草神

隴西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裡人。

從軍北征 李益(748-829), 唐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請問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9樓:匿名使用者

和幾點殘英,

飄零滿地無人歸!

蝶懶蜂慵,

這般煩惱;

問東風:

何事太無情

一年一度催人老

————————————————————

春風!春風!

一到生機動,

河邊水解,山頂雪花融

草爭綠,花奪紅,

大地春意濃。

只幽閨寂寞,

對景淚溶溶。

問流水飄殘瓣。

何處駐芳蹤!

廬隱和冰心是一個年代的作家,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她與冰心友誼甚深。這兩首詩是我讀她的《春愁何處是歸程》時候覓得的……頗有感觸,特此推薦這本書給各位博友共賞!

相信她的性格會很惹人戀的。

請問這首詩的全文是什麼?作者是誰?

請問這首詩是誰作的?

10樓:低調

涼州詞(王之渙)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

「《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

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10、玉門關:

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

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

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

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

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賞析】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

這首詩描寫了黃河上游遼闊荒涼的景象。此詩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指遙望黃河,其源仿如出自白雲間。

「羌笛」是西域樂器,「怨楊柳」是指羌笛聲奏出哀怨的《折楊柳》一曲。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

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隻影單,兀然獨立於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雲、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

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雲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

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裡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於消解幽怨。

那麼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徵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賢三昧集箋註》:「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

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

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

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

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

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

「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裡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

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

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

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

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瞭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

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請問這首詩是誰寫的,這首詩是誰寫的,出自哪裡?

出自耶律楚材撰 湛然居士文集 卷三 過青冢次賈 賈 原作買,據漸西本改。摶霄韻二首 二首 二字原缺,據漸西本補。據年譜,作於公元一二二七年。當年遺恨嘆昭君,玉貌冰膚染塞塵。邊塞未安嬪侮虜,朝廷何事拜功臣。朝雲雁唳天山外,殘日猿悲黑水濱。十里東風青冢道,落花猶似漢宮春。其二延壽丹青本誑君,和親猶未斂胡...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請問這首古詩的題目是什麼?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 向晚意不適 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 夕陽 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 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 你看,這無邊無際 燦爛輝煌 把大地照耀得如同 世...

請問這首歌是誰唱的,叫什麼名字請問這首歌曲叫什麼名字誰唱的

劉允樂 太早 歌詞 我知道你裝成聽不到 我也能知道我的你都不要 我知道我都知道這是分手預兆 卻還要討你不停的笑 我知道就快沒完沒了 你對我的好都來不及回報 你知道我不知道 該用什麼計較 去換每一個天黑的擁抱 我明知道你走的太早 還要為你幫他買對車票 有誰知道我的神魂顛倒 至少值得你揹著我偷笑 我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