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混或學習時不分析,不思考,不求甚解 的成語

2022-12-15 16:31:12 字數 3187 閱讀 2462

1樓:沐雨蕭蕭

成語是: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hú lún tūn zǎo],【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寫一個成語。表示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的接受

2樓:自答自採不要臉

一似渾侖吞個棗。 如,不辨滋味: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與其 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

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整個兒,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把棗整個嚥下去,缺乏辨別能力囫圇吞棗 húlún-tūnzǎo;作謂語,不加咀嚼、賓語: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 ◎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含貶義:「若是知有底人:

囫圇;若是不知有底人,而不加咀嚼,細嚼來咽。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 出處。

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狀語,或為學不求甚解,形容讀書不認真。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偏正式。 解釋

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不求理解,籠統接受的成語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不求理解,籠統接受的成語是: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

釋義: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造句:1. 他這種對問題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是成績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2. 讀書如果草草而過,不求甚解,那到用時,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3. 我對地球為什麼總是要繞著太陽轉不求甚解,結果媽媽上網查了才告訴我是怎麼回事。

4. 對待學習應採取認真的態度,那種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5. 對於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求甚解並不是好的學習態度。

6.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7. 平時學習不認真,馬馬虎虎,不求甚解,到用時就會感到知識貧乏,一籌莫展。

8. 你老是這麼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這可不行。

9. 星期天的作業我不求甚解的快速就做完了,後來被爸爸發現來嚴厲的批評了我。

10. 這次考試成績出來了,不求甚解的同學成績都不是很理想。

囫圇吞棗,如飢似渴,如痴入醉,不求甚解是關於讀書的成語嗎

4樓:新月醉盼歸

它們都是關於讀書的成語

囫圇吞棗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如飢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如痴入醉多用於形容閱讀詩歌、戲曲、**、**等時的忘我的精神狀態。

不求甚解比喻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5樓:紫鳳草

囫圇吞棗,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 ,後引用為成語,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學習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如飢似渴:解釋】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如:如同。飢:飢餓。渴:口渴。似:好像。

舉列子:他如飢似渴地記筆記、做剪報,分門別類,然後綜合比較,十幾年來堅持不輟。

如痴如醉:用地:多用於形容閱讀詩歌、戲曲、**、**等時的忘我的精神狀態

不求甚解:甚:過分、很、極;如"欺人太甚"。

解:瞭解,理解。原意是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只求領會文章的大意。

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瞭解情況,是一個典型的古今異義

故以上都是關於讀書的成語。

6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算,囫圇吞棗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學習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如飢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可以理解為對知識的渴求。

如痴似醉形容陶醉的精神狀態,學習到了忘我的境界。不求甚解,諸葛亮好讀書不求甚解,對知識並不要求很詳細得理解,只觀其大略

7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的,這麼說也算對吧

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是啥四字成語

8樓:南邕

囫圇吞棗 húlún-tūnzǎo: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如: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 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9樓:乾沛

囫圇吞棗huluntunzao

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1、讀書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

10樓:匿名使用者

囫圇吞棗,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 ,後引用為成語,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學習上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11樓:

囫圇吞棗

就是這個,比不求甚解更準確

12樓:匿名使用者

囫圇吞棗

望採納,o(∩_∩)o謝謝

囫圇()()是個成語填寫 20

13樓:

囫圇吞棗

人們以「囫圇吞棗」來比喻學習的時候,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接受.

14樓:

囫圇吞棗您的提問(回答)過於簡略,請再豐富一下內容重新提交

15樓:綠裡

囫圇吞棗,我們剛上個學期學過的

16樓:

囫圇吞棗,希望採納。。。

17樓:匿名使用者

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學習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18樓:冥紫幽碟

這個成語應該是:囫圇吞棗

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的成語是,比喻事物毫不相干的成語,要有圖字

風馬牛成語 音 f ng m 制ni 成語釋義 風 放逸,走失bai。指齊du楚兩地相離甚遠,zhi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dao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同 風馬牛不相及 成語出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 盜俠 唐責之 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比喻事物毫不相干的成語...

比喻事物毫不相干打一帶馬字成語,比喻事物毫不相干是什麼詞語

風馬牛不復相及,制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一說即使馬或牛雌雄發情追逐,奔跑雖快且遠 古代野馬多也 也不致超越邊界 形容齊楚相去很遠 驢脣不對馬嘴 解 釋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後語,兩不相合。近義詞 答非所問 前言不搭後語 風馬牛不相及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事物毫不相干是什麼詞語 風馬牛不相bai及...

兩個比喻句,將三種事物並列寫,將一種事物比喻成多種事

1 將三件以上事物並列寫。深秋的傍晚時分,晚霞嬌羞的面龐映紅了西邊的天空,晚風沙沙地吹來了絲絲的涼意,月亮笑吟吟地急切地升上了半空。2 將一種事物比喻成多種事物。太陽像一個炙熱的火盆,烘烤著大地 太陽像一個孩子的笑臉,向我們微笑 太陽像一個巨大的燈籠,照亮了人間。兩個比喻句,一個將三種事物並列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