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種海魚的名字

2022-12-17 00:19:57 字數 5732 閱讀 6272

1樓:狼的詠歎調

就是鰣魚!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編輯本段]【科屬】

鯡科[編輯本段]【形態】

鰣魚,江海洄游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

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

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

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

分佈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釐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

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

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

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編輯本段]【產地】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編輯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

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編輯本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編輯本段]【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編輯本段]【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編輯本段]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患有瘙癢性**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編輯本段]烹飪指導

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編輯本段]食療作用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鰣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捨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臺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勝。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讚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讚曰:

「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髒,補虛。

[編輯本段]備註

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

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

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

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張愛玲女士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只是鰣魚刺多,想必食用時,讓食者異常焦急。

2樓:匿名使用者

說的這種魚,魚身是銀白色是吧,產自黃海,不能養殖,我們這裡磷可以吃,刺比較多,但味道很鮮美,吃法以清蒸為最佳。青島管這魚叫白磷魚。

經多人認真細緻按本貼線索調查,現將二號嫌疑犯暫定:

姓名:黃尖子(青島外號,在青島匿名數十年真名無從得知)。

百姓看見它一般都將其油炸,或煎烤才肯過癮,可見其味道鮮美。因其刺細小且很多,所以想見到它倒也不是件難事,只需rmb五元以下就可,絕對超不過五元,便可於其過招。

就是鰣魚!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編輯本段]【科屬】

鯡科 [編輯本段]【形態】

鰣魚,江海洄游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

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

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

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

分佈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釐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

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

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

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編輯本段]【產地】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編輯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

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編輯本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編輯本段]【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編輯本段]【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編輯本段]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患有瘙癢性**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編輯本段]烹飪指導

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編輯本段]食療作用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鰣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捨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臺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勝。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讚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讚曰:

「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髒,補虛。

[編輯本段]備註

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

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

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

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帶一條粗尾巴的海魚叫什麼名字,有一種海魚是大片片的尾巴很細很長是什麼魚

有一種海 來魚是大片片的尾巴很細自很長是鰩魚。小鰩成體僅50釐米,大鰩可長達8米。無害,底棲,常常部分埋於水底沙中。舟山漁民稱黃貂鰩叫黃虎,稱蝠鱝叫燕子花魚 黑虎 雙頭花魚,稱何氏鰩叫貓貓花魚,而膠東漁民則叫勞子魚 老闆魚。鰩魚體呈圓或菱形,胸鰭寬大,由吻端擴伸到細長的尾根部,有些種類具有尖吻,鰩魚...

扁扁的海魚是什麼魚有一種扁扁的海魚,如圖所示是什麼魚

這個是舌鰨,紅燒了吃,非常美味的。應該是多寶魚或者左口魚。眼睛在腦袋上的這種魚清蒸最好吃多寶魚成魚體長最大可長到75cm。體側很扁,而且還是卵圓形的身材,它的兩眼在頭部的左側,它的長相不但奇特,而且多寶魚皮下和鰭邊含有豐富的膠質,頭部及尾鰭均較小,鰭條為軟骨 體內無小骨亂刺,骨頭呈白色玉石狀,內臟團...

無鱗的扁扁的海魚是什麼魚有一種扁扁的海魚,如圖所示是什麼魚

如果是圓的 可能是大菱鮃 也叫多寶魚 是英國的物種 2000年左右引入中國 他的鰭條上的膠質很多 女性吃了比較好 有美容的功效 如果過於細長 可能是半滑舌鰨 如果介於二者之間 可能是牙鮃 比目魚嗎?比目魚嗎?炸比目魚 原料 鮮比目魚1500克,雞蛋100克,麵粉100克。調料 食油250克,雪利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