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蘇軾說的是中秋的什么習俗

2023-02-01 16:06:16 字數 6760 閱讀 4718

1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蘇軾說的是中秋的賞月。

全文: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翻譯:準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團圓,江潮欲來秋風已帶著九月的清寒。寄語九重天門請不要上鎖,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

出處:《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

2樓:黑暗霸主霸鯊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首句點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

」這一年中秋,適逢晴朗,所以作者預知月亮會很圓,心情也倍加欣喜。次句寫晴秋的夜晚,風裡帶有霜氣,雖在仲秋,因地近錢塘江入海之口,已有九月的寒意。作者設想在月夜看潮,海濱一定是比較清冷的,而景象一定也更加奇妙。

3樓:718來吧

寫晴秋的夜晚,風裡帶有霜氣,雖在仲秋,因地近錢塘江入海之口

4樓:

此詩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全詩「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在這樣美好的中秋佳節中,作者不禁思緒萬千,從當時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來看:錢塘看潮七絕,是蘇軾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2023年)中秋,作者當時任杭州通判。每當農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勢洶湧澎湃,比平時大潮更加奇特,潮頭如萬馬奔騰,山飛雲走,撼人心目。

歷代詩人,多有題詠。蘇軾這組七絕,是其中的名作。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作者此時住在郡齋,所以招呼管門的小吏說:「這重門休得上鎖,我將要在月夜看潮呢!

」白居易有憶杭州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著潮頭。」(《憶江南》)蘇軾和白居易不同,他要親臨海塘看取潮勢,並在中秋月夜看潮,這興致比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頭」顯得更高了。

這一首隻是作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組詩的開頭。

賞月看潮水,是江南一帶中秋節的習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也寫出了作者對美景的喜愛,這表現了作者身為江南人對節日的看重。

5樓:丞哥說娛樂

「月圓人團圓」從古至今,人們對滿月的理解便是團圓每到這一天,離家的遊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這或許才是中秋真正的意義。關於賞月,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從聽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知其由來的。而實際上,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還未成習俗。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中秋節源自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

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6樓:撫順飄逸先生

中秋節,馬上秋收了,大家抓緊調整好狀態迎接糧食的到來

7樓:大辣椒

中秋的習俗,就是晚上要賞月,並且跟家人一起。

8樓:邸衣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

9樓:飄逸故事匯

家裡的親戚好友所有人聚在一起喝喝小酒做做小詩,賞賞小月,多美好

10樓:餘生

賞月的習俗,他也希望和家人團聚,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

11樓:鯊魚辣椒

寄語九重天門請不要上鎖,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就是賞月

12樓:匿名使用者

觀潮,意思是這重門休得上鎖,我將要在月夜看潮呢

中秋節的習俗?

13樓:我是龍的傳人

中秋節十大主要習俗:

1、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

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賞月

賞月**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3、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5、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6、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

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裡**。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7、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9、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

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10、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

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簡介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23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23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月十五日看潮(二首)蘇軾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約鑰,夜潮流向月中看。啥意思

14樓:

1全部定知玉兔十分圓

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

夜潮留向月中看.

一種怡然自樂的神情

一番別有意境的味道

都說月是故鄉明

也說人是故鄉親

為何今天

我很傷感

為何現在

我很懷念家鄉

故鄉的老井現在還流水嗎

我那可愛的小妹妹會走路了嗎

不知道我不知道

十五的月亮

掛在牆頭掛在樹梢

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中秋節的習俗

15樓:淺唱青春的故事

1全部1、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了「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

餅面上的圖案,起初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2、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3、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4、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地區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5、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6、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7、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8、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9、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10、吃鴨

雲南的仫佬族講究在中秋節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

11、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不信邪之意。

12、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