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的姓與名怎么區分,古時候人的姓與名怎麼區分

2023-02-03 06:05:21 字數 5199 閱讀 9180

1樓:寒夜之夢

先秦分姓和氏 男稱氏 女稱姓 當然後來就模糊了。有些人也把氏當做姓 流傳到現代。 先秦時期 普遍沒什麼名字 這個不表。

明朝吧 比較典型。日常普通人稱呼是以姓及在家中的排行。 比如我在家排行老三 見面一般就稱呼張三什麼的。

乳名一般是長輩所用的 平常是不稱呼的。入學以後 老師就會給你取個學名 比較正式,因此日常之間也不多用。主要在同窗 師長 檔案上。

隨著年齡增大 身份地位的增高 在冠禮以後 就會由師長給你取個表字 也可以由父輩取 有些人也自己取。因此比較正式的稱呼通常是稱呼該人的表字 而不是排行和學名。人到中年 事業基本定型以後 就該給自己取個號了 什麼各種老人 山人主人什麼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更加莊重 。 視你與要交往的物件的親疏關係。通常的順序 地位(官職 員外之類的) 表字 名字 排行 非常親密對方又是你兒子的歲數 也可以叫他小名...

清朝以後 基本就比較亂了 所謂的冠禮沒了。於是越來越寬鬆 到現在。近代很多人人連土匪都有表字 比如張作霖 毛什麼的

2樓:

和現代的一樣,只是古代的人除了自己的名外一般都會有字,號……等等之類的,一般不直呼人名,都是稱呼字。直接叫名師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古代人的各種姓,名,字,氏等的區別和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姓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

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

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

二、氏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姓與氏是什麼關係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三、名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唐宋後,取複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四、字「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名與字是什麼關係呢?廣義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涵的發揮。

五、號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名、字是一般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也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範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與,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然而,近代、尤其共和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說「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姓」是家族的標誌,「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別,秦之後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共和國之前,「名」是正式場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間日常稱呼的,因為古人覺得直接稱名字不太禮貌,稱呼「字」就比較禮貌,也顯得親密一點。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後由尊長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贈與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會取「字」。

至於「號」,一般由自己起,以表達自己的志向、興趣、愛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這些人覺得直接稱呼「字」依然不禮貌、不夠恭敬。有號的人不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會地位也不低。

姓與氏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4樓:

姓與氏在古代的區別: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時間久遠,親屬數目的龐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員間仍以自認的單系共同**為親屬紐帶,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間明確的譜系關係。

而氏一般皆有明確的、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始祖。

第二:對於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同定的。氏名**較多樣,如以邑為氏,以諡為氏,以官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為氏,也可以族長的官職為氏,當時也經常出現命氏、別族等情況。

在這種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幾個氏,如晉卿士會,以士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當是以官為氏,但士會由於食採於隨、範。

第三:姓是統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

從史料看,這在商代比較明顯,卜文所要論述的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中的所謂「複合氏名」即顯示了此種多層次的氏的存在形式。

第四: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後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

5樓:匿名使用者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在東周文獻中有時是指姓族之名號,如《國語·周語下》言「賜姓曰姜」之「姓」,即應理解為所賜姓族之名號即姜。

司馬遷在《史記》中常言姓某氏,沒能區別古代姓與氏之不同,但他所說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號。

「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6樓:樂谷流泉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

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

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

「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後,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範「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

「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後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

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於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乾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

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

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並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漢以後,新的姓氏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避禍而改姓;

(2)為避帝王的名諱而該姓;

(3)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時,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演變成漢姓;

(4)當某一姓氏的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時,往往演變成幾種不同的姓氏。

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已與現代幾無二致了。

古時候女子用來拒絕男子求愛的詩句

1.鷗鷺鴛鴦做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2.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3.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賤妾蒲柳姿,怎入卿家眼 古時候女子用來拒絕男子求愛的詩句有哪些?鷗鷺鴛鴦做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 宋代朱淑真 釋義 勉強讓不宜同處一池的鷗鷺和鴛鴦共同生活在一起,是暗指夫妻二人雙方很難彼此適應,難...

古代的恭酒,古時候喝什麼酒

古代的酒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漢昭帝時徵收酒稅,每升酒賣四錢,一斗酒是四十錢。九章算術 記載,漢宣帝時節,今有醇酒一斗,直錢五十 行酒一斗,直 紹興黃酒 古代女子婚嫁專用的,別名 女兒紅 古時候喝什麼酒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左右的米酒,發酵後過濾就是了。...

古時候聖旨到的時候正在吃飯怎麼辦

古時候聖旨到的時候正在 吃飯,放下 飯碗跪下接旨 停止吃飯,設香案迎接,不然是要治罪的 不管做什麼,都要停下去接旨 古代人吃飯為什麼要跪坐 跪坐一般指正坐,是我國古代的居坐的一種方式,即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