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話評價周瑜,用一段話描述周瑜

2023-02-13 12:50:45 字數 2024 閱讀 4280

1樓:仙子族雪兔

恩恩,古文行不?

三國如浩瀚滄海,風起雲湧。嘗讀《三國志》,知其人才輩出,豪傑並起。掩卷沉思,竊以為其中文武雙全、雄姿英發而溫文爾雅者,唯吳偏將軍周公瑾也。由是仰慕將軍,常有感於懷。

吳主權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然,竊以為公瑾乃萬人之英,完美之才,吳主權之論不足為道。使其為道,公瑾亦僅一短也,而留人完美之印象,此乃瑕不掩瑜也。再論之,亂世千瘡乃瑕也,此瑕不掩公瑾之瑜。望眾讀者莫錯論之。

因懷中之感日益增多,作《廣陵散——瑕不掩瑜》,以發對於周公瑾將軍之感,顯公瑾之本性。

ps:自己寫的哈,那文的後記

2樓:天使的諾言

其實周愉的本事遠在諸葛亮之上,只是多人看演義看多了

用一段話描述周瑜

3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雄烈,江東英才。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周瑜。他,忠君愛國,豪情萬丈。

他,柔情似水,孰配小巧?他,雄才偉略,以弱制強。一首《長江吟》,彈不盡的是你壯志未酬的遺憾。

一顆將星隕落,頓時日月無光。

4樓:匿名使用者

周瑜字公瑾 東吳名將.周瑜精通軍事,精於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擊敗曹操軍隊,此戰奠定三分天下基礎。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

5樓:匿名使用者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周瑜的評價

6樓:魁影

周瑜,在歷史的舞臺上是個明星,他謀略一點兒也不呀亞於孔明,但卻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中的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要轉頭看一看。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 !

7樓:帥才or梟雄

周瑜是人君之才,軍略上和曹操不相上下,善將將,是個帥才,政略上對外能壓制住劉備、對內能調和部下建立威望,戰略上「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二分天下」。鄙人認為周瑜、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中最全面、最耀眼的明星。

本人熟讀三國志,絕對客觀!!

8樓:匿名使用者

最喜歡周瑜了……

美人個性又好,又是藝術家

可惜紅顏薄命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是虛構也,真實周瑜乃氣量寬巨集,與老將程普之故事實可證明之.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勇、有謀、有福氣,沒度量。

11樓:

雄姿英發,

既生渝,何生亮。

對周瑜這個人的看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周瑜雖是外姓,但他和孫氏建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不用靠自己的能力就能獲得高的地位,同時也能使諸將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得出身起了關鍵作用,這在門閥制度盛行的古代是無法避免的。

這從某種意義上說,周瑜和起點很低靠自己努力的呂蒙,黃蓋之類比,他的高地位的獲得確實有些不公平。但從他獲得高地位並不一定全靠能力這一點上,也不能得出周瑜沒有能力的結論。

客觀條件的優越和主觀優越的條件結合在了一起,才使得周瑜不同於一般的世家子。先天得到的高地位和後天努力相結合,才為英才的發揮創造了更大的條件。

翻譯一段話,請教 翻譯一段話

朝 氷 上 薄雪 降 私 長 竹竿 拾 來 氷 表 絵 描 一天早晨,冰面上下了一層薄薄的雪。我撿來一根長長的竹竿,在冰面上畫起畫來。長 三間以上 魚 絵 私 考 私 白色 鯉 畫的是一條魚,都有三間以上那麼長,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的白色鯉魚。絵 鯉 鼻先 何 書 付 思 止 今度 鯉 後 多 鮒 目...

仿寫一段話,仿寫一段話

1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願意把雨傘借給你 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悄悄的把傘拿走了。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不願意自己被淋到 況且是人家的傘 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麼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有的人,在你有權有勢的時候圍著你團團轉 而你離職了,或無權勢了,他便躲的遠遠的。千萬別不理解他,因為他過...

勵志的一段話,勵志的一段話有哪些

有關於勵志的句子有很多,以下為具體舉例。1 挫折之花,綻放於與命運的抗衡。司馬遷因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 而遭受腐刑,然而他在獄中卻堅強的與命運作鬥爭,面對挫折,他選擇了勇敢 面對挫折,他選擇了發憤 面對挫折,他選擇了秉筆直書。終於,他 著成信史照塵寰 留下了千古美名!讓挫折之花綻放了兩千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