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遊原文及譯文
1樓:香菜配可樂
莊子知北遊原文及譯文如下:
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翻譯: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志。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翻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翻譯:形體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純實之知,不堅持故見。
莊子,姓莊,名周。他出生於戰國時代祖居宋國,據說其先祖曾是宋國的一國之君。他本人雖然不曾當和兄過君主卻是道家學派鼎鼎有名之人物。
莊子的畢生思想精髓都彙集在其著作《莊子》當中。《莊子·外篇》的壓軸文章就是《知北遊》,由此我們就能知道《知北遊》這篇文章在莊子心目中的地位。我們熟知、明白了《知北遊》就可以瞭解莊周哲學的主要內涵。
知北遊》相當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莊周關於生死的觀念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道德觀念。
知北遊》這篇文章的名字**很簡單,就是這篇文章開頭的三個字。雖然猛一聽篇名有點莫名其妙,但是隻要搞清楚了「知」是乙個莊子想象的人名,那篇名就相當的好懂了。即乙個叫「知」的人到北方去 旅遊 。
這個叫「知」的莊子想象的人物到北方去旅遊的目的不是我們所熟知的休閒 娛樂 ,而是去**「道」、「氣」等哲學觀點,最後探求出來的結論也遊棚逗就是莊子要向我們論述的哲學思想。
莊子知北遊的全文翻譯
2樓:zjc**座
原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御。
譯文大意】**還沒有結束呢,哀耗又來了,哀樂的到來,我實在是不能抵禦,(我不能控制他的離開也不能阻止。)
此文來自:《知北遊》中,莊子也表達了自己的觀念:
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莊子說的就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快樂來了接受,悲哀來了也接受。
就像老子說的,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很多人執著於對錯,成敗,善惡,貧富,而老子認為所有事物的兩個極端都是表象。
莊子認為兩個極端來了,他都接受。
《莊子.知北遊11》
3樓:青檸姑娘
原文】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也,而況今之人乎!
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通譯】 顏淵問孔子說:「我曾聽先生說過:『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請問先生,乙個人應該怎樣居處與閒遊。」
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外表適應環境變化但內心世界卻持守凝寂;現在的人,內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隨應外物變化的人,必定內心純一凝寂而不離散遊移。
對於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閒自得地跟外在環境相順應,必定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韋氏的苑囿,黃帝的果林,虞舜的宮室,商湯、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們養心任物的好處所。那些稱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壞來相互詆譭,何況現時的人呢!
聖人與外物相處卻不損傷外物。不傷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會傷害他。正因為無所傷害,因而能夠與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
山林呢,還是曠野呢?這都使我感到無限歡樂啊!可是歡樂還未消逝,悲哀又接著到來。
悲哀與歡樂的到來,我無法阻擋,悲哀與歡樂的離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們只不過是外物臨時棲息的旅舍罷了。人們知道遇上了什麼卻不知道遇不上什麼,能夠做自身能力所及卻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
不知道與不能夠,本來就是人們所不可迴避的,一定要避開自己所不能避開的事,難道不可悲嗎!最好的言論是什麼也沒說,最好的行動是什麼也沒做。要想把每個人所知道的各種認識全都等同起來,那就實在是淺陋了。
原文和譯文均摘自網路通行版!)
學究】 不將不迎,做到心不逾矩,這是這篇文章的核心,也是孔子得道後的感悟。莊子難得讚美孔子, 而在這裡卻不乏溢美之詞,可見孔子到了晚年才真正得道了。
《莊子.知北遊10》
4樓:會哭的禮物
原文】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
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
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
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
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
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通譯】 冉求向孔子請教:「天地產生以前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孔子說:
可以,古時候就像今天一樣。」冉求沒有得到滿意的便退出屋來,第二天再次見到孔子,說:「昨天我問『天地產生以前的情況可以知道嗎?
先生說:『可以,古時候就象今天一樣。』昨天我心裡還很明白,今天就糊塗了,請問先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昨天你心裡明白,是因為心神先有所領悟;今天你糊塗了,是因為又拘滯於具體形象而有所疑問吧?沒有古就沒有今,沒有開始就沒有終結。
不曾有子孫而存在子孫,可以嗎?」冉求不能。
孔子說:「算了,不必再了!不會為了生而使死者復生,不會為了死而使生者死去。
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賴嗎?其實全存在於乙個整體。有先於天地而產生的物類嗎?
使萬物成為具有各別形體事物的並不是具有形體的事物。萬物的產生不可能先行出現具象性的物體,而是氣的聚合而產生萬物。由氣的聚合形成萬物之後,這才連續不斷繁衍生息。
聖人對於人的憐愛始終沒有終結,也就是取法於萬物的生生相續。」
學究】 古人同樣很好奇宇宙之初,於是就有了各種說法,那麼各種說法到底說清楚了宇宙之初嗎?未必!這篇文章似乎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也就是明白了當下也就明白了過去,這就是對宇宙之初最好的解釋。
母親因為孩子而變成母親,孩子因為母親而成為孩子,母親和孩子這兩個概念是同時出現而存在的。這樣理解才是宇宙的本源!
《莊子·知北遊》名句
5樓:網友
莊子·知北遊》名句: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1.孔子問於老聃(dān)曰:今日晏(yàn)閒,敢問至道孔子對「老聃」說:我見老師今天空閒,冒昧向您請教什麼是「大道」。
2.老聃曰:汝齊戒,疏瀹(yuè)而心;澡雪而精神,掊(póu)擊而知;夫道,窨(xūn)然難言哉。
汝齊戒,疏瀹而心:「老聃」,你先得沐浴齋戒,清除心中雜念。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
淨化你的心靈,拋棄你的智慧。夫道,窨然難言哉:「大道」是神秘莫測,難以言表的。
3.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將為汝言其崖略:我現在為你說個大概。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明亮」的東西總是產生於「昏暗」,具有「形體」的東西產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
人的精神是從「大道」中產生出來的,形體是從「精氣」中產生出來的。
而萬物以形相生:萬事萬物又是憑藉「形體」而誕生的。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九竅」指哺乳動物,是胎生的;「八竅」指鳥類和魚類,是卵生的。
求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譯文
內容來自使用者 賈永珍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 者,志怪者也。諧 之言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
查詢北冥有魚的典故,《莊子 逍遙遊》中的著名典故是什麼
北冥有魚 是 齊諧 中的一個志怪故事,在北海有一種叫做 鯤 的大魚,可以變化成大鳥,叫做 鵬 鵬要從北海往南海遷徙,先擊水前行三千里,然後憑藉旋風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中。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鯤鵬本身是龐然大物,不知其千里也 是因為 積之厚 的緣故。把杯子裡的水倒在門前,則小草可以浮起來,但是...
誰有《次北故山下》的譯文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 字號均不詳。洛陽 今屬河南 人。玄宗先天年間 712 713 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開元五年 717 唐朝 編次官府所藏圖書,9年書成,共200卷,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