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是什麼,清明節的傳統食物嗎?

2025-05-01 11:15:15 字數 5715 閱讀 4142

1樓:網友

青團是江南的特色小吃,據考證青團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到清明的時候,古人就會做青團用來祭祀,現在大家已經把青團當做一道傳統的小吃了。青團具有紀念先人、團圓的寓意。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公尺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具有紀念先人、團圓的寓意。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一直沒有變化,但現在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歷史典故。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乙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孝灶煮爛擠汁,揉進糯公尺粉內,做成乙隻只公尺糰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槐慎純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

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鉛咐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青團。

2樓:欣月

清明美食——青團「青團」,也叫「艾粑」或「清明果」,是用田艾(學名鼠麴草)、野艾等野菜加糯公尺粉做成。其中,田艾又叫清明菜,這個時節吃很應景。糯公尺不好消化,吃多了胃不舒服,而田艾有調理胃痛的作用,與糯公尺是很好的搭配裡面還可以包上豆沙或蛋黃餡,圓圓的乙個,顏色青綠,在春天來吃很應景。

青團的做法青團(清明果/艾粑)原料:田艾(也可用野艾)糯公尺粉紅糖做法:1.

採新鮮田艾的嫩尖,切碎剁成茸2.水開後放入田艾(水裡加一點點小蘇打,能讓田艾保持青綠),大火多煮一會兒讓田凳寬艾軟爛,加入紅糖化開起鍋棗碰亮3.將煮好的田艾吵物連同水趁熱與糯公尺粉混合攪拌,等不燙手時,用手揉勻成團4.

搓成長條,切成段,然後乙個個揉成橢圓形(還可以按個人喜好包豆沙餡、蛋黃餡)放籠屜裡,大火蒸20分鐘。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3樓:健身達人小俊

相傳是因晉文公紀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把清明節晌敏的前一蘆謹李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大家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而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正好是這種食品,大家也就紛紛吃起了青團,後來寒食跟清明節連在一起,吃青團也就成了清明節的一項習俗了。

另外,於清明節吃青團,還有乙個傳說,那就是清兵為了抓住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於是開始大力搜捕。

當地的農民為了幫助陳太平,於是就用艾草加糯公尺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團,陳太平吃了青團之後順利逃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於是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青團是什麼食物。

青團是江南地陪遲區的傳統特色小吃,主要是將艾草搗成汁拌進糯公尺粉裡,再包裹豆沙或者蓮蓉餡,然後上鍋蒸熟。青團的外表是艾草的青色,而且帶有悠長的青草香氣。

清明節除了吃青團還吃什麼

4樓:樂娛樂見

清明節除了吃青團以外還吃:粽子、馬蘭頭、螺螄、潤餅菜、烏稔飯等。

1、粽子。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

2、馬蘭頭。

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兩種,均可食用,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浙江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3、螺螄。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中如,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4、潤餅菜。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寬銷。

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

5、烏稔飯。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慎培遊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青團是清明節的特色食物嗎?

5樓:空白

是的,也是清明節的其中之一。

清明節為什麼吃青團,清明節吃青團的由來

6樓:戴蒙崗居

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都會吃特定的食物,在南方廣泛流傳著吃青團的習俗,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未曾中斷,那清明節為什麼吃青團,清明節吃青團的由來是什麼呢?

清明節吃青團是為了紀念先祖和期盼團圓。在南方清明吃青團是常見的事情,青團的寓意就像青團的名字一樣,寓意著能夠美滿團圓,同時還代表對先祖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團這種糕點,擁梁簡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能夠為人體補充充足的營養,提高個人免疫力。

清明節檔察吃青團的由來行渣茄是在江蘇一地方,那年清明節,陳太平被清軍隊追殺,被困山區,沒有食物可以吃,同時清軍隊嚴格把手不讓村民送食物,附近村民為了給陳太平送食物想盡辦法,突然摔倒壓在艾草上,發現艾草汁水將褲子染成綠色,想到可以將艾草汁水摻進糯公尺粉中做成糰子,清軍隊不認識此物,便放行了,後來陳太平得救,為了紀念青團這救命的食物,讓廣大太平軍學習製作,之後太平軍走到**,就把青團的習俗流傳到**。

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了,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

清明節的美食有哪些,除了青團

7樓:小豬豬聊民生呀呀

清明節的美食,除了青團,還有:暖菇包、饊子、子推饃、食餅筒、艾粄等。

第一種: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一種傳統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有些地方叫佛耳草,而我們當地則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或菜園都長滿暖菇草,又嫩又新鮮,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最佳時期。

製作暖鎮迅改菇包區域不同,製作的方法也有差異。比如說,南方地區,會用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做出來的形狀似圓月,也像包子;而在北方地區則用暖菇粉來製作,形似眉月,更像大的水餃。

第二種:饊子

我國很多地方在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美味。流行至今南北地區也因為主食不同而出現差異:

北方的饊子大器灑脫,主要以麥面為主料;而南方的饊子小巧細緻,多以公尺麵為主料。

第三種: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昌液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御判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第四種:食餅筒

食餅筒是浙江寧波石浦、台州等地的地方傳統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絲及各類菜餚等,屬於浙江菜。食餅筒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通常在清明端午等節日食用。

麥油脂與食餅筒不同,是在食餅筒基礎上放入油鍋煎炸,故稱作麥油脂。食餅筒主要做法是將麵粉加水調成膠糊狀,放入平底鍋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將粉漿順時針方向均勻地移動攤開、鋪平、烙熟。取出麵皮鋪上炒粉絲包上各類菜餚,如:

鴨蛋絲、黃鱔絲、豆芽、土豆絲、滷肉、洋蔥等即可。

第五種:艾粄

艾粄是客家人的叫法,也是客家傳統特色小食。每逢清明,各家各戶都會做艾粄,客家人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當然這只是一種念想,用來祈求身體健康,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艾粄在清明時節的重要性。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8樓:惠企百科

相傳是因晉文公紀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把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大家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而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畢悶型的食品,青團正好是這種食品,大家也就紛紛吃起了青團。

清明節吃青糰子的寓意:

1、懷念祖先:在古代,講究清明節的三天之內不能動火做飯,大家就用清明節特有的艾草汁和在麵粉裡面製作成青團。蒸熟的青團散發著艾草的香氣,既好吃又能飽腹,而且放置的時間比較久,所以這個習俗也就流傳至今。

2、企盼團圓:青團當中的「團」字也就寓意著團圓,所以在清明節吃青團也是寓意著能夠全家團圓的意思。

3、得到庇佑:清明節的時候會準手猜備各種食物來祭祀祖先,而青團著是在這些祭祀供品當中不能缺少的。那麼祭祀罩肆完畢後的這些食物並不會扔掉,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祭祀後的食品如果吃下去的話,一定會得到祖先的庇佑。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9樓:生活寶典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為防止有人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嚴加防守。有個農民心生一計,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喊鋒煮爛擠汁,揉進糯公尺粉內,做成乙隻只公尺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了檢查。

李秀成吃了青團,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亂嫌傳開來。

青團是採用青艾和糯公尺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的,吃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完全滿足人們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了現代,不過人們現在吃青團更多的是應令嚐鮮,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團的做法

1、將適量的艾草洗淨放開水鍋焯燙一分鐘撈出,放入料理機,加少許水攪打成漿過濾成汁。

2、澄面加15克開水混合揉成麵糰譁滲手,糯公尺粉加75克艾草汁混合後再加入澄麵糰反覆揉捻成麵糰。

3、分成五份包入餡料搓圓,紙杯刷油放入青團擺放在蒸格上開水鍋蒸8分鐘即可。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的來歷

10樓:社會生活家

清明前後吃青團的食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首先清明節是指春分後的15天,又叫作「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會祭祀節日之一,主要是祭祖和掃墓,清明節這一天也有很多人雹虛納會吃青團,吃青團是一種習俗,主要是因為周朝,《周禮》源沒上有記載不能在仲春這天引火,又叫作「寒食三日」,因此人們會提前準備糕點來充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團。

清明節吃青團在南方比較常見,而吃青團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著團圓,也是為了紀念先人,表示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清明節所做的糰子會有一股草香味,這也是被許多人喜愛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做青團的草都是艾草,這樣做出的糰子不僅味道鮮美、口感和營養上也是比較好,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艾蒿、艾葉製作,外觀油綠如玉、口感軟糯清香。

青團的食品文化內涵:

青團在各地叫法和吃譽巧法也不同,比如說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糰子,裡面的餡除了豆沙餡,也有鹹口的,裡面包著醃菜、豆腐、醃肉等料。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裡各種糯公尺、粘公尺糕點的統稱。

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一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裡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乙個圓鼓鼓的小糰子。這些年來經典款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內餡,一些新奇的酸梅餡、鹹肉餡也出現在了市場。

清明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青團,青團到底是怎麼做的?

說起清明時節吃青團,大家並不陌生,青團,是一種江南地區的特色小吃,基本做法就是將艾草的汁拌入糯公尺粉,然後將麵糰包裹進餡,這樣一道不甜不膩,帶有青草香氣的小吃就做成了。我們知道,作為主要原料之一的艾草是有藥用價值的,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 中記載 艾灸則通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清明節的意義是什麼,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 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

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呢,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

祭祖,上墳,和踏青,地方風俗不一樣的。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習俗有盪鞦韆 蹴鞠 踏青 植樹 放風箏 掃墓。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一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