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魏:魏的資料不大全,有一說法是「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其兵力接近八十萬,吏三十萬喚行謹左右。
魏佔冀、幽、和基並、青、兗、豫、徐、河南、雍、涼、秦十一州。魏國實力最強,佔據中原地區富饒之地。
蜀:現在引用西元263年——孔明死後三十年,第二代皇帝劉禪降伏魏國時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數字。根據《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這是由蜀漢**所提供的資料,應可成為大略的標準。蜀佔益、梁二州。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
吳:吳的資料也不大全,在吳的全盛時期,「戶口52萬3千,人口240萬。」估計其兵力將近三十萬,吏十萬。吳佔揚、荊、廣、交四州,揚州本已是富饒之地,加上後來奪取荊州,實力大增。
點評:曹魏。
作為三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的魏國繼承了漢王朝的極其豐厚的遺產。在古代(南宋以前),北方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魏正處於這個地方,為其今後的發展的提供了先天上的優勢。
曹操的制訂了「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方針,並「募民屯田許(都)下,得谷百萬斛」,推廣至帶源魏的各個州郡,使北方由漢末戰亂時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變為「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從而達到「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漢。位於現今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蜀國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土地肥沃,人民勤勞。加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的一些治理,尤其是在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加強管理。
使蜀國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條件和資本。
東吳。毫無疑問,孫堅三父子的開創基業和江東一群能人智士的管理使得在古代中國一向貧瘠的南方地區有了活力。尤其是對農業的發展,利用了東漢末年戰亂逃亡至南方的一些北方人在耕作技術,使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
同時屯田制和興修水利使其在軍事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是乙個很好的結果。
2樓:雪陌時代
官渡大戰,使曹操崛起,北方統一;
赤壁大戰,使南北均衡,三國鼎立。
3樓:匿名使用者
蜀國-劉備 吳國-孫權 魏國-曹操。
如何評論三國鼎立這一時期
4樓:遊子逸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從西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季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乙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複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復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淮南、漢中分別為魏吳、魏漢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佔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曹操於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後,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闢水軍訓練基地。
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採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後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
論三國鼎立
5樓:青檸姑娘
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曹操佔據北方;劉備佔據四川一帶;孫權佔據江東一帶。
劉備三顧茅廬尋臥龍,後來又得鳳雛。而當時又有人言:臥龍和雛鳳得一人方可安天下。可是,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中國呢?這可得讓我來解釋了。
我們先說謀士。魏軍有司馬懿;蜀軍有諸葛亮、龐統;吳軍有周瑜、魯肅。那麼總體來看,好象謀士這一方面來說,是蜀軍佔優勢,但是我覺得不然。
從書上說,諸葛亮是那麼的神。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真正的諸葛亮有沒有那麼神?即使諸葛亮真有那麼神那就算謀士這一方面是蜀軍贏了又怎樣?
我們來說說兵力方面。這就不用說了肯定是魏軍贏;蜀軍第二;吳軍第三。
我們再來說說地盤方面。也是魏軍第一;但是吳軍第二;蜀軍第三。
這樣子從整體上來看,你們就看得出他們的'差別了。魏軍第一;蜀軍第二;吳軍第三。有的人說最後是劉蟬害了蜀國,其不然。
我覺得陳壽這樣寫是為了讓後人覺得蜀國還有救,在後人的心目中留下希望。如果我們轉過來想想,當時曹軍勢力那麼大,可以說他佔據了大半個中國。他怎麼會不能統一中國呢?
還有,書上說有一次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劉蟬聽信小人讒言,昭諸葛亮回朝,讓一次很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其實我覺得這也是讓後人感到蜀國如果不是劉蟬當皇帝的話不會衰亡。這其實就是讓劉蟬背黑鍋。
其實這只是我的感受,歷史上的東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它就是讓我們後人去猜測,去自己發掘的!
什麼叫做三國鼎立?
6樓:阿澤打遊戲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三國鼎立是怎麼回事?
7樓:空白
三國鼎立是指東漢滅亡前後,魏、蜀、 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的局面。三國鼎立的時 期一般認為始於西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而 稱帝,至西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三國乃 是在東漢滅亡前後的亂世中,主要通過軍事 鬥爭脫穎而出的3個贏家。
8樓:網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9樓:喜腦弓子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
10樓:沈茵英
歷史上漢朝未年至晉朝的一段時期,軍閥連年混戰,最後出現三個大的政權,以曹丕稱帝的曹魏政權,以劉備稱帝的蜀漢政權,以孫權稱帝的東吳政權,歷史上稱三國鼎立。
11樓:滄海一粟滾滾紅塵
東漢末年,時間上,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西元184年-西元220年)。 事件上,是指從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cáo pī)篡漢稱帝結束,持續36年的這段時間。--赤壁》
三國鼎立。
12樓:網友
趙雲保護他的主公劉備的孩子,張飛長坂坡吼一聲嚇退曹操十萬大軍,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周瑜指揮赤壁之戰,還有一些就不再列舉了。
13樓:羅順
這個**上有,建議你去看看。
三國鼎立是怎麼形成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 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 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大 一 鼎的 組詞 鼎鼐 鼎足 九鼎 鼎立 鼎助 贗鼎 鼎峙 鼎盛 二 鼎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 字源演化 二 說文解字 文言版 說文解字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白話版 說文解字 鼎 三根立腿,兩隻提耳,是用來...
三國鼎立 的 鼎 是什麼意思,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選擇 1 這裡的 鼎 是像鼎一樣,缺一不可。所以我覺得選 1 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象徵三方並立 互相對峙 一 鼎的組詞 鼎助 贗鼎 鼎峙 鼎盛 鼎鼐 鼎足 九鼎 鼎立 二 鼎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 字源演化 二 說文解字 文言版 說文解字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