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絆絆
資料是經驗資料,而邏輯則表現了一種關係。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可能矛盾的。之所以我們會認為有矛盾,是因為我們可能忽視了邏輯中的隱含前提。
就比如說硬幣的例子,我們根據邏輯得出的結論是:拋硬幣正反面概率各佔50%。可是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麼呢?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點:1.硬幣為理想狀態(沒有厚度,不會立起來,質量均勻等)。
2.每次拋硬幣的方式完全隨機。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一定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有效(valid)論證。
而如果由於硬幣自身的原因,導致得到的資料有誤。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前提都成立,因此即便結論不成立,也無法證明這個邏輯有誤。
上面的這種只是演繹論證,而我們經常使用的並不是這種論證,而是歸納論證。即: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很可能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強(strong)論證。
還用硬幣的例子吧。乙個硬幣,我投了1000次,有700次是正面,那麼我可以說,當我以相同方式投擲這個硬幣(這是前提),它正面朝上的概率很可能為70%(結論)總而言之,如果出現資料與邏輯「相矛盾」的情況,有兩個可能。1.
該邏輯本身就不嚴密,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即便是沒有這組資料,邏輯也仍然是不嚴密的。是邏輯本身的問題,與資料無關。
2.該資料有問題,不符合邏輯的前提。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即便邏輯是嚴密的,由於這組資料不符合前提,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是錯的。
這是資料的問題,與邏輯無關。<>
2樓:悶騷男
邏輯論證得出結論就必須依靠乙個前提,這個前提可能是資料也有可能是常識公理。兩者缺一不可,只靠資料得出結論或只靠邏輯推理(無前提)都是不可能的!你之所以看到這種現象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別人隱藏了論證邏輯或者論證前提(別人認為這個不需要列出來看的人就懂,但是有的外行人就看不出因果關係),二是這種論證本來就是乙個錯誤的論證過程。
先檢證資料,再考慮邏輯。前者可以死摳,後者無須深究。畢竟在至多花幾個小時的事情上,考慮不到的方面有太多了。
問題時,我們應該擺資料還是講邏輯呢?
3樓:網友
其實指認公知學者喜歡堆砌資料,也是冤枉。堆砌資料是很不親民的做漏者喊法,即使它經常滿有價值。而公知按其定義,是要追求傳播效果的,如果可能,寧願只玩邏輯不要資料。
能對資料如數家珍並經得起驗證的,正是原義上的精英公知。你不管多麼不贊同其立場,還是先致以適當的尊重為妙嫌洞——這也有望令你自己的形象更體面一點。個人最近關注克里公尺亞危機,其中事先擺明了提問者價值立場的問題異常多。
其中有的也和此問一樣,居然要劃出分隔線,下加註釋來指導答題方向,把「除此不予承認」的醜話說在前頭。提問者返野既想「搶佔宣傳陣地」,又缺乏自信的模樣真是太萌啦。<>
c語言指標問題p後面應該是變數還是地址
如果是宣告比如int p 後面應該跟地址 如果是先宣告int p 再 p 後面應該是值 不過變數可以是值又可以是地址 c語言的指標問題。p i 是代表取值呢還是取地址?定義int p a,那麼p 0就是 a 0 的首地址,p i就是a i 的首地址,p 2就是a 2 的首地址,p 0 就是a 0 0...
蘋果8p不能充電,看著資料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該怎麼辦
1 你可以先拿手機在別的地方充電試試,看看是不是充電的地方 插座 有問題,然後再檢查下自己的手機充電線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明顯的破損處 用手機充電線插上別的完好的充電器 插頭 看看能不能充電,如果充不了電就說明是手機充電線出現了問題。2 如果充電線沒發現問題,就檢查一下充電器,給充電線換一個新的充電器...
lv鏈條包的鏈條應該是深還是淺
淺顏色的。三合一鏈條包細節圖。 外觀顏值和設計。很多人都很討厭尺寸較大的包包,因為這種手袋賣豎雖然可以裝很多東西,但是很繁重,背起來比較累,lv三合一鏈條包特別講究時尚 簡單 實用。就從它的外觀設計的角度來說,正面三角形主料 按扣翻蓋開口設計 沒有過多的繁雜工序,讓人看起來就想在週末背的感覺,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