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嵇德馨言仙
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句話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即無窮無盡、迴圈往復的宇宙觀和自然觀。
莊子認為,宇宙是乙個無窮無盡的迴圈過程,萬物生於自然,又迴歸自然,迴圈不息。這種迴圈論的宇宙觀和自然觀,在莊子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闡述。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這種變化不是朝著乙個方向無限地前進,而是不斷地迴圈往復。
在這個迴圈過程中,莊子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他認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人類的行為應該遵循自然的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
因此,「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模搭竭」這句話,就是莊子無窮無盡、迴圈衫顫往復宇宙觀和自然觀的生動體現。莊子通過這個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同時,他也強調了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旦塌拿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總之,莊子的這種無窮無盡、迴圈往復的宇宙觀和自然觀,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了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引導人們正確看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樓:網友
自然無為思想。天地之中的自然察氏資源木材只需按需採取,自然會不斷地恢復和更新,無需額外的努力和干預,鎮啟莊子通過這個比喻表達了對自然流動和無窮變化的理解,主張人應當御沒如順應自然。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含義是什麼?
3樓:昨日青空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尺長的棍棒,每日擷取它的一半,永遠截不完。
出處:《莊子·雜篇·天下逗鍵灶》
原文: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亮空。
譯文:飛鳥的影子未曾移動;疾飛的箭頭有不山扮走也有不停的時候;狗不是犬;黃馬、驪牛是三個;白狗是黑的;孤駒不曾有母;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遠也截不完。辯士們用這些辯題與惠施。
相辯論,終身無窮。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怎麼從數學的角度理解這句話?
4樓:貝貝愛教育
拿乙個一尺長的錘子,把錘子切為兩半a與b,拿其中一半a(或b),再削減一半,如此切割可以無窮的削減下去。
在中國古代,數學叫作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的算術是六藝之一(六藝中稱為「數」)。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古巴比倫。
人從遠古時代。
開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並能應用實際問題。從數學本身看,他們的數學知識也只是觀察和經驗所得,沒有綜合結論和證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們對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公尺亞。
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字內便可觀見。從那時開始,其發展便持續不斷地有小幅度的進展。但當時的代數學和幾何學長久以來仍處於獨立的狀態。
代數學可以說是最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數學」。可以說每乙個人從小時候開始學數數起,最先接觸到的數學就是代數學。而數學作為乙個研究「數」的學科,代數學也是數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幾何學則是最早開始被人們研究的數學分支。
5樓:網友
一尺之棰,就是一尺之杖。
這個句子出自《莊子 天下篇》,是由莊子提出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後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總有一半留下,所以「萬世不竭」。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體,但它卻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
這個辯論講的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有限之中有無限。這是辯證的思想。
6樓:跑錯了地方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莊子 天下篇】
意思就是拿乙個一尺長的錘子,把錘子切為兩半a與b,拿其中一半a(或b),再削減一半,如此切割可以無窮的削減下去。
換成數學來代表就是:
1/2^n物理的理解是物質無限可分。
7樓:網友
1/2+1/4+1/8+1/16+··一直加下去,式子的和為1。很有意思~
也就是數列和的極限問題~
8樓:evil柟
極限。。。即1/2的n次方 無限趨近於0但不等於0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什麼意思?
9樓:wan12汪汪
意思:它含著物質的無限可分性的思想。
1、物質無限可分是與物質的層次結構的無限性相關聯的乙個概念。
2、與其相反的概念是物質的有限可分性。
3、中國古人很早就表達了樸素的物質無限可分性的思想。
4、人類對物質結構不斷深化的認識也表明,自然界物質具有無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確的。
5、當然,人們基於現代科學也認識到,這種可分性並不是物質的單純的量的分割,而是構成自然界的有質的差異的、無限層次的分割與統一。
10樓:網友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乙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一尺長的棍棒,每日擷取它的一半,永遠截不完。形象地說明了事物具有無限可分性。出自《莊子·天下》
11樓:陸亙生布欣
一尺長的木棒,第一次取它的一半,第二次取它的一半的一半……以此類推,是一直剩下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直到二的n次方分之一,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出自《莊子什麼篇》?
12樓:雲南新華電腦學校
這個句子出自《莊子 天下篇》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含義是什麼
13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含義是:一尺的東西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後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總有一半留下,所以永遠也取不盡。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莊子的《莊子·雜篇·天下》,原文: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譯文:飛鳥的影子未曾移動,疾飛的箭頭有不走也有不停的時候,狗不是犬,黃馬、驪牛是三個,白狗是黑的,孤駒不曾有母。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遠也截不完。
辯士們用這些辯題與惠施相辯論,終身無窮。
《莊子·雜篇·天下》的介紹:
莊子·雜篇·天下》以「道術」批評觀念對先秦學術進行了整體性的論述,強調內聖外王之道。「道術」與其主張的「道」密不可分,強調對宇宙人生作整體性把握。文中雖然論儒家為古之道術的傳承者之一,但「道術」的內涵仍然帶有很濃的道家色彩。
莊子·雜篇·天下》論述先秦學術,首次持守「道術」批評觀念,強調橫向上對宇宙人生作整體把握的學問,漢代以後逐漸形成的儒家道術側重縱向上對一己之學術的把握,二者內涵上有諸多相似的地方,異同互見,構成了古之道術在學術思想上的總體發展風貌,對此進行準確的把握將有助於對儒道二家哲學思想的內涵進行比較式的**。
一尺是多少釐米
唐朝時,一尺約等於現在的九寸三分 詳細 中國度制以尺為基本單位,由於歷代尺度單量不一,尺的長短代有不同,在我國歷史上尺度是由短變長的,周朝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五寸九分多 秦朝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七寸二分 漢同秦制,但新莽時,一百粒粟子挨個排列一列,其長為一尺,合二十三釐米,相當於現在的六寸九分 唐朝...
古代的一尺是多長?七尺男兒有多高
在戰國時期,一尺大約就是23釐米左右,七尺男兒也就是161釐米,也就相當於現在社會一個普通女生的身高,可見當時戰國時期的七尺男兒並沒有多麼高大威猛。根據這個尺寸換算,身高八尺的男人,大約有184釐米。現代一尺為十寸。不同時期一尺長度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
一尺4等於多少釐米,4尺是多大?
一尺4等於46.66662釐米 1尺 33.3333釐米 cm 尺為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也作為量詞,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擴充套件資料 不同時期的尺長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 丈夫 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