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士志與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025-05-26 07:35:19 字數 1659 閱讀 9711

1樓:心得法師

有僧人身穿百衲衣。無知之輩恥其惡衣而藐視之,此輩中人。以貌取人,故未足與議佛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的意思

2樓:咖啡素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的意思是:讀書人立志於求道,但又恥於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士志於道,而恥惡。

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出自《論語·里仁篇》。

士志於道的賞析。

人之所以貪圖物質享受,因為心中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世上立志求道的人的太少,而貪圖享受、渴望錦衣玉食的人太多。心中有道,志於求仁才是最重要的。

只講物慾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是低層次的;沒有充實精神的物慾要求是空虛的,心靈空虛的人就如一具行屍走肉。「粗食者志堅,華美者心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些把「道」作為自己堅定信念的人,因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會在意衣食方面的淺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進德修身。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如何翻譯?

3樓:教育細細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出處:《論語·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士有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什麼意思|大意|註釋|出處|譯文

4樓:順心還婉順的君子蘭

名句】士有志於道①,而答鎮恥惡衣惡食②者,未足與議③也。

註釋】①道:真理。②惡衣惡食:不精美的衣服與食物。③未足與議:不足以與之共議大事。

釋義】士人應該有志於追求真理,對於那些厭惡不精美衣食的人,不足以與之共議大事。

點評】這是宋代政治逗舉飢家司馬光山返對其子司馬康說過的話。

參考文獻。劉清之《戒子通錄》卷五。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樓:得書文化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乙個有志於行道的士人,卻以吃穿粗劣寒酸的衣食為羞恥,那便不值得與他討論了。」

評析。讀書人有志於仁道,但是對吃粗糧、穿破衣服感到恥辱,這種人沒有什麼好說的呢!十足的嫌惡。

這就是能惡人。孔子欣賞顏回,顏回樂道,安於貧窮。不是因為貧窮而安,而是因為樂道,所以心安,內懷明德,處貧安於貧,處富,安於富。

志於道,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嘴上說說,或者有個志於道的名聲,而是在於踐行道,天下為公,心不放在自己的享受乃至於名利地位上,這便是君子之志於道,而實踐乃至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看乙個人平時的行為,就能看出乙個人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乙個偽君子,還有什麼好和他討論的呢?道不同,不相與謀。

這是仁者之直,以禮節之,就有了浩然之正氣。

以行道的名義去求得財富名利,這正是儒者的大忌,是完全和儒道精神背離的。行道是擔當道義,是真心地想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這是兼濟天下的情懷所在。

君子謀道不謀食,安貧而樂道。對於財富名利,敬而遠之。讀書是為兼濟天下,也是學以致用。學而優則仕,出仕更是為了兼濟天下,這是儒者的本懷。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句是什麼意思

士 指有德來行道藝而將出仕者。源 恥惡衣惡食為恥者 謂以惡衣惡食為恥者。惡,粗劣 語譯 孔子說 一個讀書人既專心追求真理,卻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為恥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討論真理了。源流出版社 論語譯註 楊伯峻編著 譯文 孔子說 讀書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 生活不如人 為恥辱,這種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意思是什麼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什麼意思?這句話回出自 論語 學而篇 答意思是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並且講究信用,節省費用,並且愛護人民,徵用民力要尊重農時,不要耽誤耕種收穫的時間。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就應當嚴肅認真 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講求信...

象徵與託物言志的區別託物言志與象徵的區別

象徵側重物所具有的性格 品質,託物言志側重作者的主觀感情。另 象徵存在文化意義上的不確定性,如 海燕 你說象徵 無產階級戰士 可以,說 春的使者 也可,而託物言志則含有文化意義的確定性,如 梅 蘭 竹 菊 意義比較明顯。象徵是一種修辭,而託物言志是一種表達方式,我想這一點不能混淆。遇到一道具體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