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見事宜
月是美的象徵。
月是美的象徵,她皎潔,明淨,柔和,可親,猶如一位溫柔美麗而且冰清玉潔的女性,永遠那麼可人地高懸於夜空之鎮含中,風情萬種。 遠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詩意地發現了月亮之美,並以月光之美映襯人物之美,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
周祗則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動人之美,並賦予月以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高歌「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汙」。 而謝莊則巧妙地將秋月的純淨之美與山水結合,匯成了更加清美的景緻:「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公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能賦予山水景物獨特的神韻,具有化景的作用。
張先在《木蘭花》「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之句中,通過清明月色中飄過的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微微盪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中,從而給人以朦朧的美感。
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竹裡館》中所描寫的明月更具優美的意境:「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詩不僅給人以清幽絕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閒自得,外源鉛景與內情融為一體。
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時,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相一致。「明月來雹旅好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 閒、靜、淡、遠的風格,加之優的美意境,讓人頓生「餘音繞樑」之感。
總之,在詩人的筆下,不管是煙月迷濛的輕憂淡愁,還是花月披離的典雅豔麗;不管是皓月當空的雄渾高古,還是月光籠佳人的恬淡婉約的寧靜,月亮,都是美的象徵。
2樓:美食遍世界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閉歲旦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月亮給人造成視覺印象是團聚美滿豐盈和諧。雀陪因為圓在中國人心目中,總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聯絡起來,積澱著歷史的心理內容,體現出一種轎擾符號了的東方詩性智慧,人們常常或以「花前月下」、「攬月自賞」、「撫月痴想」,或以月的盈虧比喻人生際遇、託物寄情。
月亮反映著古代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
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閒自在、曠達的情懷在恬淡閒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裡,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緻、悠閒自在的代名詞。
古詩詞中有關月的
3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君不見》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滿江紅·寫懷》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古詩中的山水作文怎麼寫,描寫山水的古文
山,堆積著的是詩人的靈魂 水,流淌著的是詩人的情感。因此,山水多成為詩人們理想的家園和幸福的樂園。但不同詩人筆下的山水異彩紛旱,各具特色。它們分別預不著詩人們各自不同的命租早運,承載其獨特的思想情感。建議你選擇一兩位自己喜歡或熟悉的詩人,比如謝靈運 王維 蘇軾等,分析幾首他們的山水詩,要從內容和藝術...
關於古詩中的平仄,古詩詞中平仄怎麼分
古詩中的平仄介紹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 指平直,仄 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 切韻 廣韻 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 上 去 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
什麼古詩中有讀書人,關於讀書的古詩有哪些?
朝代 宋代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朝代 唐代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朝代 宋代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朝代 唐代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 春已深 不是道...